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
【摘 要】 中學歷史教學是一門有難度的藝術。不僅學生對其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重視,而且教師對其也不夠深入了解。但中學歷史教學承擔著智育和德育雙重的責任和義務,意義非凡。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們能否正確認識中學歷史教學,對于中學歷史教學的作用發揮,極為重要。
【關 鍵 詞】 歷史;學科教學;中學
一、淺悟歷史學科教學思想
教學思想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指導思想,是登高遠望的山石。中學歷史教育不僅要完成認知目標,還應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目標。中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對個體和社會的責任感的培養,對人類未來命運的關懷,是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關注的內容。
1. 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它既包括對教材的闡釋要正視歷史人物,也包括要尊重學生,要以學生為主體來教學。馬克思在論及歷史學時曾多次強調:“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總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因此,關注歷史人物的教學,是對歷史的尊重;也只有對歷史人物及其活動的鮮活再現,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如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觀,和他那“慷慨赴死易,從容守義難”的人生實踐,強烈地震撼了后人。又如,華盛頓在美國順利走向民主道路的過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一樣深深地吸引了后人。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有尚待養成的人生觀、價值觀,偉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為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個性提供了必要的參考和借鑒。當然,我們也要正確處理人民群眾與個人在歷史中的關系。一方面人民群眾為個人提供了活動的舞臺,是歷史的主人;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又是一個虛化的概念,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歷史教學應突破這一難點,要能認識到歷史的必然性正是通過無數的偶然性為自己開辟道路。
2. 養成實事求是和嚴謹的教學態度。這是教師職業道德所要求的必備素質之一。對歷史教材的專業性把握,應本著實事求是和嚴謹的教學態度,切忌講假話,講大話,講空話。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歷史學如果失去了真實,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當代社會正走入信息時代,學生的歷史信息來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師處在同一個平臺。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這一時期的青年學生,成人感特別強,逆反心理也強。一旦假話傷害了他們的感情,后果是嚴重的。那樣我們將失去對學生理性思維培養的最佳時期,將失去對他們正確價值觀培養和引導的最佳時期。
那么該如何處理和把握這一問題呢?我認為對于歷史的表述,有再現歷史事實和價值評論兩種類型。再現歷史事實應盡量真實,不附加主觀色彩。如中國近代史中關于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關于南京國民政府30年代的經濟建設、對日抗戰等問題,我們一方面要避免對領袖人物高大全的闡釋,又要避免對國民黨的全盤否定。要坦誠地、不割裂地把歷史的本來面目呈現給學生,只有真實才能養成正確的歷史認識。而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則屬于價值評論的范疇,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評論,盡量做到客觀與公正。價值評論可以有主觀色彩,學生也可有自己的理解與判斷,但教師要加強引導。如關于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問題,過去多持否定的觀點,只是在同農民戰爭有聯系時才給予一點肯定。而事實上宗教與我們每一個民族、與我們的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對社會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勞德·阿克頓所說的:“宗教是歷史的鑰匙”,如果忽視宗教對人類的影響,歷史將是不完善的。
3. 對傳統與現代教學模式進行思辨。中學教育教學改革方興未艾,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潮流把廣大第一線教師推到了潮頭。對此,一方面要積極參與改革,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但同時也要冷靜思辨,保留和發展傳統教學模式的長處,實現二者的和諧統一。
現代教學技術的發展及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如文本、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不同類型的信息媒體,通過綜合編排處理,不僅擴大了學習容量,節省了時間,還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再現生動的歷史場景、鮮活的歷史人物、復雜的歷史事件,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具體的、直觀的感性材料。尤其是多媒體的運用,能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具有傳統教學模式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我比較重視對多媒體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購買了相應教學軟件制作課件,應用于教學。但是在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時,不能對傳統的教學手段一概否定。因為傳統教學手段有自身的長處,更有多媒體技術不可替代的優勢。教學中應將兩種教學手段結合,適時、適度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才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目的。我們反對“計算機中心論”,因為任何計算機或教學軟件都只是一種教學手段,都只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工具。中學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師,核心在課堂,因此,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普及,不是不需要教師,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淺議歷史學科課堂教學
當我們手執教鞭,走進中學的課堂時,我們就獲得了一項特殊的權利,對一批又一批的中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權利。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我們更要掂量所承擔的義務,努力上好我們的每一堂課。
