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達
[摘要] 目的 研究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治療結果對產婦與新生兒的影響。 方法 回顧性探究2015年1—11月在該院診治并且進行生產的7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病人,在80例病人中有50例病人血糖并沒有超出標準,將其規定為達標組,20例患者血糖經過控制沒有達到標準水平,將其規定為血糖組。將兩組的生產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血糖組比達標組易出現胎膜提前破裂、產后出血、早產等情況,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 結論 糖尿病對孕婦和胎兒影響十分巨大, 應提高對孕婦的保健護理,及時察覺并治療糖尿病,降低并發癥出現率以及改善母嬰預后的正確途徑。
[關鍵詞] 妊娠期;血糖治療結果;母嬰結局
[中圖分類號] R4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3(b)-0075-02
妊娠糖尿病是表示在妊娠期當中第一次出現或發生糖耐量受損情況,并生產后期患者的血糖可以恢復到原來正常水平[1]。該病是最常出現的妊娠并發癥,對孕婦以及新生兒的影響十分巨大。該文使用在該院住院的妊娠糖尿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并研究在診斷出妊娠糖尿病后到生產時這一段時間患者血糖水平以及其他并發癥的情況,以探究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治療結果對產婦與新生兒的影響,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探究2015年1—11月在該院診治并且進行生產的7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病人,在80例病人中有50例病人血糖并沒有超出標準,將其規定為達標組,20例患者血糖經過控制沒有達到標準水平,將其規定為血糖組。血糖組有9例(45%)在34周前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并且接受血糖控制治療,在34周之后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并接受診治或雖然在34周之前確診為妊娠糖尿病但是并沒有接受治療的孕婦患者有11例(55%)。達標組在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后到生產之前,血糖達到標準,其中有32例(64%)患者在34周前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并且接受血糖控制的治療,在34周之后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并接受診治或雖然在34周之前確診為妊娠糖尿病但是并沒有接受治療的孕婦患者有18例(36%)。血糖組患者年齡在26~3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0.73±3.64)歲,產次1~3次,平均產次為(1.33±0.72)次,達標組患者年齡在23~4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1.73±4.35)歲,產次1~3次,平均產次為(1.36±0.47)次,兩組孕婦除血糖組有一雙胎之外其余都為單胎,兩組患者在年齡、產次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P>0.05。
1.2 方法
達標組與血糖組都使用飲食控制的方法,血糖值過高或者飲食控制效果不明顯的患者給予注射胰島素進行診治。若經過飲食控制后三餐之前的血糖值≥5.6 mmol/L,零點血糖值≥5.8 mmol/L,進食后2 h血糖≥6.7 mmol/L,需要使用胰島素進行血糖治療,若在飲食治療后有酮體陽性癥狀出現,需要適當增加飲食并且進行注射胰島素進行診治。將血糖調整到正常水平后每周進行檢測1次,能夠根據患者的狀態適當調整用藥量。
1.3 診斷標準
上述所有妊娠糖尿病患者都是依照以下標準進行判斷:2次及以上空腹血糖≥5.6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正常水平,空腹血糖5.6 mmol/L、進食1 h后10.3 mmol/L、進食2 h后8.6 mmol/L、進食3 h后6.7 mmol/L,在這里有兩項及以上至超出標準范圍就可判斷是妊娠糖尿病,只出現一項水平升高可以判斷為糖耐量受損[2-3]。治療后診斷標準:空腹血糖值≥5.6 mmol/L,進食后2 h血糖≥6.7 mmol/L,上述出現1項標準沒有達到要求則是血糖治療沒有達到標準。羊水糞染標準:Ⅰ度標準:羊水為黃綠色,稀薄,沒有糞渣出現;Ⅱ度標準:羊水為黃綠色,渾濁,有少量糞渣;Ⅲ度標準:羊水為黃綠色或褐色,有大量的糞渣并且羊水為粘稠狀。該文患者均為Ⅱ、Ⅲ度患者[4-5]。
1.4 統計方法
上述所有數據使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以及一般情況使用(x±s)表示,使用t檢驗,其他資料使用比率來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組與達標組患者并發癥以及治療時間的對比狀況
在血糖組產婦中,產生妊娠期高血壓病、臨產前胎膜破裂、羊水量增加以及分娩后出血并在34周后進行治療的產婦較之于達標組顯著更高,且P<0.05;將血糖組與達標組患者的肝內膽汁淤積證、羊水污染、剖腹產以及分娩后感染的出現率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P>0.05。
2.2 血糖組與達標組患者圍產期胎兒并發癥以及轉院的對比狀況
血糖組患者出現早產兒、新生兒窒息以及巨大兒的概率較之于達標組顯著更高,且P<0.05;但是血糖組患者的轉院率、胎兒窘迫以及體重低于正常標準胎兒出現率和達標組對比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P>0.05。
