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林卓瑪 (迪慶州文化館 674400)
?
淺析迪慶州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
七林卓瑪(迪慶州文化館674400)
摘要: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經濟、文明、社會發展的集中體現,也是人類與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關鍵。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出現了民族特征、民族韻味日益淡化的趨勢,為了應對這種現象,必須立即采取一系列傳承保護的措施,只有做好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的保護工作,人與社會才能真正的和諧。
關健詞:迪慶州;民間;傳統舞蹈;傳承保護
迪慶州位于云南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區交匯部,歷史上是茶馬古道的要沖,全州各民族都保持和傳承著自身獨特古老的傳統文化樣式,共同構成了多元多彩的迪慶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品牌。迪慶居住著藏族、傈僳族、納西族、漢族、白族、彝族、普米族、苗族、回族等26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全州總人口的88.6%。迪慶各民族的民風民俗、傳統技能、傳統歌舞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是個民族聯絡抒發情懷的主要載體,也是促進各民族團結友愛的重要紐帶,更是傳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的重要載體。多年來,一大批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基層,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做出極大的努力,不斷挖掘、整理、適度創新各族民間歌曲、舞蹈和器樂節目,為廣大觀眾近距離觀賞民族民間藝術提供了絕佳機會,為迪慶各民族民間文化搶救、保護與弘揚搭建了一個個平臺。
迪慶州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凝聚著各民族祖先千百年來的心血和智慧,展現了各族群眾卓越的藝術才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但因為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現代文化不斷沖擊等諸多原因,迪慶一部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面臨消亡和失傳的危機,出現了民族特征、民族韻味日益淡化的趨勢,對這一現象我們必須針對問題的實質采取相應措施,只有保護和傳承好民族文化,才能真正體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迪慶州民族群眾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獨具特色且與生產勞作、生活習俗、民族特性息息相關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間傳統文化,包涵古文字、民間文學、民間歌舞、歲時節慶等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遺產。
迪慶藏文具史料記載,早在公元七世紀就已開始起用,云南省麗江巨甸格子發現的吐藩石碑記載,吐藩時期藏文的使用。迪慶藏文除政教界撰書記事外,民間書信往來,各類契文記錄均用藏文書寫,涉及迪慶州較為廣泛的領域,其中包括迪慶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民俗等內容。
迪慶州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源遠流長,有音樂、舞蹈、繪畫和雕刻等種類。幾千年來,迪慶州各族同胞一直以寬厚、包容、熱情的情懷孕育、傳承發展并創造屬于自己獨有的,特色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
迪慶州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瑰麗的文化財富和寶貴的文化遺產。建設迪慶州民族文化強州,要以歲時節慶文化為載體,加大保護、傳承的力度,以歲時節慶為文化平臺,創造歲時節慶經濟,打響地區民族文化品牌,推動迪慶州文化旅游業乃至經濟社會的發展。
迪慶州因為有較強的地域特性與民族特性,長期以來就形成了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的各類民俗節慶。這些民間盛大的傳統節日從總體上來看,與娛樂交游、原始祭祀、降妖伏魔、除暴安良等各種社會訴求有密切關系。在傳承過程中,不斷由單一性向綜合性、復合性方向演化,使綜合性、復合性成為當今迪慶州彝族歲時節慶的顯著特征。迪慶州的民族節慶在傳承、演化過程中融入了農耕祭祀、情愛交游、商貿交易、娛樂狂歡、服飾展示、歌舞打跳、飲食文化等內容。迪慶州彝族的歲時節慶無論是藏族還是彝族、傈僳族,每個民族都會給人以遐想和深思。這些綜合性的節日,使民族傳統文化的各種要素得到充分展示,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和途經。
隨著時代的變遷,迪慶州民族民間傳統的歲時節慶出現了很多令人擔憂的現象,歲時節慶的民族性、原創性、以及整體氛圍日漸淡化,對文化多樣性構成威脅。
(一)民族民間傳統傳統性、民族性日漸淡化
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民族的、傳統的歲時節慶有淡化、甚至逐步消亡的跡象。有些極富民族特色性的節日,活動范圍在縮小、地點在改變、影響面不斷減小,雖然打著節日的旗號,但和真正意義的節日毫無關系,完全是一種謀求經濟利益的商業化行為。
(二)民族韻味淡化
迪慶州民間傳承并得以保留的民俗節慶較多,但是在整個民俗節日現場,已很少能看到民族傳統民族服飾,很少能看到少數民族群眾純樸、忠厚的面容,聽不見原創的、高亢甜美的民歌,聞不到羊肉湯鍋青松毛酒的醇香,很難看到喝著松毛酒、彈唱彝家山歌小調的情景。節日里,取而代之的是震耳欲聾的流行音樂,千篇一律的漢族化的服裝、飲食風俗、做生意的叫賣聲,幾乎看不出傳統節日的民族韻味。
(三)傳統節日的民俗氛圍淡化
在節慶期間,原生態的民族民俗的要素越來越少了。民族傳統歲時節慶作為非物質文化的重要文化現象,其傳統性,民族性正逐漸淡化,正被外來文化所浸擾、乃至被逐步代替。面對市場經濟的洪流,一般的對民族文化的流失,民族民俗風情的弱化現象孰視無睹,致使原生態人文環境、自然環境遭到的破壞日趨嚴重,現代化的建設與民族文化傳承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民族文化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
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展開,迪慶州彝族傳統文化出現了很多令人欣慰的新氣象。總體感覺到,這些地方的民族歲時節慶氛圍出現了恢復性增強的喜人現象。當地黨委政府對原生態的民族歲時節慶保護意識在增強,民族的、傳統的、原生態的活動項目逐步恢復。
