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娥 王倩 焦琳琳 趙田田

[摘要] 目的 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選擇該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將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的45例患者視為觀察組,將采用常規護理的另外45例患者視為對照組,對比兩組護理后的神經傳導速度和疾病知識掌握度、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的SCV和MCV正中神經、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優于對照組;疾病知識掌握度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兩組以上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臨床護理路徑能有效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提高疾病知識掌握度、縮短住院時間及減少住院費用,值得推廣。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傳導速度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3(a)-0157-03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Effect i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tients in the Analysis
CHEN Yan-e,WANG Qian,JIAO Lin-lin,ZHAO Tian-tian
Shandong zibo city central hospital neurology,Zibo,Shandong Province, 255000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effect i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tients in.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90 case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were as a clinical study, the use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45 patients trea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ll use the routine care of an additional 45 patients were trea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o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e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the knowledge level of disease, hospital stay, hospital cost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MCV and MCH observation group median nerve, tibial nerve and peroneal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isease knowledge level of the control group, shorter hospital sta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ospital cos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wo above indexes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Giving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tients can improve clinical care path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improve disease knowledge level degree, shorter hospital stays and reduce hospital cost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Clinical care pa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為常見的一種慢性并發癥,典型癥狀為麻木、腹脹、疼痛和出汗,嚴重者可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出現足部頑固性潰瘍,不僅會影響自身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還會加重家庭經濟上的負擔[1-2]。目前,臨床上除了給予患者西醫、中醫等治療外,護理同樣是重點環節,理應予以重視。在該研究中,該院分別對收治的兩組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和常規護理,并對比兩種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共9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均選自2014年6月—2015年5月。采用數字隨機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共有45例,其中18例女性,27例男性;年齡為45~84歲,平均(53.6±5.2)歲;糖尿病病程為10個月~5年,平均(1.8±0.8)年。對照組共有45例,其中17例女性,28例男性;年齡為46~85歲,平均(53.8±5.5)歲;糖尿病病程為10個月—5年,平均(1.9±0.9)年。通過統計學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糖尿病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
1.2.1 入院時(入院介紹和環境護理) 首先,熱情迎接患者,并主動進行自我介紹,并向患者介紹醫院的規章制度、病區的作息時間等情況。再次,保持舒適的室內環境,包括溫濕度適宜、空氣清新、用物清潔,且擺放整齊等。同時,注意減少外來光線和聲音,且各種護理應盡量集中在白天進行,目的是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環境。最后,鼓勵患者及其家屬表達自己的需要和顧忌,以第一時間消除患者對醫院陌生環境而產生的無助感,使之更快適應醫院的環境。
1.2.2 入院當天(檢查和健康教育) 核對患者信息無誤后,幫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包括血常規、血糖、定量感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神經傳導功能、自主神經功能等。同時,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自身疾病的病因、典型癥狀、危險因素及治療方案,如采用中醫療法需講明中醫病機和辨證分型,如采用西醫治療需講明用藥劑量、預期效果和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等,并隨時糾正患者的各種誤解,引導其對自身的疾病形成正確認識。此外,要教會患者正確的血糖自測方法,且須對特殊情況患者(文化程度低、記憶力差及視網膜病變)進行重點培訓,確保其掌握正確的血糖監測方法,能按時、按量用藥。
