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詩意
【摘 要】 科舉制發展到明清,統治者為了尊孔崇儒,網羅士人,禁錮思想。對科舉的生源、考試內容及考試形式和考試過程及其管理制度都作了調整,從而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封建專制。一方面,它是一個比明清以前、比西方封建時期更為進步的合理制度;但另一方面,正是它的板滯枯澀,吞噬文人學子的人性,愈來愈掀動士人的神經。
【關 鍵 詞】 科舉制度;歷史;教學;習題
在歷史教學中,曾練過一道有關明清文化的選擇題,原題如下:“自貢舉法行,學者知以摘經擬題為志,……余者漫不加省。與之交談,兩目澄然視,舌木強不能對”與這種現象有關的是( )
A. 焚書坑儒 B.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 百家爭鳴 D. 八股取士
參考答案為D。題目看似不難,大部分同學都能回答正確,卻引發了一場課堂大討論——有關明清科舉制度產生的社會效應,現將討論結果整理如下:
明清科舉制度改革對社會及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選拔了大批優秀人才,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傳播了儒家思想,促進了社會階層的上下流動,同時也造成了官本主義,扼殺了知識分子的創新思想。”[1]一方面考試更加嚴密。學校成為科舉考試的必由之路,推動了學校教育的發展,密切教育與實踐的聯系,更多更好地培養實用性人才;建立了正規的三級考試制度,為封建知識分子躋身仕途提供了路徑。另一方面導致了科舉“治學無用”,“吞噬”人性和良知。
一、明清科舉制度“治學無用”
明清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治,設立科舉制度,吸引和收買知識分子為他們服務。“科舉非惡制也,所惡乎疇昔之科舉者,徒以其所試不足致用耳。”[2]統治者的軟硬兼施,使得科舉考試這條榮身之路越來越擁擠,文人學子們甚至把八股文章奉作神明而頂禮膜拜。魯編修虔誠地宣揚:“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隨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是詩,要賦就是賦,——都是一鞭一道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歪道!”[3]生病人聽了八股文章,“分明難過也好過,分明哪里疼也不疼了”[3]。八股文居然有療饑止痛的奇效。受功名利祿的誘惑,儒生們埋頭死讀內容大多陳腐艱深、脫離實際的經書和注疏。不少人窮經皓首幾十年,也未能將書的微言大義讀懂讀透。一些通過科舉階梯獲得功名的讀書人甚至連一些簡單的常識也不懂。山東學道范進不知蘇軾是何人,儒生匡超人不知“先儒”為何意,張靜齋等八股信徒居然不知八股由何人制定。書未讀透,知識貧乏,所寫的文章也自然是內容空乏,套話連篇。治學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但儒生們崇尚空談而疏于實踐,庸俗愚昧,毫無治國之能,甚至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由于“一心只讀圣賢書”,厭棄勞動,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周進、范進、權勿用等人都曾深陷在窮困潦倒之中。倪霜鋒窮經皓首,至死方悔:“就壞在讀了這幾句死書,拿不得輕,負不得重,一日窮似一日。”[3]臥閑草堂末指出:“不得手者,不良不莠,既不能力田,又不能商賈,坐食山空,不至于賣兒鬻女者幾希矣。”[3]
二、明清科舉制度“吞噬”人性和良知
“科舉制度之下,利祿的引誘卻轉使多數士子于考試時作弊,為不忠、不信、寡廉、鮮恥的行為,則當非立法者所能逆料了。”[4]文人學子學的是孔孟之道,做文章是代圣賢立言,那么是否身體力行,真心誠意地將古代圣賢的進步思想發揚光大呢?翰林院侍讀高老先生的話:“到他(杜少卿)父親,還有本事中個進士,做一任太守,已經是個呆子了,做官的時候,全不曉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圖著百姓說好,又逐日講那些敦孝弟、勸農桑的呆話。這些話是教養題目文章里的詞藻,他竟拿了當真,惹得上司不喜歡,把個官弄掉了。”[4]高翰林一語道破天機:寫文章和做人是完完全全的兩碼事。荀玫中了進士當上了官,竟為了“前程”想匿喪不報。他請吏部掌案的金東崖來商議,金東崖說“自然效勞”;請周進、范進保舉,兩位都說“可以酌量而行”。看來,他們滿口背誦的倫理綱常是連他們自己也不信的騙人鬼話,文人學子們讀書的唯一目的僅僅只是為了求得一官半職而已。
明清科舉制度還進一步吞噬了文人學子的人性。名韁利索把他們捆綁得似乞似囚,科舉功名把他們愚弄得如癡如狂。他們的精神世界空虛麻木。科場不利,即失魂落魄,在他人面前自慚形穢;一旦高中,趾高氣昂,氣焰囂張。周進跟著姊夫做生意,當帳房仍不甘心,當見到貢院號板時,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當商人答應湊錢替他捐一監生,取得考舉人的資格時,他趴在地上磕頭說,變驢變馬,也要報效。青春妙齡的魯小姐在父親的熏陶下也成了八股狂,僵化死板的八股奪走了少女的熱情和溫柔。王玉輝也深受“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的毒害,女兒要絕食殉節,王玉輝竟迂腐到泯滅人性的地步,竟然慫恿她。清朝大思想家戴震說:“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5]程朱理學殺的何止是王三姑娘的肉體!它吞噬了王玉輝父女的人性。由此可以看出明清科舉制度真正吞噬人性的一面。
科舉制發展到明清,統治者為了尊孔崇儒,網羅士人,禁錮思想。對科舉的生源、考試內容及考試形式和考試過程及其管理制度都作了調整,從而強化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封建專制,清朝統治者也直言不諱地說:“非不知八股為無用,特以牢籠人才,舍此莫屬。”[6]一方面它是一個比明清以前、比西方封建時期更為進步的合理制度,它以較“公平”競爭的辦法選拔人才,為廣大寒門出身的讀書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客觀上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并推動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但另一方面,正是它的板滯枯澀,吞噬文人學子的人性,愈來愈掀動士人的神經,推行“八股”,是對人才資源最大的閑置、揮霍,是對先進文化的粗暴干涉和扼殺,勢必會造成文化的停滯,社會的倒退。因此,明清科舉制度對當時社會以及知識分子產生了消極影響,成為了社會日益腐朽、沒落的標志之一。
【參考文獻】
[1] 王金炳. 科舉的利弊和借鑒[J]. 南方論刊. 2007(4).
[2] 梁啟超. 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M]. 北京:中華書局,1989:68.
[3] 吳敬梓. 儒林外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王德昭. 清代科舉制度研究[M]. 北京:中華書局,1984:158.
[5] 戴震. 哲學著作選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79.
[6] 蕭一山. 清代通史(第1卷)[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7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