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淑
[摘要] 目的 探討飲食及生活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 方法 該院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以抽簽法對患者進行分組。其中組間人數相等均為50例,所有患者均給予相關藥物治療。而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再實施飲食及生活護理干預,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包括患者的空腹血糖值(FBG)、餐后2 h血糖值(PB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結果 與治療前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血糖值均獲得了明顯的改善(P<0.05)。組間比較而言,觀察組患者的血糖值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飲食及生活干預對促進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糖尿病;飲食;生活護理;血糖控制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3(b)-0167-02
糖尿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該病共分為1型及2型兩種。臨床上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高于1型[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生活陋習逐漸出現,如暴飲暴食、缺乏運動等,使得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明顯上升[2]。而糖尿病除了可導致患者出現消瘦、口渴、饑餓等不適癥狀外,還可引發多種并發癥,尤其是心腦血管上的并發癥,嚴重時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3]。長期藥物治療是目前糖尿病患者最為主要的治療手段,但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光依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其還需接受良好的護理干預,如健康教育、飲食干預等,以更好的控制病情。筆者發現,許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及生活行為習慣上存在不足,若能加以改正,那么對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積極作用。在該調查中,筆者將分析飲食及生活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納入對象為2015年1—1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抽簽法對患者進行分組,每組人數均為50例。其中,觀察組男女人數分別為23例及27例,年齡范圍為39~69歲,平均(50.9±2.3)歲;對照組男女人數分別為24及26例,年齡范圍為38~70歲,平均(51.8±2.5)歲。該納入者均符合以下標準:①糖尿病標準參照1999年WHO中的標準;②患者具有一定的交流溝通能力;③排除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患者;④排除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⑤該調查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具有知情權;⑥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為其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并指導患者常規復診。兩組患者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電話隨訪、血糖值測量與記錄等。而觀察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加以飲食及生活護理干預,詳細如下所示。
1.2.1 飲食護理干預 合理的飲食干預對于控制血糖具有重要意義,因糖尿病患者常感覺到饑餓感,因此在飲食干預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護理人員需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告知患者飲食護理干預的重要性,以獲得患者配合。首先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狀況等,為其計算出每日所需的基本熱量,而后根據這一情況為患者搭配合理的膳食。在飲食過程中,指導患者少食多餐,多攝入粗纖維的食物,如蕎麥等,這樣可減緩葡萄糖的吸收。飲食以清淡為宜,減少鹽類、味精等調味品的攝入,同時也需減少油炸類食物的攝入。
1.2.2 生活護理干預 了解患者以往的生活習慣,指出其不良之處,告知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利于控制血糖。為患者制定正確的養生習慣,如在日常生活中,餐后適當的走動,積極參與戶外運動等,如進行慢跑、太極等。許多患者有抽煙習慣,告知患者盡量的戒除,以減輕對患者造成的傷害。在家庭中,需幫助患者養成自我血糖檢測的習慣,由護理人員教會患者如何使用血糖儀,并在餐前、餐后2 h進行自我的血糖檢測,每日測量值需如實記錄,在后期就診時可提供給醫師,以判定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進行連續3個月的臨床護理,測量兩組患者的血糖值,進行護理前后比較及組間比較,以判定護理效果。其中血糖值的測定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及糖化血糖蛋白值(HbA1c)。
1.4 統計方法
以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其中組間采用χ2檢驗,以P<0.05時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前,測量兩組患者的血糖檢測值,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各組患者在經過為期3個月的護理后,再進行血糖值測量時,體現出了一定的變化。其一,與護理前比較,兩組患者的血糖值均得到了明顯的下降,前后值P<0.05;其二,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血糖值改善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P<0.05,具體情況見表1所示。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與多發病,尤其今年來,我國糖尿病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糖尿病的發生主要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功能障礙相關,一旦確診,患者需接受長期藥物干預治療,以控制病情[4]。目前,臨床上對于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飲食、環境、遺傳等多個因素均可造成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臨床上對于糖尿病的治療藥物逐漸增多,如口服的降糖藥物、胰島素注射、胰島素泵的使用等[5]。但筆者發現,單純的藥物治療是不夠的,若患者不能改善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那么可導致血糖波動,甚至帶來更壞的影響。有關資料顯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可分泌出某些應激激素,進而不利于控制血糖。因此除了相關的藥物治療外,還需給予患者相應的臨床護理,以積極改善患者的預后,更好的控制病情。
筆者認為,飲食干預及生活習慣干預在血糖控制中具有積極作用。俗話說:“管住嘴,邁開腿”,筆者認為糖尿病患者就應該做到上述要求[6]。管住嘴可減輕患者的胃腸道負擔及胰島功能負擔。同時在飲食過程中多攝入粗糧等也延緩對于食物糖分的吸收,促進胃腸道的蠕動,預防患者發生便秘等并發癥。而邁開腿則可幫助患者逐漸減輕體重,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消耗過多的熱量及營養,并增加機體對于胰島素的敏感程度。
該研究對患者護理前后的血糖值進行測量[7]。其中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的測量可對患者的血糖值進行明確的反映,利于醫師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而糖化血紅蛋白也是血糖檢測指標的重要項目。經調查結果提示,在進行為期3個月的臨床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血糖值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飲食干預及生活習慣干預在血糖控制中具有積極作用,對調節患者的血糖等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定期血糖測量,還可增加患者對于自身病情的重視程度,進而形成一定的約束能力,更好的控制病情[8]。可說明,飲食及生活習慣干預對控制血糖是具有連續性的優勢的。
綜上所述,飲食及生活干預對促進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具有積極作用。該種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可幫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值,并逐漸改善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對于病情而言十分有利。因此筆者推薦對于糖尿病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再加以針對性的飲食干預及生活習慣干預,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曾秋蓮.飲食及生活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22(2):84-86.
[2] 吳莉莉.護理干預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2):382-383.
[3] 李華.全程護理干預提高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專科知識及生活質量的效果評價[D].南方醫科大學,2010.
[4] 肖飛娥,鄭德娟,羅麗芬,等.護理干預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 23(7):787-788.
[5] 呂莉莉.綜合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的影響[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9(9):24-26.
[6] 鐘建英,李莉,郭琴,等.全程護理干預對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J].西部醫學,2012,24(9):1801-1803.
[7] 梁小琳.社區護理干預在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2):44-45.
[8] 楊曉萍.社區護理對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8):149-150.
(收稿日期: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