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欣欣
摘 要: 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斯金納在1957年發表了《言語行為》,認為“語言”可以作為采用語言形式的一種行為加以詳盡而周密的描述。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對斯金納一書進行了長篇評論,猛烈地抨擊了行為主義的基本觀點。本文就這篇書評進行了評議,指出雖然喬姆斯基批判了斯金納的言語行為,但是斯金納著作中的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并沒有得到充分認識。
關鍵詞: 言語行為 天賦論 刺激 反應
1957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主義有影響力的理論家斯金納發表了《言語行為》一書。在這本書里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他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由此,斯金納認為通常所說的“語言”可以作為采用語言形式的一種行為加以描述。這一觀點遭到認知心理學家和認知語言學家的批駁,他們認為語言學習并不是簡單的從刺激到反應這樣一個反復模仿、操練的習慣形成過程,而是一個創造性的假設驗證過程。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對斯金納(1957)一書進行了長篇評論,抨擊了行為主義的基本觀點。
不少語言學家和語言哲學家一直以來希望自己對語言的研究和行為主義心理學聯系起來,而斯金納的《言語行為》就是一個大膽的嘗試,第一次大規模地將語言行為各方面都放進行為主義的框架。斯金納對語言進行了“功能分析”,指的是辨識那些控制語言行為的各種變因,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決定言語反應。那么這些變因到底是什么?為此他對動物進行試驗,從中得到了一些行為主義的基本概念,如刺激、反應、強化等。喬姆斯基認為斯金納的做法是很大膽的,他所謂的能把行為原因說清的“功能”,其性質非常簡單。斯金納要分析和查找的是行為的起因,究其起因就要從有機體內部和外部特征入手,要知道有機體是如何處理輸入的信息和組織自己的行為。
喬姆斯基完全批判斯金納的主張和研究人類的行為要從觀察外界因素開始的眾多看法。他認為強化刺激論者在實驗室獲得的理解,雖然是真實的,但是如果將其運用到人類行為這樣復雜的研究中就是不可行的、膚淺的。他對斯金納提出的為描寫行為而樹立的總框架和言語行為的基本概念進行了評議和批駁。
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關于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被試動物的反應由某種未知刺激物引起,操作性行為(壓杠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此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有機體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從而有效控制有機體的行為。斯金納通過對動物做實驗得出諸如行為的基本概念“刺激”、“反應”、“強化”等,用于白鼠按杠桿這樣小范圍的實驗中,我們會很容易理解這些概念。但是如果將它們引申到真實人類行為當中,就會遇到困難。
斯金納把環境的一部分和行為的一部分,只在彼此有規律地聯系起來時定義為刺激和反應。是彼此有聯系的兩個部分才定義為刺激和反應,也就是說只有“動態規律”把二者聯系在一起才可以。喬姆斯基對此的意見就是,如果按照斯金納的定義,那么在人類日常行為中,這樣的刺激和反應并不是到處可見的。喬姆斯基認為,很多反應,按斯金納的功能分析法,都可以指出“控制刺激”是什么。可是這么一說它就失去客觀性。刺激不再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而是溯源與有機體本身。我們只有先看到或聽到反應才能辨別出刺激來源。而且,一個人不能不對物質對象的性質做出反應,可是這個性質除非在完全人工擺布的場合,我們是控制不住的。
斯金納給出的“反應”的這個概念,言語操作反應的定義是:一類具有可識別的形式的反應,在功能上與一個或更多控制因素相關。斯金納另一個基本概念是“強化”,這也是他從對白鼠按桿實驗的描寫法借用的。強化的進行指的是顯示某種在時間上與刺激或反應相聯系的刺激。在斯金納的《言語行為》中,有許多地方說明語言學習的一個必要條件,是語言社團對強化所需的東西做出細心安排。他是從對低級有機體進行實驗后得出的類比。只要想想天生的生理結構,個人的成熟程度和進行的學習,各在什么程度上成為熟練而復雜的作業的起因,大家肯定都難以確定。要說明行為如何發展,行為的原因是什么,又不考慮生物機體本身結構,就不能說明行為的實際過程是怎樣的。
喬姆斯基認為斯金納的學說存在很大漏洞,他所謂探索的言語行為的起因一開始就是一種背道而馳。語言學家一直從語言的最深層次挖掘語言規律和形成,喬姆斯基用他提出的天賦假說研究語言,認為語言是人大腦中形成的機制,是與生俱來的。斯金納從外部特征探索人類語言起因,雖然有些觀點遭到了語言學家的質疑,但是不可否認他還是為我們研究語言打開了另外一條道路。
其實,不論是斯金納的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聯想學習模式還是喬姆斯基的“天賦假說”即認知學習模式,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假設,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取長補短。斯金納從外部行為特點研究語言,而喬姆斯基則從大腦內部復雜結構探索語言的奧秘。日常學習中,有一部分是機械的學習類型,另一部分是邏輯性的學習類型,這些都需要通過知識積累一步步形成。由此可以看出這兩種學習模式,其中一種可以對另一種忽略或不容易解釋的現象提供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艾耶爾,著.李步摟,等,譯.二十世紀哲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陳忠.認知語言學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3]程琪龍.概念框架與認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盧植.語言與認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皮亞杰,著.王憲鈿,等,譯.發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