1. 努力提高綜合素質。素質是人的思想、學識、情操、性格等因素的綜合。在綜合素質的修養方面,歷史教師應該做到三個方面,一是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與道德修養水平;二是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知識群;三是具備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品質。課堂教學是我們與學生接觸的主要時段、主要地點,一個教師表現出的綜合素質,總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學識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養成。如何對待學生的不同意見、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個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如果教師寬容、理解和引導學生,就等于給了學生一定的思想空間,給了他們足夠長的助跑距離,使他們能夠展翅高飛,有所作為。反之,則壓抑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到的只是專制與非理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應時刻牢記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努力提高綜合素質。
2. 努力創造課堂教學美。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歷史課堂教學應追求德、智、美三大目標功能,創造課堂教學美。首先,在上課前幾分鐘,教師應調整自己的情緒,進入教學狀態。由于每個教師都是現實社會中的人,難免有各種喜怒哀樂的事情,但我們應按職業的要求,拋棄各種雜念,以一種健康、飽滿的工作熱情走進教室,開好一節課的頭。其次,應儀態端正,服飾得體,語言親切隨和,并具有一定的張力,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創造與學生之間的親和力,增強教師的影響力,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同時還要以嫻熟的專業知識和職能技巧組織好課堂教學。課后要及時總結,對已完成的一堂課進行反思,會發現許多問題,如某個問題的考慮欠成熟,或多媒體運用的不當等等。教師要牢記,只有經過痛苦的磨礪,才有閃光的時刻。
3. 努力搞好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已被國家列為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容之一。研究性學習是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在教學領域的體現。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教師在活動過程中,除了幫助學生設計教材中的有關問題,收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外,還可以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確定研究專題。如收集關于昆明古建筑或歷史遺跡的資料,提出保護措施等等,把課題研究由課內拓展到課外,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
三、淺談歷史學科教師素養
戲劇界有句名言“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它同樣適合教育界。要想獲得教學的成功,就必須在臺下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尋找源頭活水,豐富教學內容,提高理論水平。
1. 系統學習史學名著,提高專業素養。從事中學歷史教育,僅靠大學時代的專業修養遠遠不夠,還必須系統地學習史學名著。涉及歷史學科中的史學理論,通史、斷代史、國別史、專史、文明史、宗教史等類的名著很多,如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司馬遷的《史記》,斯塔夫里阿諾斯著的《全球通史》、伯恩斯和拉爾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等,都是價值很高的史學名著。通過研讀史學名著,領略史家的研究態度,既能受到嚴謹學術規范的熏陶,又能提高專業素養,從而把自己努力塑造成學者型的歷史教師。
2. 及時了解歷史學的新信息、新成果。信息和成果來源很多,報紙、電視、上網都可以獲取。但中學教師主要是從各種期刊雜志上獲取信息,如《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歷史學習》《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等。一般而言,學校和教研室會訂閱部分期刊,但這遠遠不夠,自己應該再補充訂閱相關的專業期刊,仔細閱讀,及時補充教學內容,使教學具有新穎性。
3. 向優秀歷史老師學習。歷史學界的前輩們,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把畢生的心血結集成收。這是他們賦予我們這些后來者的恩惠,讓我們年輕教師站在他們的肩頭,有一個更高更新的起點。前輩的教學經驗,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對于指導歷史教學實踐意義重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出版的有北京歷史特級教師陳毓秀的《怎樣教好歷史》《名師授課錄》(中學歷史卷)《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歷史卷)《劉宗華歷史教學藝術與研究》《上海著名歷史教師教學思想錄》。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自身特點,探索一條具有個性特色的教學道路。
4. 拓展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由于歷史貫穿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再加上當前學科之間的滲透日益增強,基礎教育課程大整合和高考“3+X,”模式的推行,都要求歷史教師除了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有更廣博的知識。廣泛涉獵經濟學、法學、地理學、社會學、美學、宗教、建筑等各個領域,教學中運用多學科知識去豐富和加深對歷史問題的分析和理解,從而使我們的授課具有開放性特點。
5. 教學科研相得益彰。科研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來探索教學規律,總結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理論,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同時具備教研水平和科研素質,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去從事一些教育科研活動,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唐代杰出的史學家劉知幾提出史學修養的標準是才、學、識三長,清代章學誠又加之以德。才、學、識、德也是今天我們每位歷史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品質,并值得我們為之奮斗終生。
【參考文獻】
[1] 李景旺. 中學歷史教學論[M]. 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
[2] 黃永儉. 淺析歷史意識與中學歷史教學[J]. 課程教育研究,2016(6).
[3] 曾紅麗. 如何開展中學歷史教學[J]. 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