1.2.3 入院2~3 d(護理保健) 足部保健:經常幫助患者按摩足部,以促進血液循環,囑咐患者冬天需注意足部保暖,但應避免使用電熱器或熱水袋等直接暖足,以預防皮膚燙熱引起感染。每天用中性皂水或溫水(溫度以38~40 ℃為宜,時間控制為15~20 min)幫患者泡腳,完成后用白色毛巾擦腳,目的是及時發現足部破潰。同時,建議患者穿底部較厚而內部較柔軟、透氣良好的鞋子和寬松、透氣和散熱性能較好的襪子,從源頭上預防病情惡化。預防并發癥:可定期予以足部穴位按摩,取三里、三陰交、地機和涌泉等穴,目的是防止肌肉進一步萎縮。同時,指導患者避免赤腳或穿拖鞋走路,且穿鞋前應檢查鞋內有無異物,目的是預防扎傷。指導肢體麻木患者主動活動,目的是防止局部受壓;對肢體萎縮或無力者,應協助患者采用正確的睡覺姿勢和體位移動,目的是保持肢體始終處于功能位,預防足下垂。
1.2.4 入院4 d(飲食指導) 根據患者平日的飲食喜好為其推薦科學、合理的飲食,重點提供少鹽、少脂、少糖、高纖維的食物及菜品搭配。氣虛血瘀者宜食山藥等益氣活血食品;陰虛血瘀者宜食百合、黑木耳、黑芝麻及銀耳等滋陰話語食品;寒凝血瘀者宜食肉桂、花椒和茴香等溫經通絡食品;痰瘀阻絡者宜食山楂、陳皮和金桔等化痰活血食品;肝腎虧虛者宜食枸杞、甲魚和老鴨等滋補肝腎的食品;肢體萎軟者宜食魚肉、香菇等補中益氣食品;腰膝酸軟者宜食黑豆、枸杞等固腎食品。
1.2.5 入院5 d(運動指導) 根據患者的病情為其制定切合實際的運動計劃,如太極、散步、八段錦、保健操等,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同時,囑咐患者空腹時切勿運動,應在飯后1 h后再進行,運動時間以每周>150 min為宜,30 min/次,且運動后的正常狀態應為周身發熱、微出汗和精神愉悅,如有異常,應注意及時進行調整運動方式和運動量。
1.2.6 出院時(出院指導) 再次對患者的疾病進行系統評估,并對完成的護理操作進行核對,做好記錄。囑咐患者保持科學飲食,正常生活作息,按時、按量用藥,宣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家庭護理和自我保健知識。此外,針對患者的家庭情況、年齡及治療后的恢復情況為其設計“愛心直通卡”,內容包括疾病的相關知識、出院后需注意事項、專科醫生介紹、門診時間、醫護人員的聯系電話等,并囑咐患者如有異常,應及時到院復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護理后的神經傳導速度和疾病知識掌握度、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并進行對比。其中,神經傳導速度分別應用SCV測定法和MCV測定,指標包括正中神經、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傳導速度[3]。
1.4 統計方法
在SPSS18.0統計學軟件中錄入該研究所統計的數據,并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的表示與檢驗分別使用(x±s)和 t,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的神經傳導速度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的SCV和MCV正中神經、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后的神經傳導速度對比[(x±s),m/s]
2.2 兩組的疾病知識掌握度、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疾病知識掌握度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兩組以上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疾病知識掌握度、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對比(x±s)
3 討論
在該研究中,對照組采用的常規護理雖有一定的價值,但難免存在部分護理缺陷,難以獲得理想的護理效果[5]。而觀察組采用的臨床護理路徑是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檢查、護理保健、飲食、運動及出院等為縱軸,針對特定患者而制定的一種護理模式[6-7]。其中,入院時的介紹和環境護理保證患者的睡眠和休息質量,有助于患者盡快適應住院環境;入院后的檢查和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強化其預防疾病惡化的意識;入院2~3 d的護理保健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預防各類并發癥;入院4 d的飲食指導能為患者提供足夠的能量供給量,增強機體抵抗力;入院5 d的運動指導能有效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出院時的指導能增強患者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8-9]。
在該研究中,該院給予觀察組臨床護理路徑,結果顯示該組護理后的SCV和MCV正中神經、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優于對照組,疾病知識掌握度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兩組以上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與龔敏紅[10]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任杰.中醫整體護理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效果觀察[J].河北醫藥,2015,37(13):2060-2062.
[2] 潘冰雪.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中醫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6):151-152.
[3] 張清顏.足部護理干預對46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和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81-82.
[4] 侯超,劉香錕,劉潔,等.疏血通聯合護理干預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9例[J].中國藥業,2015,24(10):96-98.
[5] Montreuil C.The complexity of the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ropositions for therapeutic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J].Praxis(Bern 1994),2012,101(21):1371-1385.
[6] 何惠.中西醫結合護理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傳導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8):82-85.
[7] 謝麗梅,林豐蘭,許閩.耳穴敷貼法施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4):15-16.
[8] 江冬連.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綜合性護理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212.
[9] Mi Michel Ovize,Eric Bonnefoy.Giving the ischaemic heart a shot in the Arm[J].Lancet,2010,375(9716):699-700.
[10] 龔敏紅.中醫護理臨床路徑在DPN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5):124-125.
(收稿日期: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