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林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糖尿病周圍神經并的電生理特征與臨床價值。方法 該研究中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區間內,該院住院部確診并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共計122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應用牛津公司提供Synergy肌電圖、誘發電位儀進行檢測。對該組122例患者電生理檢測的異常情況進行觀察并分析。觀察指標包括感覺神經異常情況、運動神經異常情況,上肢異常情況、以及下肢異常情況。 結果 電生理檢出異常情況方面:122例患者中,經電生理檢查有117例(95.90%)患者出現異常征象,5例(4.10%)患者未見異常征象。有異常征象的例患者中:感覺神經異常率為81.20%(95/117),運動神經異常率為36.75%(43/117);上肢神經異常率為77.78%(91/117),下肢神經異常率為47.86%(56/117)。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感覺神經異常率明顯高于運動神經異常率,下肢神經異常率明顯高于上肢神經異常率,組間數據對比可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電生理檢測技術不斷發展、完善的背景下,其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早期診斷價值得以凸顯,可作為判定病變、確定病變范圍、病變程度的重要手段,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電生理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3(a)-0104-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是糖尿病患者易發并發癥之一,周圍神經病病變可能造成患者全身神經系統受累。有研究中認為[1]: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患者早期階段臨床表現以感覺過敏、肢體疼痛、感覺異常為主。伴隨病情的進展,患者運動神經、自主神經、以及感覺神經均可能受累,除感覺缺失以及肌腱反射消失以外,還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等嚴重并發癥,逆轉難度大[2]。近來有研究資料中認為[3]:多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在早期臨床癥狀與體征表現尚不明確時就有明顯的電生理改變,是早期診治的重要指標。為觀察分析糖尿病周圍神經并的電生理特征與臨床價值,該研究中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區間內,該院住院部確診并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共計122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以觀察并探討電生理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中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區間內,該院住院部確診并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共計122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
1.2 方法
應用牛津公司提供Synergy肌電圖、誘發電位儀進行檢測。分別對該組122例患者雙上肢:正中神經肢iii、指i、掌心、尺神經感覺神經動作電位、傳導速度,正中神經以及尺神經復合肌肉動作電位波幅、傳導速度進行測定;分別對該組122例患者雙下肢:腓總神經、脛后神經、腓腸神經感覺神經動作電位、傳導速度,腓總神經、腓神經復合肌肉動作電位、傳導速度進行測定。
測定方法為表面電級。感覺神經傳導測定采取順向傳導測定方法,運動神經傳導復合肌肉動作電位波幅測定采取峰值-峰值測定方法,實施超強強度刺激。測定過程中逐步增加刺激量,獲取最大波幅后持續增加20%~30%電量刺激。
1.3 觀察指標
對該組122例患者電生理檢測的異常情況進行觀察并分析。觀察指標包括感覺神經異常情況、運動神經異常情況,上肢異常情況、以及下肢異常情況。電生理檢測異常診斷標準為:傳導速度較正常值下降20%及以上水平,波幅較正常區間下限值降低。
1.4 統計方法
對該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研究數據均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22例患者共測定雙上肢正中神經、尺神經感覺神經各244條以及正中神經、尺神經運動神經各244條;共測定雙下肢脛后神經、腓總神經、腓腸神經感覺神經各244條以及脛后神經、腓總神經、腓腸神經運動神經各244條。
電生理檢出異常情況方面:122例患者中,經電生理檢查有117例(95.90%)患者出現異常征象,5例(4.10%)患者未見異常征象。有異常征象的例患者中:感覺神經異常率為81.20%(95/117),運動神經異常率為36.75%(43/117);上肢神經異常率為77.78%(91/117),下肢神經異常率為47.86%(56/117)。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感覺神經異常率明顯高于運動神經異常率,下肢神經異常率明顯高于上肢神經異常率,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122例患者電生理檢查異常情況示意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是由患者機體高血糖狀態所致的神經性病變,為糖尿病患者典型并發癥之一。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多見脫髓鞘癥狀,同時可伴隨出現軸索狀損害,且上述兩種損害多合并存在,對患者產生嚴重威脅與影響。有相關研究資料中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有多重周圍神經病病變類型,目前尚無一種特異性機制可用于解釋所有病變[4]。但已證實的是:微血管病變會誘發受體微循環障礙,進而繼發包括神經內膜缺氧、神經纖維受損、多元醇通路代謝障礙等癥狀,促使糖基化終末產物的形成[5]。同時提示神經營養因素缺乏、脂質代謝障礙、自由基損傷、以及肌醇代謝異常等均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形成、發展有直接關系。
相關文獻報道中顯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發病率在糖尿病總患病人數中可占47%~91%的比例。特別是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起病較為隱匿,價值病情進展速度比較緩慢,當出現肢體疼痛、麻木等臨床癥狀時,部分患者未能夠引起重視,發展至晚期,易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肢體功能障礙,且可逆轉性差,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該研究中數據結果顯示:122例患者中,經電生理檢查有117例(95.90%)患者出現異常征象,5例(4.10%)患者未見異常征象,異常檢出率達95.90%。分析認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實施電生理檢測有助于早期發現并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特別是通過對患者每條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波幅、傳導速度的觀察,能夠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病理定性以及評價損害程度提供客觀依據。有研究中反應:該研究中數據結果顯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感覺神經異常率明顯高于運動神經異常率,下肢神經異常率明顯高于上肢神經異常率,組間數據對比可見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反應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而言,電生理特征方面感覺神經異常早于且重于運動神經異常,且下肢受累早于并重于上肢受累,提示于神經走行越長,損害程度越高相關,與既往研究中所提出的“長度依賴模式”基本一致。
同時,該研究中122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電生理檢測未見異常,分析其原因為:常規電生理檢測中所涉及到的神經傳導檢查均為較大的有髓纖維,對于植物神經病變相關的小纖維病變缺乏愛良好的監測效果。有研究資料中指出: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小纖維受累病例,可通過實施定量感覺測定的方式彌補常規電生理檢測存在的局限性。
綜合上述分析可得出結論:在電生理檢測技術不斷發展、完善的背景下,其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早期診斷價值得以凸顯,可作為判定病變、確定病變范圍、病變程度的重要手段,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羅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情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3(3):185.
[2] 蘇俊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及神經根病應用電生理檢查的價值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14):110.
[3] 王曉勤,施曉耕,劉存杰,等.上肢易卡壓部位神經電生理檢查對銀杏達莫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作用的評估價值[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3,12(6):613-616.
[4] 黃菲,王愛民.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電生理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9):96-97.
[5] 王亞薇,袁宇,閆旭,等.神經肌電圖和超聲檢查在合并糖尿病的腕管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5,21(5):454-456.
(收稿日期:20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