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長秀 王艷萍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糖尿病胃輕癱患者接受中醫治療的臨床效果。 方法 根據2011年6月—2013年6月該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來進行研究分析,將這些患者分組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接受中醫中藥治療,對照組使用常規西醫治療。兩組患者接受治療1個月后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 根據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愈率要比對照組高,病情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的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治療后,患者癥狀緩解率是95.3%,西醫治療后癥狀緩解率是51.6%,結果表明,中醫治療要比西醫治療優秀,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性。 結論 臨床中使用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效果要優于西醫治療,臨床中患者接受中醫中藥治療后,病情得到了顯著的改善,獲得了較好的治愈率,臨床應該進行推廣使用。 [關鍵詞] 中醫中藥;糖尿病;胃輕癱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3(a)-0045-02
糖尿病胃輕癱在臨床中發病率較高,該疾病和糖尿病的病情程度有直接聯系,患者的胃部排空延遲,伴發機械性梗阻胃動力障礙,導致了患者的病情加重,現在對于該疾病的發病機制研究比較模糊,無統一定論,但是根據臨床研究表明,主要是患者的糖尿病導致的神經病變、高血糖以及微氣管病變有直接聯系。臨床中患者的病情反復發作,還有惡心、嘔吐、厭食、腹脹等等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不便。西醫治療該疾病是通過西醫緩解胃動力,使用嗎丁啉和西沙必林進行治療,其治療效果不佳,患者還會因此而出現多種不良反應,所以此次該院對中藥治療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進行了探討分析,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間該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取該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是此次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均有64例,對照組的患者有男性31例,女性33例,最小43歲,最大65歲,觀察組有男性30例,女性34例,年齡41~63歲。1.2 診斷標準
全部128例患者均接受了飲食控制,使用降糖藥物治療,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持在低于6.1 mmol/L水平。①此次診斷標準是世界衛生組織在1985年制定的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臨床存在早飽、厭食等癥狀;③飯后12 h胃內有食物滯留;④使用胃鏡對患者進行檢查,排除其他病變。1.3 方法
觀察組患者接受的是中醫診治,根據以下辨證方法進行用藥治療。①有吞咽障礙,體質困重,痰多,苔粘,屬于脾虛痰凝型癥狀,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減治療(主方為黨參15 g,法半夏10 g,炒扁豆12 g,白術10 g,陳皮6 g,茯苓15 g,甘草6 g,厚樸15 g,神曲12 g)。②患者吞咽困難,喜歡喝冷飲,情緒不佳,胸部灼熱,屬于肝胃郁熱型癥狀,可使用玉女煎加減治療(主方為生石膏30 g,赤芍12 g,熟地黃12 g,麥冬12 g,黃柏10 g,知母10 g,牛膝12 g,枳殼10 g)。③患者胃部脘痛,氣短、食欲不佳,大便稀薄。是脾胃虛弱型,要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主方為黨參15 g,陳皮6 g,黃芪15 g,柴胡9 g,白術12 g,當歸9 g,甘草6 g,升麻6 g)。④患者惡心嘔吐、目眩、咳痰不順暢、便秘屬于痰濕內阻型,要用平胃散合二陳湯加減治療(主方為茯苓15 g,蒼術10 g,薤白10 g,法半夏12 g,甘草6 g,陳皮9 g,枳實10 g,生姜10 g)。⑤胸脘痛,苔薄色白,食欲不佳,是肝氣郁滯型,用四逆散合越鞠丸加減(主方:白芍12 g,川芎10 g,柴胡10 g,香附10 g,神曲10 g,枳實10 g,郁金10 g,甘草6 g)。這些是患者的主要中醫辨證類型,根據患者的病情不同來使用針對性的藥材煎服,每服藥都要煎煮2次,2次/d,在煎藥時,煎熬15 min需要再次加水800 mL,再次煮沸15 min,晾涼口服,每天使用該方式治療2次。對照組接受嗎丁啉治療,20 g/次,3次/d。對兩組的治療進行監測,1個月后測量空腹血糖水平狀態,記錄患者的各項指標。1.4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患者的癥狀消失,使用胃鏡檢查,其不存在擴張癥狀,蠕動正常進食12 h后,無食物滯留;有效:臨床癥狀消失,胃部蠕動正常,排空正常,進食12 h有部分食物置留;無效:癥狀無變化或惡化,進食12 h,食物不消化。 