從全州范圍來看,迪慶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強州、提升彝州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戰略構思。迪慶的香格里拉藏族鍋莊舞蹈、曲藝《格薩爾》說唱、傈僳族阿尺目刮舞蹈、納西族東巴造紙工藝技術、尼西藏族黑陶等五項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成為迪慶州藏族文化的亮麗名片;招商引資數億元,在迪慶州開發區黃金地段建設集藏族民居、民俗表演、民族旅游用品展銷、藏族飲食文化服飾展演等為一體的文化長廊,重現千萬年前彝族先民們的田園,休閑生活風景。這些重大舉措,無不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保護工作邁出了示范性、關鍵性的一步。
作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重要表現形式的歲時節慶,怎樣保存其“原始性”“傳統性”“本真性”?怎樣進行傳承保護?傳統歲時節慶文化活動中面臨的諸多挑戰和困惑,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民族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傳承場,傳承場與傳承方式是統一的。傳承,不是指文化的傳播,而是指文化的繼承和延續。歷史上,迪慶州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大多是通過生產過程、日常生活、歲時節慶、宗教典禮、社會倫理、語言文字與文學藝術等六種途徑傳承下來的。
對迪慶州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全面保護和傳承,根據傳統的傳承途徑、傳承模式以及傳承方法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按照實際情況,對現象進行分析與探究,然后采取一系列的對策措施。
(一)增強意識 提高自覺性
各級政府、社會各界,要緊緊抓住中央、省、州、縣對保護文化遺產政策措施出臺的大好時機,切實增強傳統文化保護意識,打響“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的主題口號,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充分認識文化遺產是人類進步的瑰寶。在上項目、搞開發、組織歲時節慶時,必須緊扣民族文化這個靈魂,絕不能以犧牲民族文化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效益。要采取積極有力措施,貫徹落實各級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決策部署。
(二)喚起意識 樹立自信心
迪慶州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要求我們在傳承保護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民族民間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特點,對主要民族之外的弱勢民族的傳統文化,要注重加以保護與傳承,防止其在變異中消亡。要知道,任何一個民族傳統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是人類的精神財富,不能用某一個標準,去鑒定或取舍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用漢族文化去取代其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三)加大宣傳 集中交流
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既有傳承,又有發揚。民族傳統節日的舉辦,能吸引本民族廣大群眾的廣泛參與,對國外游客、四方客商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就迪慶州而言,應當考慮以下幾種方式。一是搞民俗旅游開發,使民族文化與旅游業有機地融合起來,開發特色旅游。沒有文化的旅游是沒有生命力的旅游,沒有旅游的文化,是枯燥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這些觀點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二是可以開發民族服飾、民族器樂、裝飾品、生活用品民族手工藝品,三是綜合開發民族飲食業,四是建設集民俗風情展示、歌舞樂展演、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民族風情園、文化園或民俗村,五是綜合開發利用民族醫藥、體育、文學藝術、音樂、舞蹈等資源。
(四)科學規劃 重點傳承
抓住國家加強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契機,以國家、省、州、縣四級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依據和重點,建立民族文化教育保護傳承區域和重點地帶,建立不受外力影響破壞的、長遠的傳承保護區。
(五)加強民族文化保護立法建設
要借助建設民族文化強州的東風,由宣傳、文化、旅游、民族及彝文研究所、社科部門聯合組成強有力的專家學者班子,針對我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制定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地方條例、法規。用法規來規范政府、社會各界和公民的行為,并將保護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
(六)加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
民族文化的傳承,不是單一的物質展示或場景在現,是人的活體傳承。我們在保護傳承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必須遵循文化的長期性,可持續性。迪慶全州范圍內,各縣各鄉鎮各村都有不同民族不同形式的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根據實際,建立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傳承基地、展廳、家庭展室等,盡可能的進行地域內的傳統文化進行集中展示。與此同時,積極舉辦各類民族傳統文化傳習班,將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學習、演示、研究等功能融為一體,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傳承保護工作。
(七)加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力度
建立健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代表性傳承人的檔案。對各類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采集,鼓勵老藝人帶徒傳授技藝,盡可能培養信任,對有突出貢獻民間藝人,代表性傳承人給予一定的獎勵。
(八)加大保護力度 政府行為引導性的適當投入
依照國家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法律法規及以相關要求,根據迪慶州實際情況,逐步完善地方各級政府的公共財政對公益性文化的投入制度,給予政策傾斜,政府設立民族文化發層基金。同時吸引民間資本、人才、社會力量捐贈,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開發、利用進行投資,政府在土地、稅收經濟杠桿上給予重點扶持、優惠,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