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新 (包頭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014030)
?
當代文化視角下的內蒙古儺祭與儺戲功能淺析
劉可新(包頭師范學院美術學院014030)
摘要:儺戲是流傳在內蒙科爾沁地區的古老民間巫術活動之一。由于它具有較強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風格熱情奔放、粗狂生動,從中充分表達蒙古人民的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情感,被認為是具有較大研究價值的民族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本文通過探索、研究內蒙古儺祭和儺戲功能的作用,在當代文化的視角下將其功能性進行分類,對其展示出來的功能作用進行闡述,從而使得讀者能夠對內蒙古的儺祭和儺戲功能能夠有較好的認識。
關鍵詞:文化視角;儺祭;儺戲功能;演變;功能淺析
儺祭和儺戲的起源較為久遠。人們在對支撐種族的團結和凝聚的力量需求下,發揮出自身的想象力,將自身民族的起源、歷史和各種生活過程融入到巫術活動活動中,從而產生了儺祭和儺戲等具有生動展現作用的文化現象。
儺祭,可以說是內蒙古巫術活動的活化石,屬于內蒙古的原生態巫術活動的一種。而儺戲是將儺祭的核心儀式融入到一些巫術表演活動中,屬于地方戲曲劇種的一種,內蒙古的儺戲起源于清末明初內蒙古的敖漢旗。由于當時的敖漢旗是東蒙的半牧半農區,在不斷的發展中吸收了漢族的春節習俗,從而逐漸產生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儺戲文化。
在當代文化的視角下,認為所有的文化都存在著一定的功能性,所以儺祭和儺戲的產生過程也體現了文化信息的傳遞作用。一方面,由于古代的條件制約,人民對一些事物的認識也比較淺顯,所以人們發揮出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困境中尋求解決方法,通過一種信息傳遞的模式來表現出人們內心世界的真實情感。另一方面,這種巫術活動對于蒙古的敖漢旗一族來說有著求神驅魔的作用。當地的百姓們常常在秋收的季節開始巫術活動,巫術活動的規模和時間都不等,在巫術活動過程中,添加一定的口頭語言表現模式,從而更加生動地傳遞出文化信息,由于對于舉辦儺祭和儺戲的內蒙古族而言,種族成員認為這樣可以起到消除災難、保衛家園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民族的團結和凝聚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從早期的儺祭和儺戲的文化功能分析,可以發現該項巫術活動通過神化自然事物的形式,表達出對自然的崇敬與敬畏,從而獲得內心的安慰,認為這樣可以起到驅除鬼怪、躲避災難的作用,保護種族的安全,使得種族能夠更加繁榮昌盛。
舉辦儺祭和儺戲的時候,比如,內蒙古族的“送鬼儀式”一般會被按排在下午的三點半鐘舉行,選取一位喇嘛為主持者,大家集中在大故宮殿門口外念經。隨之會有兩人搬出一張紅漆矮桌,并在桌上放置一只紅色的三角形木架,再往木架上盛放著酥油和圣山。而圣山中間便是放著一只用紙制作而成的鬼頭,鬼頭的頂部插著一根金剛杵,這種造型和蒙古國的藏傳佛教儀式中的送鬼中的三角盤的大致上是相同的,工具配置齊全后,就開始進行了舞蹈動作的演繹和說唱形式的咒語。通過這些模式的舉行來起到一定驅除邪祟的作用。
不管用哪種形式展現出來的儺祭儀式,都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但是這與人們用傳統的儀式來對人生不同階段進行致敬的形式有所區別,儺祭的舉行趨向于臨時性,只在人們處于困境階段才需要舉行,當種族中的人遭遇不幸的時候,通常是被認為妖魔入體或者身體有鬼怪作祟,從而使得人處于一種較為混亂的狀態。在儺祭祭師看來,認為鬼怪作祟的原因是想要求人們上供祭祀品,所以就需要儺祭的進行,通過儺戲的形式獻上祭祀品、驅除邪祟,從而讓人恢復到正常的狀態。這種過程也展現了較強的人文主義精神,在一種關心人的生存狀況的條件下,對人的思想精神進行了肯定,并展現出對生命力的感悟。
內蒙古向來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在秋季這個時候,大草原的一切開始步入寒冷時節,而牛羊們也需要去尋找新的棲息地,因此族民在這種環境下,就會進行巫術活動方式,從而表現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祈福祈求,保佑他們族群能夠在遷徙路途中一切順利,同時這種表達方式也是對妖魔們發出警告的一種形式。
根據需要的不同,巫術活動時間的長短也有相應的變化,一般情況下,有三天、九天或二十七天,同時跳儺戲的人必須穿戴整齊,穿上整潔的蒙古服裝,沐浴更衣,長發披肩掩面。在農歷正月十三到十六,也會舉辦一定的儺祭和儺戲演出,儺戲的表演者一般是內蒙的農牧民,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神話人物孫悟空、文學角色白、黑老頭等具有鮮明個性的角色,在進行動作演繹的過程中,可以以說唱方式念咒辭,也可以唱著《敖漢贊歌》等歌曲,進入主人的院里進行表演,為主人表達最大程度的祝福。通過這種形式也來表達人們自身對神明的敬重之情,也表現出當時勞動人民對于美好未來的向往。
儺戲剛開始被創立出來的過程是十分簡單的,可以說是一種原生態的巫術活動,通過一些簡單的咒辭和一些走步、轉圈等動作進行儺祭,從而在這種過程中去表達內蒙古該族群對上天的請求和禱告,達到去除邪祟的作用,這些都展示了早期內蒙古對巫術活動的認識。
將早期的儺戲與現期的儺戲相比,可以發現,儺戲的動作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演變。從早期簡單的動作到后面由于認識的不斷更新,它被注入了內蒙古舞蹈特有的一些動作與神態,族人們也會根據需求的不同,進行儺戲的表演,有時候會在傍晚時刻開始跳舞,有時候跳到天亮,儺戲的參與人數也并不確定,在不斷的發展改進的過程中,更具有現代的審美感。不再僅僅為了求神驅魔的需要,這樣的演變,從審美角度去品味和分析,可以發現是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在文化角度下,展現出相應的文化研究價值。
儺戲本身擁有的歷史厚重感也正在不斷的加強,對于內蒙古本族而言,這樣的一種巫術活動對于本族族群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展現了一個民族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民族發展的一種趨勢,顯示了歷史發展的狀態。并且儺戲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智慧結晶,內蒙古的儺戲也代表著內蒙古人民的智慧,這是勞動人民的一種情感的集中體現,也是因為存在的這種巫術活動,可以使得現在的歷史學家們都能對這樣的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的情況和其中包含的文化價值進行考究,發揮相應的功能,以滿足現代人對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古代文化的了解。
儺戲是內蒙古民族巫術文化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文化的視角下,從儺戲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分析,可以展現出儺事中更多的文化內涵,不僅從一系列的動作和形式中,顯示出祭祀人的美好祈愿和向往,發揮出的驅除邪祟的功能性也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創新力和想象力。儺祭和儺戲的功能性帶來內蒙古民族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將會以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和不斷增加的文化魅力,展現出更多價值。
參考文獻:
[1]章軍華.《周禮》視閾下“狂夫驅儺”身份認證及儺戲源流新探[J].戲劇藝術,2012(1).
[2]蘇珂.淺談儺戲藝術及象征性對其傳承演化的影響[J].學術探索,2012(7).
[3]董波.蒙古族民間儀式表演“呼圖克沁”研究:當代挑戰與范式轉換[J].前沿,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