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周

[摘要] 目的 觀察ICU住院患者高血糖發生率及高血糖管理與病情及預后之間的關系。方法 選擇2014年5月—2015年8月該院收治的89例ICU住院患者為觀察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44例ICU住院患者不采用高血糖管理,實驗組45例ICU住院患者采用高血糖管理,觀察兩組ICU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發生率、病情緩解率及ICU住院時間。 結果 對照組ICU住院患者高血糖發生率(36.36%)明顯高于實驗組(11.11%),且兩組ICU住院患者的病情緩解率及ICU住院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針對ICU住院患者采用高血糖管理能有效減少高血糖發生情況,緩解患者病情,促進預后。
[關鍵詞] ICU;高血糖;血糖管理;預后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3(a)-0004-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glycemia and Hyperglycemia Management and the Condition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ICU
LI Jing-zhou
IC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qiu, Shangqiu, Henan Province, 47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CU inpatients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and high blood sugar mana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dition and prognosis. Methods 89 cases hospitalized in the ICU of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44 cases)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5 cases).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yperglycemia management,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ot.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remission rate 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ICU were observ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was much higher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n tha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6.36% vs 11.11%) (P<0.05).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miss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ifference in the length of stay in the ICU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the ICU inpatients, hyperglycemia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alleviate the condition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ICU; Hyperglycemia; Blood sugar management; Prognosis
ICU住院患者合并應激性高血糖現象在臨床中較為常見,高血糖的出現極易對患者預后產生不良影響,極易加重患者的病情程度。臨床上有報道稱,降低ICU住院患者血糖水平能有效促進其預后[1],該院為了觀察不同血糖水平控制對應激性高血糖ICU患者預后的影響,針對收治的ICU住院患者采用血糖控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5月—2015年8月該院收治的89例ICU住院患者為觀察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44例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8例,支氣管哮喘患者7例,惡性腫瘤患者8例,尿毒癥患者5例,其他危重病患者4例;實驗組45例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7例,支氣管哮喘患者8例,惡性腫瘤患者9例,尿毒癥患者4例,其他危重病患者6例。該次觀察進行之前,患者及患者家屬均對該次觀察的內容進行了詳細了解,且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協議。對兩組CIU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均衡性檢驗后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44例不采用高血糖管理,實驗組45例采用高血糖管理,根據患者的一般情況、胰島素的使用方式、用量及患者每日晨起空腹血糖值等,嚴格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給予患者胰島素強化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及病情程度將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ICU住院患者之間的高血糖發生率、病情緩解率及ICU住院時間。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處理,以數據上下浮動5%作為可信區間。計數資料用例數(%)表示,對比方法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對比方法使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ICU住院患者與實驗組ICU住院患者之間對比的高血糖發生率、病情緩解率及ICU住院時間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對照組ICU住院時間為(13.52±2.58) d,觀察組ICU住院時間為(7.12±3.15) d(t=10.473,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ICU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發生率及病情緩解率[n(%)]
注:兩組ICU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發生率及病情緩解率相比較(P<0.05)。
3 討論
應激性高血糖主要是指機體在大出血、感染、創傷及手術等刺激下,在以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興奮為主的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及細胞因子的作用下出現的糖代謝異常現象[2],簡而言之,就是糖的清除率遠達不到糖生成率的標準,導致患者出現血糖升高現象[3],屬于機體在應激反應下較為常見的臨床表現。ICU病房內,高血糖現象較為普遍,患者的高血糖主要分為以往不存在糖尿病史,在應激原刺激下出現糖代謝紊亂后出現的應激性高血糖及患者以往存在糖尿病史且存在高血糖現象[4]。
應激性高血糖通過激活神經內分泌系統,使得生長激素、皮質醇、兒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等應激激素出現分泌異常現象,各種細胞因子產生過多,導致肝糖原及肌糖原分解現象過于頻繁[5],而組織細胞利用葡萄糖出現障礙,導致患者產生嚴重的胰島素抵抗,持續的高血糖會增加ICU住院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保護患者內皮細胞功能,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狀態,有利于激活T細胞及B細胞的表面表達,能有效建立及維護患者的免疫系統[6],主要通過促進炎癥恢復、降低感染現象等達到促進預后,改善病情的效果。合理控制應激性高血糖水平能有效改善ICU住院患者的預后,采用胰島素強化治療將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內能在不同程度上減少高血糖的發生情況,緩解病情的發展,促進預后。傾芝娟[7]等在ICU應激性高血糖的干預管理研究一文中提到:“當ICU患者出現應激性高血糖時,應對患者實施常規血糖監測及采取有效治療保持血糖水平平穩,避免出現嚴重高血糖導致相關并發癥的情況,采用胰島素強化治療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胰島素使用的劑量及方式,保持ICU住院患者血糖水平平穩安全,對ICU住院患者病情緩解及預后是及其有益的”,這一結論與該文研究結果一致。該觀察結果中顯示,采用血糖控制的實驗組ICU住院患者高血糖發生率比對照組低25.25%,說明了有利的血糖控制能顯著減少ICU住院患者高血糖的發生情況;實驗組病情緩解率及ICU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血糖控制能緩解患者的病情,促進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針對ICU住院患者采用高血糖管理措施能有效降低高血糖發生率,緩解患者的病情,促進患者預后,且高血糖管理與病情及預后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
[參考文獻]
[1] 刁華英,王愷.ICU護士在應激性高血糖管理中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9):301.
[2] 王曉婧,柳潔.血糖對內科重癥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8):75-76.
[3] 仲愛玲.循證護理在ICU高血糖血糖管理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1):1873-1874.
[4] 單亮,王彌,王志宏,等.神經危重患者的血糖管理[J].臨床內科雜志,2014,31(3):212-214.
[5] 侯靜,何偉,劉楊,等.北京地區老年重癥患者的血糖管理[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1,19(5):316-319.
[6] 隗強,李黎明,孟曉靜,等.重度顱腦損傷并發應激性高血糖患者強化胰島素治療的監測與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9):81-83.
[7] 傾芝娟.ICU應激性高血糖的干預管理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5):366-367.
(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