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重點內容是信貸風險管理,在我國仍是薄弱環節。文章闡述分析了中國商業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低于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貸款投放過于集中、經營管理機制不健全和激勵不足以及約束過度等問題,最后提出在商業銀行內部樹立全面風險意識、建立健全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預警系統和改善商業銀行信貸投放過于集中的現狀等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問題;對策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重點內容是信貸風險管理,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和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是薄弱環節。2015年以來利率市場化、新的商業銀行法頒布實施以及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商業銀行經營環境和經營壓力明顯加大,另外實體經濟疲軟、貸款規模增速下降、凈息差收窄、監管部門嚴格規范收費、不良資產上升導致撥備計提增加、互聯網金融沖擊等內外部因素交織疊加和共同作用導致銀行利潤大幅下滑,不良貸款增加,威脅金融體系的安全。
一、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1.中國商業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低于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
我國商業銀行2001年不良貸款為29.8%,近破產狀態。但是,自從行業重視并引入實行了審慎會計原則、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再進行上市改革等原因,商業銀行實行了嚴格措施控制資產質量,2001年~2014年不良貸款率逐步降低,2014年以來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比率有升高的態勢。因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化模式,經濟增長放緩企業,市場需求不足,經營環境不佳;加上以供給側為重點的調結構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加速,部分過剩行業及其上下游企業的經營狀況持續變差,企業違約引發的信用風險所致。
從2008年以來我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一直低于主要國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如表。因為中國經濟基本面在全球是比較好,還發展了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2.貸款投放過于集中
商業銀行貸款資金集中度高,主要表現為信貸投放存在行業集中、客戶集中、期限集中和區域集中。具體而言,商業銀行貸款主要集中在發展較好的房地產、生產制造業和電子通訊行業,容易受行業波動或企業自身經營問題的影響,讓外部風險轉嫁到貸款者身上。如中國無錫尚德破產重整案中12家金融機構申報債權高達76.51億元,尚德的破產使銀行巨額貸款面臨難以足額償還的風險。商業銀行貸款客戶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業,而微小企業因為貸款額度低、頻率高、信息獲得成本高等原因導致商業銀行成本高而風險大,很難獲得充足貸款。我國商業銀行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和國內經濟下行的風險,新增貸款出現了向中長期貸款集中,導致流動性不足,多次出現“錢荒”現象,中央銀行被迫超發,影響經濟穩定,且出現產能過剩現象。近幾年商業銀行新增貸款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廣東、浙江、山東和江蘇省。
3.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機制不健全
我國商業銀行經過以產權為核心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治理結構,信貸管理組織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縱向管理上,初步建立了全面的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體系,總行、分行、支行間的管理進一步清晰,各級分行也實現了與總行業務部門的對接;橫向管理上,新增特定風險的專職管理部門,同時著眼于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架構和業務營銷模式。真正建立了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目標、以風險控制為主線、市場反應靈敏、風險控制有力、運作協調高效、管理機制完善的組織架構。在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按照風險管理體系集中、垂直、獨立的原則,建立了職責明晰、分工明確、相互制衡、精簡高效的銀行內部組織架構,提升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掌控水平。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如:信貸審查部門和公司業務部存在矛盾,審查部門與銀行發展存在矛盾,造成審查部門很多時候無法獨立考察一個項目的實際風險。而為了規模發展,有時公司部門也會犧牲質量來換取規模的問題。
4.激勵不足以及約束過度
我國商業銀行基本是總分行模式,總行與分行間便形成了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人的上級行缺乏足夠動力去監督下級代理人行為,加上長而松散的委托代理鏈條對信息傳遞的遞減效應,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在對經理人激勵時,基本上采用行政化的考核方式,與經營結果相關不大,因此,無法有效激勵其經營積極性。最終導致代理人的理性選擇就是通過積極運作人際關系來緊緊保住目前的職位,再求以升遷。而在約束方面,實行貸款責任終身制和風險考核制,形成了苛求的剛性約束,導致了代理人極易出現兩種極端行為,即風險厭惡型行為或風險愛好型行為,并使代理人披露有利信息而隱藏不利信息,加大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
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對策
1.在商業銀行內部樹立全面風險意識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只有承擔一定的風險才能實現最大盈利,如信用卡除了刷卡手續費以外,另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就是罰息,但是銀行必須做好不良率和回收率之間的平衡。因此,首先使員工樹立風險意識,并成為企業文化的主要內容;其次,完善銀行治理結構與組織結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堅持審貸分離,控制貸款額度及規范;第三,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參考國外先進經驗,引入平衡計分卡、3600績效考核體系,健全公平的升遷制度與員工職業發展計劃,提升員工的工作熱情與工作效率;第四,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尤其要創新引進與培養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與管理創新能力的經營管理人才和信息技術、合理風控、交易研究、產品定價等方面的專業技術型人才。
2.建立健全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預警系統
商業銀行的風險具有客觀性、普遍性、潛在性和不確定性,但是可以評估測量,做到早識別、早預防。具體而言,一是可以由銀監會牽頭建立各商業銀行共享的客戶數據平臺,使各商業銀行獲得客戶充分的信息;二是學習國外商業銀行經驗,運用高技術建立測量模型,進行預警增強對風險的控制;三是采用更加靈活和動態化風險評估方法,對風險大小和發生概率做出分析評價,使銀行最快速度采取有效行動來實施信貸控制,降低風險,爭取風險發生前的處理時間;四是當風險警報出現時,根據風險類型、風險性質、風險高低、風險范圍等多個因素做出決策建議,使損失降到最低。
3.改善商業銀行信貸投放過于集中的現狀
加大對微小企業貸款規模,商業銀行應該貫徹國家加大對微小企業貸款規模的政策,發揮微小企業社會穩定基石的作用;加大對電子商務企業的信貸規模,電子商務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給消費者、企業和國家都帶來經濟效益。但是,由于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加劇、人工成本、廣告成本上漲,利潤下降,甚至倒閉。同時,融資需求具有額度小、頻率高、需求急、期限短等特點,很難得到融資支持;.加大對農村地區貸款規模,我國農村地區目前很多商業銀行對農村貸款仍是市場空白,商業銀行將資金流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改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促進“三農”事業發展,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小結
我國商業銀行應結合實際,從自身改革入手,建立科學高效的信貸風險管理機制和信貸風險防范的預警機制,加強企業誠信意識的培養,建立社會化的信貸風險聯合防線,這樣才能真正的有效的化解信貸風險。政府應該發揮重要作用,如建立政府主導的擔保機構、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建立企業自然人征信共享平臺、協調各金融機構的關系、建立處理不良資產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配套服務以及建立統一風險補償金制度等。雖然現在我國商業信貸風險控制存在一定的問題,但在社會的廣泛關注下,在政府、銀行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內容會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畢馬威.世界銀行業調查報告[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
[2]杜育新.流動性風險抬升央媽大發“紅包”[N].金融時報,2014-1-26.
[3]方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
[4]章彰.解讀巴塞爾新資本協議[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趙麗華(1964.04- ),女,山東牟平人,本科學歷,威海職業學院教授,從事財務管理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