3 討論
妊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抑制效果較差,合并血管病變,進而促使產婦極易引發此種疾病。妊娠糖尿病可使產婦血糖上升,增加羊水糖份含量,對羊膜分泌起到刺激作用,導致羊水增多,極易出現胎早破及早產現象,進而減輕胎兒體重[6-7]。國內有關學者經研究提出,用餐后2 h血糖程度和胎兒體重呈正比。在用餐后,血糖經過胎盤入至胎兒身體內,能夠促使其血糖隨之而升高,引發胎兒的胰島β細胞增生,提高胰島素分泌量,進而改變胎兒血糖[8-9]。孕婦的血糖量如果過高,則會對胎兒的血氧供給產生極其嚴重的影響;除此之外,嬰兒如果產生高胰島素血癥能夠促使組織耗氧呈上升趨勢,進而引發其出現胎兒缺氧及早產現象。在研究結果中表示,血糖組患者出現妊娠期高血壓病、臨產前胎膜破裂、羊水量增加、未成熟兒、巨大兒以及胎兒窒息等癥狀的概率顯著提升。
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極易產生巨大兒及羊水過多等現象,所以產生產后出血的概率相對較高。在高血糖的作用下可培養大量微生物,并且使傷口處出現感染現象以及愈合困難;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環效果弱,毛細血管阻塞,血液流通差,傷口處營養物質缺失,使其難以愈合。但是當此疾病患者終止妊娠之后,大多情況下血糖可恢復至最初。在該文研究結果中,因為病例數目比較少,對血糖情況以及分娩后傷口感染之間的關系仍需進行深入探究。在高品質的治療條件以及應用抗生藥物后,積極有效地控制了感染發生率。
在該文的實驗結果中可了解到,在血糖組產婦中,產生妊娠期高血壓病、臨產前胎膜破裂、羊水量增加以及分娩后出血并在34周后進行治療的產婦較之于達標組顯著更高,且P<0.05;將血糖組與達標組患者的肝內膽汁淤積證、羊水污染、剖腹產以及分娩后感染的出現率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P>0.05。血糖組患者出現未成熟兒、胎兒窒息以及巨大兒的概率較之于達標組顯著更高,且P<0.05;但是血糖組患者的轉院率、胎兒窘迫以及體重低于正常標準胎兒出現率和達標組對比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P>0.05。
嬰兒產生宮內窘迫的因素較多,在研究過程中雖然觀察到血糖含量已經達標,與此同時卻無其它并發癥出現,這樣一來極易提高嬰兒出現窘迫的幾率,而這一現象則是產生羊水糞染的根本因素。
ICP常出現在妊娠中期與晚期,并屬于一種獨特的并發癥,在現階段的臨床研究中認為ICP的產生或許和孕期高雌激素存在密切的關系[10]。雌性激素能夠對肝臟起到刺激作用,進而出現CBG。在CBG含量增多的條件下,孕期患者腎上腺會產生大量的可的松物質,進而維持CBG的需要。與此同時,提高游離可的松極易引發高可的松血癥,并且其能夠抵抗胰島素的作用,延長葡萄糖消除時間,進而積極體現出胰島素的抵抗效果,導致ICP患者產生GDM。由于ICP病理癥狀顯著,通常情況為患者就診導致,所以合并ICP患者應及時治療,在正確時間內發現GDM,進而有效控制血糖量[11]。
綜上所述,診治時間及時并配合治療的患者,通常情況下比較容易將血糖抑制在標準范圍內,并且出現妊娠期高血壓病、臨產前胎膜破裂、羊水量增加以、娩后出血、未成熟兒、胎兒窒息及巨大兒的概率較之于血糖抑制不佳的患者顯著更差。所以,應提高對孕婦的保健護理,及時察覺并治療糖尿病,對于抑制高血糖產生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降低并發癥出現率以及改善母嬰預后的正確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云波,李淑娟,楊學軍.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對母嬰結局的影響[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2,9(6):130-132.
[2] 朱紅梅,陸甜美,蔣彩燕,等.血糖控制對中晚期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母嬰結局的影響[J]. 上海護理,2014(1):23-25.
[3] 姚蘭,張建梅,李萍.妊娠合并糖尿病對母嬰的影響研究[J].當代醫學,2011,17(2):46-48.
[4] 楊黎,喬玉環,劉偉靚.血糖控制對妊娠糖尿病妊娠結局影響的臨床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11,32(16):101-102.
[5] 唐洪.妊娠期糖尿病的干預對母嬰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7):559-560.
[6] 彭宇輝,石曉聰,鄭海飛,等.妊娠期糖尿病血糖干預對母嬰妊娠結局的影響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2):1889-1891.
[7] 劉俊茹,李乃君.妊娠期糖尿病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4):2110-2110.
[8] 屈莉,潘海英.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現代臨床醫學,2010,20(2):114-115.
[9] 賀建平,賀敏.妊娠期糖尿病治療對妊娠結局的影響(附95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4):5020-5021.
[10] 任利容,于燕,黃小紅,等.妊娠期糖尿病規范化管理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8):2748-2750.
[11] 任麗晶,孫艷芳,花立敏.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4):102.
(收稿日期: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