1.5 統計方法 所有臨床資料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 17.0數據統計進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根據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愈率要比對照組高,病情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的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治療后,患者癥狀緩解率是95.3%,西醫治療后癥狀緩解率是51.6%,結果表明,中醫治療要比西醫治療優秀,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性。3 討論 糖尿病患者是因為內分泌系統紊亂所導致的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該疾病在全球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目前我國已經達到了1%~1.3%的發病率,胃輕癱在糖尿病消化系統并發癥中比較多見,該疾病是患者的胃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胃蠕動功能減弱疾病,患者的胃部排空有障礙;臨床中使用西醫治療主要是對其胃動力進行調節,效果不佳。糖尿病胃輕癱最初是1958年Kassander提出來的,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高發并發癥,和患者的糖尿病病情有直接聯系,患者還會出現胃部排空障礙和延遲、機械性梗阻等癥狀,目前對于糖尿病胃輕癱的發病機制研究還不清楚,和患者的高血糖、神經病變等有直接聯系,臨床中患者會有惡心、厭食、噯氣、餐后癥狀加重等表現,對患者的生活產生了不良影響,而且對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極其不利。
根據研究和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都出現了胃輕癱癥狀,有半數的醫生認為患者的病情和胃腸道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有直接聯系,因為患者的體內長期處在高血糖狀態下,其迷走神經容易出現病變,導致患者的胃和十二指腸張力下降,患者的胃部蠕動速度變緩,胃排空速度降低,胃酸減少。臨床中患者就會出現胃部疼痛、噯氣、飽腹感等表現。為張力下降后,患者的胃內食物滯留情況比較嚴重,所以病情的控制難度加大,而且這些癥狀還讓患者的低血糖情況時有發生,這樣對血糖的控制來說極其不利。血糖波動會讓胃輕癱癥狀加劇,形成惡性循環,導致了患者的病情不斷惡化。
此次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的患者使用了辨證分型治療,共有64例患者,分為5型,其中脾虛痰凝型和肝氣郁滯型為多,共34例,占52.3%,說明脾虛痰凝是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發病主要原因,在治療的時候,應該選擇健脾和胃、理氣化痰的治療方式,并且結合患者的臨床病情程度來使用藥物增減治療。根據臨床研究顯示,中醫辨證分型治療以及西醫治療對該疾病的效果均有效果,中醫治療后,患者癥狀緩解率是95.3%,西醫治療后癥狀緩解率是51.6%,結果表明,中醫治療要比西醫治療優秀,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性,說明中醫治療的優勢比較多。 4 結語研究表明了糖尿病胃輕癱和植物神經損傷聯系緊密,患者的發病是因為胃蠕動減緩,飲食和降糖藥物無法順利吸收,導致了病情惡化,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醫治療糖尿病和慢性并發癥是我國對糖尿病治療的一項新研究,也是中醫特色治療,經過多代醫療者的研究和努力,在臨床中中醫辯證治療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形成了可靠的體系。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糖尿病程度和胃輕癱程度相輔相成,需要同時進行治療,中醫始終堅持辯證施治的道路。
根據該文的分析了解到,中醫中藥對于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效果好,患者的不良反應少,臨床中治愈率高,所以非常值得進行推廣使用,緩解患者的癥狀,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生存質量。[參考文獻][1] 孫玉霞.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3(7):2072. [2] 杜紅飛.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近況[J].蛇志,2009(1):24-29. [3] 黃東梅,鮑繼春.中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臨床新應用[J].海峽藥學,2008(5):94-97. [4] 趙晶,王旭.中醫對糖尿病胃輕癱的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6(1):4. [5] 高燕.酒精調制龍血竭在神經外科壓瘡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病雜志,2008,11(11):123.[6] 張素梅,孫群.皮膚創面無機誘導活性敷料治療糖尿病合并壓瘡[J].護理學雜志,2009,24(23):41-42.[7] 丁菊萍,孫承華.龍血竭治療Ⅱ期壓瘡的效果觀察[J].天津護理,2008,6(6):339.[8] 吳嘉.用藻酸鈣鈉鹽和基因肽聯合治療老年 II III期壓瘡的療效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07,6(5):18-19.[9] 張慶云,朱輝,陳紅英,等.龍血竭研究進展[J].武警醫學院學報,2008(1):69-71.(收稿日期: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