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最優化”是指要從實際情況的具體條件出發,確定效果和時耗的雙重質量標準,選定最佳教學方案,按照實施中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活動進程,以期達到最大效益,并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合理的教育和發展。可見,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是多層次的,它涉及到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是一個系統化工程。
根據我校最近的一次調查分析統計,課堂效率較高的僅占60℅,一般的占30℅,差的竟達5~10℅,這和課堂教學優化程度有極大的關聯。因此,為了針對課堂的可靠性較差、效率較低、質量不高這一教學事實,我校從2005學年開始把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作為校本科研課題,以優化課堂教學工作為操作重點,深化教學改革,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課堂教學要貼近教材,必須從優化知識結構開始,強化教學輔助,讓師生成為教學的參與者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 這句話提醒了我們每一位人民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使學生有所受益,就要依靠教師在深刻理解課程改革精神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和學生生活實際,提取真實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充實教學內容,讓教學的知識結構更加合情合理。因此,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尋求合理的教學結構,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處理與調整教材,優化教材結構,強化教學輔助,才能讓教師教得順心,學生學得開心。像在講授《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七年級下冊第12課)一課時,可以設計兩條線索主線,即政權的建立和國家的鞏固,然后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給課文補充知識要點。一方面優化了課文內容比較繁多的問題,另一方面優化了師生互動的學習環節,讓教師不再固定教學框架,而是隨著課堂的變化而變化,對課堂節奏作出恰當的調整,實現師生共同參與教學。
二、課堂教學要貼近學生,必須以優化師生互動為本,實現生本教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發展者
教育課程改革專家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這明確告訴教師:一堂課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突出課堂教學模式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讓學生樂學和愛學。比如在《科舉制的創立》一課中,我是在對比的教學環節中,讓學生體驗科舉考試制度,實現師生互動。就對比的問題是:
假如你是中國古代的學生,你會怎樣實現金榜題名時?(教師)
假如你是今天的學生,你又是怎樣考上大學的?(學生)
由于學生對科技制度的知識了解比較膚淺,必須教師扮演古代的書生,身體力行地參加科舉考試,十年寒窗苦,才能鯉魚跳龍門。而由于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考試,扮演今天參加考試的學生,一定得心應手。這樣的結果是讓師生的互動在對比和歸納中,古今結合,共同優化課堂教學,形成情感互動。師生有了情感的共同交流,學生自然在課堂中就擁有較多的時間。有了更多的思考、討論問題的機會,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再多向交流,滿足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全員參與的課堂教學過程,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和課堂的發展者,實現了提高教學效果的優化 。
三、課堂教學要貼近生活,必須以優化情感活動為主,凸顯教育實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實踐者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這明確告訴教師:一堂課的教學必須以學生參與教學為主線,以歷史為鑒,走向生活,走向現實,走向創造。讓學生對知識的情感由歷史的發展,過渡到真正的生活,順其自然,且水到渠成。例如,在課堂上講述《大變革的時代》(七年級上冊第7課)我是連續設置了三個情感疑問:
1. 如果你生活在這個政治動蕩、經濟發展的時代你會做什么?
2. 如果你是改革家,你會游說戰國七雄中那個國家進行變法呢
3. 你是今天國家改革的小主人,你們應該為改革做些什么呢?
設置情感教育,讓學生以今天改革小主人的身份,去親身體會和參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和政治的突變,體驗改革對社會和國家的重大作用。情感教學模式是以情感教學心理學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地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來優化教學為目標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并配有情感教學策略和評價體系。但這一教學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以認知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它只是根據教學中情感本身的活動規律,以情感為主線,從情感維度規范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行為,以充分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模式,并不排斥其他認知教學模式,相反,結合運用是對其他認知性教學模式的補充和完善。
四、課堂教學要貼近社會,必須以優化反饋練習為主,落實實時監控,讓學生成為能力的駕馭者
對于今天的歷史課堂教學,由于內容的繁多、時間的有限和教師的課堂把握等因素,造成課堂缺乏最多的就是對學生把握知識的實時監控。因此,歷史課堂練習的設置就必須成為主線,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深化和鞏固知識。心理實驗表明,及時反饋以及勤于反饋與教學效果極為相關,反饋間隔越短,反饋次數越多,學生的成績提高越快。可見,重視課堂教學信息的收集、反饋和評價,是和優化課堂教學息息相關。根據我校的《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的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凡是學生認同的課堂,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教師能夠根據反饋信息對課堂進行實時調控,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比如我在上《美國的誕生》(九年級上冊第12課)一課時,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教育學生結合語文所學小說的三要素總結美國的獨立戰爭,就是一個較好的反饋事例。問題表格是:
除了鞏固學生剛剛所學的知識外,并且由學生的反饋引出新的教學要點,即獨立戰爭的重要歷史人物——華盛頓。這樣一道練習可以構建多向多控的反饋教學方式,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反饋信息中不斷調控自己的“教”和“學”。而且師生反饋調控的完美結合,必將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從反饋的優化途徑來看,可以靈活多樣,如提問、觀察課堂反應、當堂測試、趣味引導等,這完全有利于教學知識的全面交流和提高科學的課堂教學過程。
五、課堂教學要貼近價值,必須從優化賞識評價做起,發揚養成教育,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收獲者
巴班斯基認為:“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很多方面取決于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最優結合的技能、技巧如何。”因此,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或表揚技巧,對于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今天的教育界比較提倡賞識教育,尤其是在小學更加流行,這就為初中教學優化賞識評價提供了基礎。
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要著眼于培養學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個性和潛能開發為核心,對學習的動機效果、過程以及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全面的評價;要用內外結合、開放的評價方式,促進評價過程與教學過程的交叉和融合,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和整合,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全面和諧發展的課程改革目標。廣州的歷史開放式評價體系是非常符合新課標的,它特別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養成,讓學生從多方面、多途徑實現自己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吸收。
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體現了自我的價值觀,教師對他們的取向,不要妄加評論,但要加以引導和輔助。從教學過程來看,通過教師的贊賞評價,讓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思,并且加以知識再創造,成為了知識的發展者,有什么比這更讓課堂教學成功呢!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