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雯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文化館 362100)
?
試分析群眾文藝創作中歷史題材的意義和作用
程麗雯(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文化館362100)
摘要:群眾文藝創作作為社會文化藝術的基礎部分,代表著人民群眾自己的意愿和心聲,其取材多源自生活。而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寶藏,因此歷史題材的取用對于群眾文藝創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簡單論述了何謂群眾文藝創作,并就群眾文藝創作中歷史題材的意義及其作用做出了幾點討論。
關鍵詞:群眾文藝創作;歷史題材;意義和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一直強調加強文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群眾文藝創作作為國家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標志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是多元的,囊括了民風民俗,飲食起居、音樂美術、文學創作等方面,群眾文藝創作體現的正是這些點滴。當前我國群眾文藝創作的建設,應該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在貼近生活的同時,也要聯系歷史融入歷史,提取出其中的優秀部分,創造出讓人民喜愛的作品,既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實現民族文化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創造出新的時代特色。
當前我國的群眾文藝創作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老一輩的經驗豐富的文藝創作者隊伍有散失之虞,而青年的一代大部分投身于網絡文學的創作大軍中,在基層文藝創作隊伍里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我國現如今的群眾文藝創作狀態可以從四點來看:一是業余性,大部分創作者都是業余的,既然是群眾文藝創作,那么與專業創作是有區別的;二是分散性,創作者們來自各個領域,在他們的本質工作之余進行著文化的創作;三是多樣性,不同的專業領域造就了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不僅創作形式多樣,在內容上也豐富多彩,雜容百家;四是差異性,文化素養、思想觀念、生活環境、經驗閱歷的差異,使得創作者們的作品良莠不齊,差距明顯。
但總的說來,群眾文藝創作的宗旨是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一點是始終不變的,因此如何通過群眾文藝創作來傳遞正能量,給大眾帶來美的享受和有價值的思想,是文藝創作者如今應該考慮的問題。
(一)提升文藝創作者的品味
當前群眾文藝創作者的創作來源主要是自己的生活,思想在很多時候難免受到局限。歷史題材的加入對于創作者而言,既是對作品質量的提高,也是對自身文化修養的提高。在創作過程中學習歷史了解歷史,總結過去映照未來,融入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完成自我升華,讓歷史帶領自己的精神走向另一個高度。
(二)增加文藝創作的深度
由于環境的局限性,許多創作者的作品娛樂有余而深度不足,藝術修養也有待加強,歷史的厚重和深刻則完全可以彌補這一點。歷史是真實的、客觀地、并且有規律可循的,這些特性使得歷史成為一個公正的評判者,創作者站在歷史這位巨人的肩膀上,足以俯瞰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一個人在其中是渺茫,然而無數人在其中造就了時代的輝煌,而無數歷史人物在人格上呈現出來的對照,也讓創作者對人性的把握有了不一樣的參照:英雄與細作,勇士與懦夫,崇高與卑劣,壓迫與反抗,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等,這些根植人性中的東西,是不會消亡的。
(三)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歷史做為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過去,對當今的生活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習近平主席在十八大中指出,“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為文化創作者,肩負著文化思想的傳播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一種,也應該體現在作品中。把歷史題材與現實題材相結合,化作群眾樂于接受的文藝形式中,會起到很好的效果。2016年春晚小品《放心吧》就在喜劇故事中表達了誠信友善的主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了笑中有思,寓教于樂的效果。
(一)傳遞優秀的文化和思想
歷史是古老而又新鮮的,古老是因為它的過去可以追溯到成百上千年以前,說它新鮮是因為我們過去的每一天,都可以被計入歷史中。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往上直可以追溯到神話故事中的炎黃大戰,女媧補天,遑論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打開了各種思想的大門,唐宋時期的詩詞盛世燦爛了整個古代史,元朝的戲曲吟唱出了不盡民生,明清小說將人性描述得淋漓,這些優秀的文化和思想不應該被遺忘。泱泱中國,浩浩蕩蕩五千年,歷史長河積淀在每個人的血脈里,文藝創作者們的工作不僅是對藝術的創造,也是通過藝術的各種形式,向群眾傳遞歷史文化的內涵,喚醒群眾本身在歷史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從而形成有文化有自信的國民氣質。
(二)滿足人們對文化的需求
物質生活的豐富讓人們有了更多的空間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人們對知識的渴求達到了新的高度。群眾需要的,不是簡單的取樂或者迎合大眾口味的低俗作品,而是更有深度,更有內涵,更有思想價值的文藝創作。不同年齡階層、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職業背景的群眾,對于文化的需索也有不同的要求,歷史題材的加入,給了所有年齡層以及各種文化層次的觀眾一個統一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人們可以輕易地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滿足不同的情感訴求,也能讓群眾通過優秀歷史文化因素的共同追求產生共鳴,促進社會和諧。
(三)提供給群眾創作者更多素材
創作源于生活,而歷史題材幾乎適用于文藝作品中的任何一類表現形式。將歷史題材運用到具備現實意義的文藝創作中,創作者無疑可以獲取更多表現機會,也能更好地獲得群眾的認同。20世紀80年代,姚雪垠描寫農民起義的《李自成》,當時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盛行的時候,階級斗爭激烈,他借由對李自成的起義的描寫訴說,形象演繹了“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的經典論述,不僅凸顯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也充分彰顯了領導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先進作用。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借由對歷史故事的改編和陳述,完成了不一樣的創作。
群眾文藝創作的繁榮代表著國家基本文化事業的繁榮,歷史題材的運用使得群眾文藝創作有了不一樣的色彩。我國目前正處于深化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期,文藝作品中需要融入更多的歷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觀眾,都應該在文化的交流學習中增強自己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
參考文獻:
[1]張超.挖掘歷史題材在群眾文藝創作中的作用及時代意義[J].戲劇之家,2015(23).
[2]王冬梅.淺談群眾文藝的創作[J].大眾文藝,2013(11).
[3]徐克瑜.當前歷史題材文藝創作的思想價值觀偏失問題[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5(3).
作者簡介:
程麗雯,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文化館,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