蘇俊松 王彤
【摘要】本文立足于南京市公共交通,調查總結了現存問題,從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文化與公共交通相結合的建議。
【關鍵詞】南京;公共交通;問題;歷史文化;建議
一、南京公共交通問題及文化建設建議
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十分深厚歷史遺跡,隨著公共交通的不斷發展,一個城市的公共交通成為了城市景觀的一部分,通過融合當地的文化與公共交通不僅能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共交通,也能將一個城市的文化傳播出去,避免“千城一面”的城市化窘境。
1.站點名稱。很多市民也提出了他們的乘坐公交中遇到的問題主要存在幾個方面,一是公交站點與實際景區過遠,市民仍需要步行將近一站的距離才能到達,對一些老年人來說不是十分便利。第二個問題是公交站點命名不夠準確,長白街很長但只有一個公交站點,長白街上有一個公交站位于南端,而長白街較長,乘車人不知道具體公交站在長白街哪個位置。
第三方面問題是,有部分公交站點與周圍歷史文化坐標的聯系不夠,無法展現南京的城市文化,距離南京淮海路東公交站車站最近就有一個名為“金陵刻經處”的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但出于文物保護等的原因,并沒有對外開放,因此很多人對金陵刻經處了解的不多,倘若能以金陵刻經處來命名此公交站點,相信不僅便于公交站點的找尋和記憶,而且也能讓更多人記住這個地方,從某種層面上來說也能讓更多人了解南京城與佛法傳播方面的聯系。
2.站點站臺。對于公交站臺的看法,市民意見集中在一些更為實際的問題,比如擋雨棚過小指示牌的顏色不夠清晰,指示牌上廣告所占篇幅較大,被很多居民反感,認為廣告過多有喧賓奪主的意味。
在公交站臺的設計過程中,我們雖然要考慮站臺的經濟實用性,但又要考慮南京城市文化的體現,目前的公交站臺設計加入了民國文化巴洛克建筑風格,很好的向外展現了南京特有的城市符號,體現了南京城市品牌形象,但是讓整個城市公交站臺都為一種樣式難免過于單一,南京每個區域都有各自的特點和文化,就像地鐵站的壁畫,每個站點都有符合該區域各特點,不會讓人有審美疲倦感,這方面可以借鑒地鐵藝術墻創作的理念,就地取材,融合當地特有的文化,比如河西區周圍,由于是新區,該區域周圍的公交站臺設計可以考慮體現現代、快速發展等元素;鼓樓、夫子廟等南京歷史景點則可以體現“六朝古都”等歷史底蘊,中山陵、總統府、頤和公館、大行宮等具有鮮明民國文化特色的區域,則可以采用能體現民國歷史文化的設計。
至于由誰設計的問題,我門認為各個區域的公交站點都請專家來設計的話,成本會比較高,因此我們一方面可以匯集民力,讓該區域市民自己設計,評選出滿意的設計方案,最后再通過專家驗證其可行性,對于一個區域的文化,當地的市民肯定有較多的感受的體會,最有發言權,設計出的設計方案也可以更多的體現民意。
此外,公交公司還可以與當地藝術院校進行合作,讓院校的畢業生設計公交站臺,并將其中優秀的設計方案付諸實踐,通過公共交通公司與院校的合作,大學生也可以得到實踐的鍛煉,公交站臺的設計也能融入新思想、新理念,也可以降低設計成本。通過這些方式讓南京不同區域的公交站臺都各具特色,成為城市文化展示一部分。
3.交通線路。對于公交線路,比較實際的問題主要是公交站臺距離過短,線路的重復,交通擁堵,需要相關部門提出更有效的解決辦法,比如設立公交專用道。
除了更多的考慮公交線路設計的實用主義原則外,我們應該建設更多像“博愛線”這樣具有地域和城市獨特文化個性的公交線路,但34路博愛線雖然體現了孫中山博愛的思想,對才來南京旅游,或者對歷史了解不多人而言,但從字面上會不自主的將“博愛”與老人專線產生聯系,因此我認為將34路名稱改為“民國線”更符合大部分群眾的認知習慣。此外,游1至游4線雖然將很多經典都串聯了起來,但沒有一個特定的主題,無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相類似的命名方式也容易讓乘客迷惑。網絡上曾根據現有公交途徑的站點,將一些具有共性的公交站點總結為幾個主題公交線路,例如由于43路途徑市第一醫院、市婦幼等6家三甲醫院,3路從隨家倉出發,旁邊就是腦科醫院,沿途一路經過超過10家醫院,這兩條線路于是被網友稱為“健康線”。
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何不利用這一想法將站點具有共性的公交線路總結為各個主題線路,不僅方便了到南京旅游的人乘坐公交,而且也獨具特色,讓人印象深刻,除了以上網友總結的幾條主題公交線,我認為還可以利用南京大學多的特點總結建立“大學線”,利用舉辦了青奧會的契機建立“青奧線”,利用南京六朝古都的歷史文化建立“古都線”等等。
二、其他建議
城市文化的體現還可以通過公交車來體現,雖然現在大部分公交車現在都使用商業廣告裝飾車身,來獲得一些經濟效益,但我們還是可以在公交中增加一些民國元素。此外,我們也可以在公交車播報到站信息的同時加入一些有關那個地方或者景點,比較簡短的歷史介紹,比如說D2線路在上長江大橋的時候就會介紹說“南京長江大橋全長6772米......”等與南京長江大橋有關的歷史信息,通過加入這些介紹,一方面可以增強南京本地人對南京文化的了解和文化認同感,同時也可以讓外地人在搭乘南京的公共交通工具時,也能感受到南京文化。
【參考文獻】
[1]韓超.感受南京公交34路“博愛線”之博愛.通用汽車[J].2013.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