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夕雯


在近現代書畫巨匠中,學明末清初畫僧石濤的人很多,比如張大千,臨摹到每一筆線條都可以亂真,但傅抱石卻只學石濤的氣韻。
2016年7月5日,南京博物院里一場火熱的傅抱石作品展落下帷幕。而寧波市北侖區位于春曉的中國港口博物館里“新金陵繪畫特展”讓人們觀賞到這位現代國畫大師的獨特風格和藝術作品。
抱石:崇拜石濤,一往情深到要抱住他的地步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江西南昌貧民棚戶區一個修傘匠家里,出生了一個男孩,因為祖輩單傳,家里人給他取名“傅長生”。
傅長生后來改過兩次名字,一次是小學老師改的,叫“傅瑞麟”。不過,這個名字沒用太久,等傅抱石18歲初小畢業升入江西第一師范,他又給自己改名“傅抱石”,這個名字就此傳世。
說起來,“抱石”“抱石”,也就是因為他對石濤的崇拜,一往情深到要抱住他的地步。
他給兩個兒子取的名字,對石濤的崇拜也是一目了然:長子傅小石,次子傅二石。
傅抱石曾做四言十句:一生訂交,兩代情深,三生有幸,四體不安,五內如焚,六欲皆空,七情難泯,八拜之交,九死不悔,十分向往。
那么,從傘匠兒子到畫壇巨匠,傅抱石是從哪里得到藝術啟蒙的呢?答案是隔壁鄰居。
當年,傅家傘鋪邊上,有一家刻字鋪,另一家是裱畫鋪。傅抱石小時候常去鄰家鋪子串門,七八歲時從刻字師傅那里學會了刻字,又在裱畫店里見識到不少書畫,并開始學畫畫。后來,母親還把他送到稍遠一點的瓷器鋪里當了一陣子學徒。
少年啟蒙加上本身的藝術天賦,師范畢業那年,傅抱石便以第一名的考試成績,受聘留校當了美術教師,在江西第一師范高中部的藝術科教國畫、篆刻和畫論。
師生戀抱得美人歸
就是在教書的時候,傅抱石跟一個女學生情投意合,這個叫羅時慧的女孩小他六七歲。實際上,他們真是門不當戶不對。羅時慧是“豫章羅府”的千金小姐,羅府在當地是有名的望族,她的父親羅鴻賓是前清的監生,曾經做過稅務局長、法院院長。年老回到老家南昌后每日讀書、寫字靜養。面對傅抱石這個沒啥家底的“清貧教師”,岳父大人并不嫌棄,劇情并沒有往棒打鴛鴦發展。
1930年正月,兩人結成連理。這年傅抱石26歲,羅時慧虛歲20,婚前雙方議定,傅搬到羅家居住。結婚這天,傅抱石請德高望重的一中校長羅九經老先生為證婚人,羅時慧則請曾經住在自己家里的數學老師吳洞周先生為介紹人。婚禮上同學們請兩人介紹戀愛經過,傅抱石也不拘束,放聲言道:“我們認識的全部過程,你們誰人不知,誰個不曉?人嘛,都要走這條路。成了家就要盡責任。人好比駱駝,駱駝馱重行,要保家就得背著包袱,有個壓力只有拼命工作……”話音未落,便贏得掌聲一片。
此后的幾十年里,羅時慧便無怨無悔地跟著丈夫走南闖北。
傅抱石也是位博大精深的學者,畢生著述兩百余萬字,涉及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著有《國畫源流述概》《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1979年,由于羅時慧的捐贈,南京博物院所藏傅抱石繪畫作品達380余件,成為收藏傅抱石繪畫作品最為豐富和集中的機構。2007年,傅抱石6個子女又將珍藏的傅抱石寫生畫稿、著述手稿、自用印章等捐獻給南京博物院。
引領他藝術深造的是摯友徐悲鴻
穿一件舊長衫,腋下夾著個小包袱,顯得有些拘謹不安。傅抱石事業上的拐點,無疑要算1933年去日本東京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的前身)留學深造了。讓他得到這個機會的,是同樣貧寒家境出身的徐悲鴻。1931年,他倆經朋友引薦認識時,徐悲鴻已經是鼎鼎大名的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科主任。徐悲鴻與傅抱石首次見面時,徐請他坐下,他沒坐,連忙打開包袱,拿出圖章和畫,徐悲鴻眼前一亮。
兩年多后從東京回國,又是徐悲鴻推薦他到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因為抗戰爆發,中央大學遷到了重慶。傅抱石帶著妻兒從南昌出發,烽火歲月中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重慶金剛坡。
