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紀念黃源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國內首部以黃源為傳主的人物傳記《黃源傳》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作者包新旺以豐富的史料、生動的細節和深厚的情感,再現了這位活了近一個世紀的“老文化人”漫長坎坷的人生歷程和錚錚風骨,折射出波瀾壯闊的時代風云,也傳遞了一位青年文化工作者對前輩深深的敬意和對歷史的清醒思考。
110年前,黃源出生在浙江海鹽縣。黃源先生的經歷非常豐富,他是作家、翻譯家、編輯家,是魯迅最親密的弟子,也是新中國文藝事業的開山者之一。
多年前,我在寫《黃源》專題片文學本時驚詫地發現,黃老的一生與許多椅子有關。
第一張椅子是藤椅。魯迅去世前的三年時間里,黃源經常跑到位于上海虹口區大陸新村9號的魯迅家里,坐在二樓臥室的藤椅上,與魯迅先生長談。那時,黃源是一個“向上的認真的譯述者”,是魯迅最信賴的學生之一。
第二張是木椅。這是黃源在四明山浙東行政公署文教處用過的,雖有些陳舊,但文氣斐然,木頭的紋理清晰可鑒。當年,黃源不辭辛勞,積極倡導群眾文藝、改革越劇,創辦魯迅學院,培養浙東抗日根據地文藝人才。
第三張是交椅。新中國成立后,黃源被任命為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兼黨委書記,后來調任浙江省文教部副部長兼文化局局長。那時,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黃源執江南文壇牛耳,躊躇滿志。交椅者,架子也,需正襟危坐,黃源卻比較看淡自己的領導身份,喜歡和藝術家打成一片。
第四張是冷板凳。1957年至1979年,它影子般跟隨著黃源,怪誕詭奇,片刻不離。
第五張是輪椅。自1989年動完手術,黃源基本上住在浙江醫院里,直到去世。當然,老人在那兒并不孤獨,除了九里云松、清風明月,陪伴他的還有許多青年作家送來的作品。
第六張是嘉賓席。在黃源一生的文藝活動中,往往有為他準備的嘉賓席。如浙昆演《十五貫》,總會給黃源家屬留兩張票的。“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當年滿城爭說《十五貫》。汪世瑜老師曾飽含深情地稱黃源為昆曲偉人。
黃源是個長壽爺爺,活了近一個世紀。今天我們紀念他,理由是充分的。首先,黃源那時候的平臺層次比較高,但他沒有為自己謀取私利。在華東文化部工作時期,部長、副部長的職級是自己圈的,最低九級,黃源就圈了個九級。而事實上,按照他的資歷是可以定七級的。我還發現,黃源在他的日記里清晰地記著各種賬目,一分一厘的,可見生活并不寬裕。一次買書超支了幾元錢,還被老伴罵了一通。所以大家在他的墓碑上刻了“清廉學子”。這一點,跟當前我們倡導的反腐倡廉、厲行節約是一致的。二是他敢于堅持真理。對于“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他是舉雙手贊成的,但堅持“百花齊放”,卻很不容易,他也因此吃盡了苦頭。三是他尊重文藝創作規律,善待文藝工作者。
黃源先生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值得我們發揚光大!
我之所以要寫黃源,有以下考慮:一是回望上世紀30年代的海上文壇,表達對日漸遠去的那個時代的考量與對黃源先生的敬意;二是梳理傳主富有當代意義的文藝思想,追溯與再現上世紀50年代他那可圈可點的工作業績及其心路歷程。黃源及同時代文化人豐厚的精神遺產,是需要我們傳承弘揚的;三是黃源至今無傳。寫作過程中,我梳理了許多與傳主有關的文獻、信札、日記和影像資料,采訪了許多老領導、文化人、專家學者及家屬,力求讓史實更嚴謹一些、表述更客觀一些、語言更質樸一些,盡可能真實地展現老人豐沛綿長的一生。
至于我寫的《黃源傳》一書的特色,自感有這么幾點。首先,試求體現傳主的現實意義。黃源于上世紀50年代打下的浙江省文化建設基礎和他的文藝思想,至今仍熠熠閃光。他的文藝管理思想今天仍在沿用,仍見證著、支撐著、回答著我們的工作實踐。比如,浙江文化館是全國最早成立的文化館之一;浙江歌舞劇院也是在那個時候就開始發現、培養人才的;而《十五貫》更是一個集體創作的成果,組織化程度較高,創造了文藝精品生產的浙江經驗,后來許多浙產電影、電視劇、戲劇也都學習這個做法,并取得成功。
其次,書中首次披露了黃源在反右、文革期間所遭受的不公正對待,代表了那個特殊年代眾多知識分子所經歷的“煉獄之痛”,值得深思。
第三,本書秉持一個傳記作者基本的寫作立場,盡可能客觀地描述歷史與事物的真相,不避尊者諱。如當年比較“左”的風氣;如茅盾在日本的經歷;如蕭軍與許粵華的私情;如黃源對魯迅的維護、神化等。我在梳理這些內容時,曾有過猶豫,但最后還是客觀地寫了。此外,我也寫黃源“小清新”的一面,他是一位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可愛的老人。他膽小,怕打針;他受委屈了,會哭;他講究吃,比較小資;他喜歡看體育節目,是個鐵桿球迷;他癡迷書,常常把眼鏡、手杖忘在書店里。
《黃源傳》從開始構思到正式出版,整整10個年頭。其間,各種變遷接踵而來,許多與本書有關的前輩、老師、朋友相繼去世。這本書的寫作與出版過程充滿艱辛,編校上還有遺憾。
我寫《黃源傳》衷心寄望——當代文壇擔當精神不滅,創造精神不滅,黃源之燈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