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珍妹
摘 要: 在中學歷史課堂中適時應用歷史人物的經典比喻,或詩歌作喻,或具有生活和時代氣息的比喻,不僅能化解課堂重難點,而且能活躍氣氛、啟發(fā)思維,彰顯課堂魅力。
關鍵詞: 經典比喻 詩歌作喻 時代氣息
比喻就是打比方,指借助某些顯而易見的事物對復雜的過程、深奧的道理加以說明,以幫助理解,加深認識。中學生年齡小、社會閱歷淺,而歷史教材的語言過于嚴肅,編寫又偏重于理性分析,某些教師簡單灌輸?shù)慕虒W方式使學生的悟性、靈性受到抑制,因此許多學生覺得歷史這門功課艱深、枯燥、興味索然。而比喻以其非凡的魅力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實、歷史課堂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發(fā)揮了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功能。
一、巧用歷史人物的經典比喻
毛澤東乃語言大家,善于用比喻,爐火純青,堪稱世之極品。例如如用“小石頭”比喻革命力量,把蔣介石比喻為“大缸”。據胡耀邦同志回憶:“我12歲在家鄉(xiāng)文家市里仁學校上學時,正值毛主席領導秋收起義的部隊在文家市集中。那天早晨在里仁學校操場上,我第一次看到身材魁梧的毛主席給起義部隊講話,聽到他說:‘我們現(xiàn)在力量還小,還是一塊小石頭,可是總有一天能夠打爛蔣介石反動派的那口大缸!他這話給我留下了一生不可磨滅的印象,使我從小樹立起革命一定會勝利的堅強信念。”
又如把革命根據地比喻為“屁股”。井岡山時期,毛澤東非常重視根據地建設。他形象地比喻說:“革命要有根據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沒有屁股,便不能坐下來。要是老走著、老站著,定然不會持久。腿走酸了、站軟了,就會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據地,才能夠有地方休整,恢復氣力,再繼續(xù)戰(zhàn)斗,擴大發(fā)展,走向最后勝利。”毛澤東的一番話,澄清了部分同志的錯誤思想,提高了大家對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認識。
列寧實施的新經濟政策是教學難點和重點,在三年內戰(zhàn)結束后,列寧很形象地說:“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xiàn)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拄著拐杖走路了。”這里的“拐杖”就是指新經濟政策。
二戰(zhàn)后,面對兩極格局下的冷戰(zhàn)態(tài)勢,歐洲一體化進程加速,涉及原因時可以引用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回憶錄里的描述:“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拿破侖不僅是軍事天才,而且是杰出的政治家,他非常重視教育。1814年反法聯(lián)軍兵臨巴黎城下時,理工學院學生要求參戰(zhàn),面對滅頂之災的拿破侖卻堅決而平靜地說:“我不愿為取金蛋殺掉我的鵝。”歌德如此稱贊拿破侖:“拿破侖擺布世界就像音樂家彈奏鋼琴一樣,無論是快板還是慢板,高音還是低音,都能胸有成竹,應付自如。”
1655年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寫道:“人只不過是一株蘆葦,本質上是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株會思考的蘆葦……所以我們所有的尊嚴都在于思考……通過思考,我們理解世界。”這一思想很好地反映了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
這些偉大人物的語言功力深厚,譬之極妙,形象貼切,課堂引用效果至佳。
二、巧用詩歌作比喻
如朱熹的“理”和格物致知的觀點往往是學生很難弄懂的知識點,可以引用朱熹的哲理詩《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師: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意境?從詩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可補充:詩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達了一種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悅的讀書感受。表面是寫水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才“清如許”,實則預示人要心靈澄明,就得不斷認真讀書,不斷求新求異,不斷獲取新知,才能達到至高的境界,即格物(池塘清水)→致知(源頭活水)→窮理(人心的睿智是由不斷讀書、汲取新知識得來)。
又如洋務運動的目的和主觀愿望可謂南轅北轍,洋務派想維護清朝統(tǒng)治,結果失敗,但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再如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歷程幾經曲折,學生很難掌握。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可以說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發(fā)展可以形容為“小荷才露尖尖角”,初步發(fā)展形容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較快發(fā)展形容為“柳暗花明又一村”,沉重打擊可謂“無可奈何花落去”,這樣處理學生既感興趣又容易記住。
三、巧用具有生活和時代氣息的比喻
如20世紀90年代有人把中國東部經濟發(fā)展狀態(tài)比作“滿弓待發(fā)之箭”:“弓”比喻1984年國家開放的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線通車的南北交通大動脈京九鐵路。“箭頭”在今天看來最為恰當?shù)谋扔鳟斎粦獙偕虾F謻|的開發(fā)開放。
又如當今世界呈現(xiàn)多極化趨勢加強的政治態(tài)勢,有人形容:日本是獨腳巨人,俄羅斯是生病的巨人,歐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國是萎縮的巨人,中國是潛在的巨人。
再如1962年,為了“往美國人的褲子里塞一只刺猬”,赫魯曉夫決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代號為“阿納德爾”的行動計劃。后被美國發(fā)現(xiàn),經過對峙和談判,前蘇聯(lián)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這表明美國擁有遏制前蘇聯(lián)的優(yōu)勢實力。
比喻中蘊涵著智慧,它使學生感到歷史就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親切、動感,讓學生在比喻中不知不覺地掌握歷史事件中比較復雜的內涵。當然,課中比喻不能濫用,而要講究通俗性、活潑性與準確性、嚴肅性的統(tǒng)一。適當而貼切的比喻把史料化繁為簡、化枯燥為趣味,避免課堂的平淡,平添幾分生動,使學生心領神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