金剛坡,位于重慶西郊群山中間,緊接賴家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賴家橋名氣很大,李可染等國畫大家都在此地居家。從1939年到1945年抗戰勝利,傅抱石一家一直寓居在這里。從這里到沙坪壩的中央大學上課,傅抱石往往要翻山越嶺走許多路。
在低矮狹小的空間里,僅有的一張方木桌,抬出來靠大門放著,傅抱石利用門外明亮的光線作畫。畫完后,又把方木桌抬回原處吃飯,或作別的用。幾十年后很多創出天價的國寶級傅抱石名作,都出自這個艱苦的環境,比如他畫的一系列巴蜀風貌畫作《嘉陵江》《巴山夜雨》《萬竿煙雨》《峨眉紀游》《紅巖村》……他的山水畫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重要轉變。此前他的畫風受石濤風格影響較大,完全是傳統的面貌,但寓居巴蜀之后,則多以溪瀑雨霧為題材,畫藝上有了鮮明的創新特色。
他早年專攻山水,人物畫得較少。畫湘夫人、云中君這些婀娜豐腴的“美人圖”,主要也是到重慶之后。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想要找個美好精神寄托,這些畫中女人大多有戲劇性的命運。在重慶的時候,一次妻子羅時慧生日,傅抱石畫了一張美人圖作為禮物。主題當然很浪漫,畫的是一位嬉游于花間的妙齡女子,女子的眉眼跟羅時慧很像。即使環境再惡劣,逗老婆歡心還是必需的。
傅抱石筆下大多以古代文學名著的人物形象為創作題材,用筆洗練,注重氣韻,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現內在氣質。傅抱石人物畫的線條極為凝練,勾勒中強調速度、壓力和面積三要素的變化,不同于沿襲傳統畫譜的畫法。他還把山水畫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畫之中,一改清代以來的人物畫畫風,顯示出獨特的個性。
閑來無事酒當茶,往往醉后見力作
傅抱石先生長期堅持寫生,注重對真山真水的體察,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等方法,把水、墨、彩融為一體,達到蓊郁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
藝術上崇尚革新。傅抱石的藝術創作以山水畫成就最大。傅抱石的山水畫在布局上打破了傳統格局,常將山峰峰頂伸出紙外,表現出天地山川雄奇、峻險的風貌。他以濃重的渲染方法,把線、皴、點統一成面與體,其外觀的渾然一體,改造和突破了傳統中國山水畫的技法,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
傅抱石獨創了“抱石皴”技法,即用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的結構。這種豪放的筆觸,跟他愛喝酒的豪放性格有關。
傅抱石好酒,常常是“閑來無事酒當茶”。據說他家中有一大缸,半埋地下,常盛滿瀘州大曲。
他給自己刻過幾方閑章,像“好酒使氣”、“往往醉后”。傅抱石自己的解釋是:“往往醉后見天真。”他的畫邊落款則經常出現“酒后作”,或“喝了半斤后畫此幅”。他家里有一個柜子中擺滿酒,大多是高粱酒,越濃醇越過癮。
微醺的時候,豪放不羈的性情釋放出來,他對酒后力作、自己滿意的作品就會蓋上那些帶著酒意的印章。
1965年上海國際機場新建成,請傅抱石作畫。很多人都知道他好喝酒。9月28日晚,他多喝了幾杯茅臺。第二天,傅抱石突發腦溢血,離開人世,享年61歲。說來也巧,同是秋風初起時節,他那亦師亦友的徐悲鴻,也因為腦溢血,1953年9月26日離世,年僅58歲。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傅抱石是20世紀中國傳統美術現代化轉型的代表人物、聞名中外的國畫大師、“新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傅抱石的畫法、氣韻、格調是古典的,但筆法、氣勢卻是新穎的,畫風與個性則是獨特而自由的。這種非同一般的中國畫面貌猶如春雷乍響,曾經震驚整個中國畫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