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波
一、學校發展現狀分析
象圣中學創辦于2000年7月,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的農村初級中學。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以來,帶領全體教師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突出師生發展,重視質量提高,已取得顯著進步。但由于城區的整體優勢和快速發展,直接對學校構成競爭壓力,而且城區與農村教育環境的差異,造成學校生源狀況不容樂觀,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如何破解發展困局,是學校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理念的凝練和闡釋
(一)學校辦學理念:內修外煉,德才至善
歷史上有很多“圣人”,在他們身上集中表現了中華民族優良品質。為人們熟知的代表人物有“文圣”孔子、“史圣”司馬遷等。這些人物影響深遠,在他們身上可以學到為人、為事、為學的優秀品質。“內修外煉,德才至善”是他們共同的特質,也是當代學人應該傳承的品德行為。內修外煉是途徑,德才至善是目標,它與新時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方針并不矛盾,而且有很好的結合點與教育載體。倡導歷代圣人的普世價值,教育學生加強為人、處事修養,追求個性發展,全面提高,就具有很現實的價值。
(二)學校校訓:修身象圣,求知若渴
本校訓,既演繹了校名,又訓誡師生要注意兩點:一是要象“圣人”一樣內修品質,外煉形象,孜孜以求,全面發展;二是突出“修身第一,求知第二”的育人思想。
象圣,是校名“象圣中學”代稱,又是動賓結構詞組,意指象圣人一樣做人,做事,做學問。求知若渴,是中國“眾圣”特質的最大共同點,也是包括喬布斯在內的所有杰出人物的共同點,作為新時代的學人理應見賢思齊。
(三)學校校風:求真至理,自強不息
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常是“日三省乎己”(語出《論語·學而》),看謀事、思為人、察學習,以減少過錯,甚至確保沒有錯誤發生。正是這種“求真至理,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圣人們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常常激勵著后人奮發圖強。“求真至理,自強不息”是立身,為學,做事的不懈追求。這里指學校要成為師生有理想,有追求的地方,并不畏艱難,奮發圖強。
(四)學校教風:達己達人,傳道授業
教書育人,是仁義之事,作為教師,理應是個仁義之師。現代教育觀更直接地要求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成就自己,即專業化發展。同理,在成就自己的同時,更要成就學生,這是職業追求,也是教育定位。“達己達人,傳道授業”,作為教風,即要求教師以學生發展為己任,以高度責任心和使命感,教書育人,同時,成就自我,享受教育。
(五)學校學風:博學善問,窮盡不休
通觀“圣人”之道,無不博學善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審問”“慎思”“明辨”,非窮盡而不休,更是他們獲得巨大成就前提條件。倡導以歷代圣人為榜樣,可以加強執著窮理的風氣建設。“博學善問,窮盡不休”作為學風,即要求學生以歷代圣人求學之道為楷模,讀,思,問,行相結合,廣吸取,多積累,求真知,不怕難。
(六)培養目標:培養適應性與發展性素質兼善的現代學人
“適應性素質”,是指適應社會發展的普適性素質,包括公民道德規范,基本生活技能等;“發展性素質”,是指個性特長,具有超越局限的特質。以往通俗講法是“合格加特長”。這符合人的特點“差異性”,也就是加納德的多元智力論。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師生共同成長,“現代學人”即指教師與學生,追求師生共同成長是我們的教育理想。
為使我校辦學理念、校訓等文化元素深入人心,我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空進行宣傳。首先是利用各種活動向師生、家長宣傳學校“崇圣文化”,讓師生乃至社會都形成共識;其次是在學校文化廣場中心位置的文化柱上刻上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每一塊室牌都印有校訓;第三是各種資料都印有校徽和學校愿景。此外,班會、國旗下講話、電子屏幕、教師會議等,都成為宣傳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隨著“崇圣文化”在我校的推廣,以及“內修外煉,德才至善”辦學理念和“修身象圣,求知若饑”校訓等深入師生心靈,成為學校的內驅力、新動力,我校必將乘風破浪,不斷實現新的跨越。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