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玖蘊
談話不僅是師生間溝通與互動的有效途徑,而且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一次談話,可以解開學生的心結,讓其如沐春風,可以樹立教師的威信,讓學生對教師敬愛有加;一次談話,也可能隔靴搔癢,以至于不痛不癢,學生聽了毫無感覺,問題解決不了,教師做了無用功。同樣的作為不同的效果,那么,該和誰談、何時談、怎么談以及談什么呢?
一、從愛出發,用心傾聽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如果將師生談話比做一場戰役,那么了解自己的對手就是兵家第一大計。對學生進行了解,最簡單的方式是借助檔案資料信息,此外還可以通過其周邊同學、朋友、父母對其進行側面了解。處在叛逆期和成長期的中學生,叛逆、迷茫、脆弱、敏感,而且容易受傷、出問題,也慣于將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在人前隱藏,其表象情況并不一定能反映其真實的心理狀態和想法。只有學會用心傾聽,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才能真正了解學生。
二、從愛出發,用愛澆灌
用心傾聽,找到原因后,還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愛心,以誠心和耐心與學生談話,用春風化雨般的藝術性談話,幫助他解決問題,走出困惑。
(一)談話前的準備
1. 尋找談話的時機。把握談話時機,將直接影響談話的效果。因此,要尋找談話的有利時機,使學生易于接受,教育效果也事半功倍。一般在以下幾個時機,教育效果較好。①當學生取得好成績時,抓住有利時機,對其取得的成績及做出的努力及時地給予肯定,同時用委婉含蓄的語言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促使其正確地評價自己,樹立更高的目標,超越自己。②當學生病痛、失意或受挫時,教師的一句溫馨話語,力所能及的幫助,對他都是極大的安慰。抓住這一時機談話,用放大鏡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給予積極肯定,讓他們自信起來,讓他們感覺到一種被點燃的希望。就能促使學生以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改正缺點。
2. 營造良好的談話氛圍。談話前首先要創設好氛圍,消除學生戒備心理,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談話,從而啟迪學生的認識,激發內因使學生產生自覺行為,取得教育效果。首先,選擇適合的環境氛圍。不同的環境下談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宜選擇不同的談話環境。其次,擺正談話的態度。教師在與學生談話時,應保持一種尊重、平等和真誠的態度。談話時,教師可以找來兩張凳子,與學生對面而坐,用專注、溫和和平等的眼光注視著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用心和尊重,從而放下防備,融入談話,得到啟發和教育。切忌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訓導式的談話。
(二)藝術性談話的方法
1. 談話的語言、情緒運用。談話時應注意語言修飾,講究語言表達藝術效果,一般簡潔的婉轉的語言易于被學生接受。為了讓談話變得輕松、快樂,在和學生談話時,可以適度的使用幽默語言,讓學生在平和、快樂中更易于接受批評。注意學生的情緒反映,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談話方式,或語重心長,或激情高昂,或低沉婉轉,或嚴肅活潑、寬嚴相濟,或“趁熱打鐵”,或適可而止。
2. 精選談話內容。針對學生及有關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事施教,靈活應用科學方法,啟迪和激勵學生。如對待與自己熟悉、信任的學生,可直接“開門見山”的交談,真誠相待;對待心理隔閡大,存在對立情緒的學生,可創設“情緒氛圍”因勢利導,婉轉求同;對待高傲的“無理爭三分”的學生,可“旁敲側擊”,避免“頂撞”;對待個性好強及性格內向的學生,可點到為止。談話中,可選取有效題材對學生進行勸導,或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感受,或樹立自己的是非觀點,或引經據典、講述一些與他們情境相似的名人勵志故事,盡量使談話內容與學生產生共鳴,求得他們的心理認同,進而使學生易于接受,將談話內容自悟、內化,自覺行動。
3. 談話的持續性。談一次話就教好一個學生是不大可能的,教師要持久跟進,持續關注,定期談心,不斷輸入愛心,不斷鼓勵,幫助其維持良好的心態和狀態,讓良好的心態變成一種習慣,最終達到教育目的。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