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越來越高,特別是在過去的一年內,我國已經實現各方面的重大突破,但是從人民幣國際化總體水平來看,我國仍然處于發展不成熟階段。在新常態初期,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文章立足于新常態下人民幣的國際化發展現狀,著重分析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風險,并給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水平;新常態
一、多方面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改革開放至今,出現了國內新常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而人民幣國際化在中國歷經多年討論,面向國際邁出實質性步伐則是最近一年的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使得國際社會充分認識到過度依賴美元的弊端,中國作為世界大國,本著更務實的態度在新常態下多方面地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其中包括:
(一)人民幣與多種幣種進行直接交易
截止到2014年,人民幣與林吉特、盧布、日元、澳元等貨幣實現了直接交易。據統計,人民幣在全球與10多個幣種進行了直接交易,這是新常態下人民幣國際化的一項重大突破。
(二)加速落地海外清算行
2014年內,多個境外人民幣清算中心在我國建立,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多家商業銀行和少數外資銀行(以中資為主)為境外人民幣清算行,負責經營境外人民幣清算。初具基本功能的人民幣國際化的國際清算體系和離岸市場體系處于蓬勃發展之中。
(三)人民幣利率與匯率市場化水平處于不斷上升中
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2013年7月20日開始,放寬對貸款利率在金融機構中的管制。我國利率市場將遵循“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額長期,后小額短期”的基本步驟,取得明顯進展。
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
對人民幣充分樂觀之際,我們也該看到,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不斷提高綜合國力必須將人民幣國際化。然而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資本的不斷積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就難免產生少數不確定性因素對我國金融穩定性進行干擾。以下三方面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
(一)來自國際社會的政治方面施加的壓力
當前,美元和歐元是流通貨幣的主流,在世界金融市場上大部分交易都以它們來計價。當一個國家的貨幣開始進入國際化軌道,鑄幣收益自然增多,該國的國際社會影響力也會上升。美國在國際社會中所占據的主流貨幣地位使它在金融體系中成為說一是一的“老大哥”。然而,人民幣國際化的浪潮可能會引發美國的主流貨幣國的關注,侵犯他們的既得利益,他們可能會施加一定的政治壓力。再縱觀亞洲區,人民幣國際化和日元國際化兩股浪潮則可能會互相沖擊引發中日兩國爭端。繼歐元成功后,日本也大力發展日元亞洲化試圖成為亞元,讓日元早日成為亞洲區域化貨幣。那么人民幣的國際化勢必要在亞洲起步,實現“亞洲化”到“國際化”。如此一來,人民幣和日元之爭不可避免。
(二)加大我國宏觀調控難度。
1.人民幣國際化對金融機構體系的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對當前我國的利率造成一定沖擊是必然趨勢。當前中國人民銀行還沒完善人民幣境內外流動體系,中國人民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限制拿捏不準。如果流通中的貨幣量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人民幣需求,我國利率就需要呈現上升趨勢。并且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會不斷增加境外對人民幣的需求。如果增加了貨幣需求,那需大于供則會提高我國的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提高將減少投資量,甚至拉低全民收入水平,進而影響中國的經濟。
2.對我國貨幣政策造成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加強將會使我國在貨幣政策的執行上遇到困難。主要表現為:中國人民銀行對人民幣存量的監測難度系數加大和中國貨幣政策實施的獨立性遭到削弱。在此過程中,境外投資者持有我國的貨幣量不斷上升。假使更多人民幣在境外進行交易,人民幣的流動性增強,離岸人民幣業務在跨境銀行中出現,于是人民幣的需求開始出現波動,中國人民銀行在人民幣存量統計和監測方面難度加大。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貨幣政策實施的獨立性造成威脅。人民幣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境外人民幣不斷增多。這意味著中央政府要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也就是說,我國利率水平會下降,即資產的收益率下降,人民幣持有者會將人民幣資產變賣,物色更高收益率的資產,進而導致資本流出,擴張性貨幣政策受限。
三、人民幣國際化風險的防范措施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國際上的政治壓力、國內人民幣發展所呈現的經濟不穩定性要求我們應對人民幣國際化所帶來的風險,有針對性地提出防范性措施:
(一)深入與其他國家的經濟交流合作
雖然人民幣的國際化會帶來來自全球的政治壓力,但是在推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中央政府要盡可能與各國加強交流合作,建立平等互信的合作關系。當前,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是從周邊化到區域化,如果我們先取得亞洲多數經濟體的支持,人民幣國際化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們要在貨幣金融方面,加強與亞洲各金融實體的合作。
(二)建立和完善人民幣國際化金融體系運行機制
推動利率市場化,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從我國當前形勢來看,沒有完全市場化的經濟主體、匱乏的市場化金融產品和產品結構。對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產品種類以及層次進行豐富,不斷鼓勵金融創新,讓更多的經濟主體走到市場化進程中來,讓我國的金融市場體系不斷完善,讓利率市場化早日成為可能。
(三)加強貨幣政策調控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中,我國貨幣政策主導下的經濟金融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不能單一地一味使用貨幣政策工具。現在存款準備金率為主的貨幣政策工具占主導地位,它主要是借助收縮銀行信貸資金,從而調控經濟。有經濟學家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化路程將帶動我國金融市場也走向國際化,所以中國人民銀行應該更加關注公開市場手段。
以上所述,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表明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高,但也會對我國政治經濟造成不利影響,本文從解釋新常態和提出人民幣的基本路徑,從政治壓力和經濟方面剖析人民幣國際化所帶來的風險,并提出對策。希望能為我國人民幣國際化提出改良意見,加速我國經濟發展,讓人民幣國際化走的更加穩健。
參考文獻
[1]王信,彭松.人民幣怎樣國際化?[J].銀行家,2002,(9).
[2]郭恩才,薛強.人民幣國際化的幾個問題[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作者簡介:喻潔卿(1995-),女,江西宜春人,江西師范大學學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