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安
獨教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征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重新定位教師角色,改變單兵作戰的方式,提倡教師之間密切合作。教師間深層次的合作,能使教學更有效果,更有效率,更有魅力。信息時代的教師合作雖然形式多樣,可同校同科教師的合作,仍具有無可比擬、不可替代的優越性。換班上課,在新課標下的教學、教研的土壤中,猶如陌上柔桑,已破嫩芽,正呈現出盎然的生機。
筆者將目前全國各地各類學校開展的同科教師換班上課的方式歸納為三種:“師徒式”“交流式”“互促式”。“師徒式”是指學校為培養青年教師或提升各類教師而推行的幫扶結對,屬于“青藍式”。“交流式”是指學校旨在溝通交流、廣采博集、優勢互補而在水平接近、風格有別的教師間特意為之的教研活動,屬“提高式”。“互促式”是指學校安排的在教學水平有層次、可望努力也許可及的教師間進行的略帶挑戰性質的新課改活動,屬于“PK”式。這三種換班上課模式,壓力與動力并存,挑戰與機遇同在,而以“交流式”“互促式”更甚。
親切溝通換班上課教師的思想,扎實有度地推行換班上課,踐行新課程,利師益生。
首先,能為名師充分發揮引領、輻射作用創造機會,構建科學發展的教育。各級名師、優秀教師,固然能在常規教研活動中搖旗吶喊,扶老攜幼,但“紙上談兵”的居多。“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學校若能創造機會使其同臺異臺上課,名師更能知深知淺,知暖知寒。名師引領,方向更明;名師伴行,指導更精;名師輻射,成效更顯。這樣的教研,是忙碌的而不是盲目的,能助推學校科學發展。
其次,能為年輕教師展才示能、快速成長布置舞臺,構建持續發展的教育。年輕教師朝氣蓬勃,激情似火,頭腦靈活,善于接受新知,為他布置一方舞臺,可能還回一份精彩。學校可大膽嘗試,堅信將來“雛鳳清于老鳳聲”,那將青黃相接,青甚于藍,學校后繼有人,人才濟濟,則可持續發展。
第三,為各層教師互學互幫、互促互進提供載體,構建和諧發展的教育。新教師、熟練教師、專長教師,師師皆為學校之寶,這三類教師又略有差別。各類教師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技能有專長,教學有風格。交流提高,各有所長便于互補。PK互促,讓稍弱者感覺前有標兵而有壓力,因能站穩新講臺而信心倍增,讓稍強者感覺后又追兵而有動力,因上下左右皆能贏得學生而豪情滿懷。這樣形成良性互動,將個人優勢轉化為集體優勢,把個人智慧轉化為集體智慧。一旦學校工作所需,所有教師則能上能下,可左可右。這樣,不論畢業學校的“貴賤”,不論工齡教齡的長短,能之所具,位之所居,那學校發展則洋溢著和諧,充滿了活力。
第四,為各類學生啟迪心智、投身課堂搭建平臺,構建主體發展的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教師新方法,學生不了解新教師,迫使學生上課更集中注意力,客觀上提高了課堂效果;便于教師尋找自己的教學差距,促使教師就學生身上的問題進行溝通;讓學生感受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與教學藝術,給學生新的感受和思維方式,以利于拓展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胸襟。五彩課堂使學生直接受益,教師素養提高又使學生間接受益,這樣促成了學生主體的蓬勃發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換班上課這源頭活水,靈動了教師,靈活了學生。當然,換班上課還得思想先行,落實過程,注重涉及對象的接受性,科目、時間的統籌性,工作過程的漸進性,考評措施的綜合性,過程結果的激勵性,盡可能趨利避害,為新課程改革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