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華

為什么低年級學生參與語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而越到高年級越低?為什么有個別學生,盡管老師利用了新穎的教法調動,他們仍然無動于衷?為此我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隨堂聽課時觀察課堂的方法進行分析。問卷調查時抽取了五、六年級各一個教學班為調查對象,并從多角度對任課教師及班級情況進行調查。
一、有四分之一的學生不喜歡閱讀課,且隨年級的增高有人數增長的趨勢
對閱讀課喜歡的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參與意識。在調查中發現,90 %參與意識強的學生喜歡閱讀課,反之亦然。然而,我們也發現,有近四分之一的學生不喜歡閱讀課,而且,六年級比五年級的人數略有增高。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個結論,調查者進行了大量的聽課調查工作,結果發現,的確,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一般來說,不喜歡閱讀課的人數呈上升趨勢。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教師長期一個范式進行教學,使學生感到單調沒意思,失去興趣。有一位學生說:“一、二年級老師教的還挺好,到了三年級還用這個教學方法教,就感到沒意思了。要是換個老師就覺得有意思。”可見,小學教學模式化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
2. 學習上總失敗,總得不到激勵,失去信心。學習上有成功就有失敗,這本是正常的事。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總讓學生失敗,而不幫助其成功,甚至錯了就要批評,而不鼓勵學生樹立信心,長期這樣,只會導致他們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認為“我太笨”“我不行”“這門功課可太難了”“這門課真沒意思”。
3. 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處理方法不當,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使個別學生因不喜歡老師而不喜歡閱讀。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有的學生本來很喜歡閱讀課,就因為老師當眾狠狠批評了他,課后又沒有及時補救,沒有做好細致的思想工作,使這些學生不喜歡語文老師,因而不愿意上閱讀課,從而使得他們的參與意識不強。
二、班干部和“優秀學生”并非都參與意識強
在調查中發現,在24名優秀生中,只有8名學生參與意識很強。有的班干部和“優秀學生”參與意識一般,有的根本不強、其原因大致有:
1. 教師、家長受傳統教學觀和人才觀的影響,認為卷面分數好就是學習好,就是好學生,而忽視參與意識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調查中,有的學生反映,在評選優秀學生時,同學們給個別優秀生提出了上課不積極發言、朗誦等方面的意見,可是班主任卻強調,分數高就行。這種做法無疑助長了學生這方面不良習慣的發展。
2. 膽子小,愛面子。大多數班干部和優秀學生在小學階段都是“聽話”的孩子,而且受的表揚多,很少受批評。因而,他們或膽子小,沒有勇氣舉手發言、朗讀、或怕說錯了,被老師、同學看不起,降低自己的威信。
三、學生在參與閱讀教學的八個方面的學習活動中,參與意識存在差異
本次調查列出了八個方面的學習活動,分別是:(1)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問題,簡稱默讀思考;(2)舉手要求朗讀課文,簡稱自主朗讀;(3)主動參加小組討論,簡稱小組討論;(4)主動舉手發言,簡稱自主發言;(5)主動提出不明白的問題,簡稱主動質疑;(6)主動指出和糾正他人發言、朗讀中的錯誤,簡稱糾正錯誤;(7)認真聽他人發言,簡稱認真聽講;(8)認真聽他人朗讀,簡稱認真聽讀。調查情況如下:
表1表明,在八個方面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參與意識是存在一定差異的。關注他人朗讀、發言以及小組學習活動時,學生參與意識較強。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更多的是關注別人怎么參與的,而對自身怎么參與學習關注得不夠。學生在小組學習活動中,參與意識較強,而在全班同學面前則不敢發言和朗讀,這是因為在全班面前,同學多了,再加上老師的參與,學生的心里壓力增加,這必然使部分學生不敢發言與朗讀。可見,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做學習的小主人的勇氣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朗讀的參與意識為什么最弱,在座談中,學生反映自己的朗讀能力太差,讀通順還行,但是,一到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自己就沒有勇氣了。這說明,能力差會形成心理障礙,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有不良的影響。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