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江玥 (北京化工大學 100089)
?
山東濰坊風箏造型特征及審美內涵
呂江玥(北京化工大學100089)
摘要:以山東濰坊風箏為分析個案,探究濰坊風箏的歷史淵源和民俗特色,分析濰坊風箏的造型特點,展現濰坊風箏造型中的審美內涵。造型是風箏的骨架,也是基本,影響著整個風箏的視覺效果,并且在歷史的發展中,濰坊風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造型特色。
關鍵詞:濰坊風箏;造型特點;審美內涵
風箏,是我國古老的民間美術造型之一,起源于中國,距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其前身是“木鳶”,也就是木頭制成的可飛的鳥。最初,風箏發明出來是為了軍事作用,便于戰場上的勘查工作。后來逐漸的成為民間用來祈求風調雨順,飽含人們美好愿望的載體。人們認為,放風箏就像“放穢氣”一樣,將不好的東西放走,美好幸福的生活就會來臨。逐漸的手工藝人開始制做各式各樣的風箏。唐代晚期,有人在風箏上添加了琴弦,風吹過就會發出像古箏般的聲音,故出現了“風箏”的說法。而宋代則是風箏的發展時期,出現了風箏比賽。明清則是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無論歷史是如何發展的,風箏都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變成了現在不可或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濰坊又稱“鳶都”“鳶鄉”,在名稱上就能看到濰坊與風箏的不解之緣。自墨翟制造第一只“木鳶”開始,濰坊在風箏的制作上已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清代中葉,制作風箏的民間藝人開始在濰坊出現。據在濰縣當過七年縣令的鄭板橋詩中寫道:“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笨梢姰敃r的風箏已制作的惟妙惟肖。
濰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也決定了濰坊是風箏的故鄉。濰坊地處山東半島西部,放飛場的位置北臨渤海灣,地域遼闊低緩,使得低空氣流受到的阻礙小、氣流平緩。而且濰坊的春季雨少而集中,風多但緩和。這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也成為了放飛的優越外部條件。
優秀的文化底蘊,也是濰坊不可或缺的內部條件。作為早期大汶口、龍山文化的發源地,人們在新石器時代就發現了濰坊這個寶地。手工業是在濰坊發展最為繁榮的商業,良好的經濟條件,也成為了風箏發展的要素之一。
現在濰坊作為最大的風箏制作基地,在世界上被譽為“世界風箏之都”。自1984年4月1日起,濰坊就開始舉辦國際風箏節,每年都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來參賽。這項國際的賽事,也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稱號的大型地方節會。不僅如此,濰坊風箏憑借自己靈動的造型、獨特的題材、鮮明的地方特色,突出著濰坊的民俗特點,也受到了中外各地風箏愛好者的喜愛。
1.豐富性
山東濰坊風箏的風格多樣,不僅造型獨特,而且結構合理,制作精巧。骨架做成后,再精心蒙面,糊上印刷的絹或者紙張,色彩鮮明、夸張,造型的設計既吸收了濰坊木版年畫的技法,又博彩京津畫風箏之長,帶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濰坊風箏造型的題材也廣泛,既有鳥形風箏、蟲型風箏,又有人物風箏、字型風箏、器物風箏。制作手法也十分多樣,分為硬翅風箏、軟翅風箏、拍子風箏、平挑風箏、桶形風箏。大小上有巨型風箏和微型風箏。
2.仿生性
濰坊風箏的造型都是源于自然,仿照自然。手工藝人結合自然中的動植物造型,進行藝術處理,夸張的表現動物、植物的生動形態,栩栩如生。龍頭蜈蚣風箏的頭部是模仿神話中的“龍”制成,而與平面的吉祥圖案不同的是,竹質骨架制成的龍頭更為寬大,整體輪廓給人一種硬朗的感覺。吻短口方,牙齒張開,龍眼睜大,口下的胡須隨風擺動,若騰云駕霧之勢奔騰而來。頭部的造型集中,將五官進行了夸張處理,帶來一種厚重感,讓人肅然起敬。身子的部分是蜈蚣的造型,長身多腳。既要考慮到放飛時不能頭重腳輕,也要考慮到整個造型和諧的感覺。故仿照蜈蚣身的骨節造型,其身由一個個圓片組合而成,固定在兩側線繩上。風一來,圓片隨著直徑的固定,前后旋轉,發出聲響。而延展到兩側的腳狀結構給整個風箏帶來平衡的效果。
3.實用性
風箏在最初設計出來是為了傳遞信息,提供軍事作用。經過時間的發展,慢慢演變成帶有巫術性質,意味著放飛疾病、邪惡與痛苦。發展到今天,將風箏放飛,寓意著人們美好的祝愿,將一切不好的東西隨風箏放走。剪斷風箏,意味著除去往年的晦氣與災禍。
風箏在今天是人們感情的產物,是一種寓意和象征,通過不同造型風格的風箏,來追求吉祥如意、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長壽、幸福、安康的愿望。風箏借物寓意,運用吉祥的圖案,表達美好主題。龍頭蜈蚣風箏象征對多子多孫的愿望;蝙蝠風箏象征“遍福”、福氣;桃子風箏象征長壽;牡丹風箏象征富貴。
1.強烈與淡雅
傳統濰坊風箏汲取的是濰坊當地的木版年畫,以紅黃藍色調為主,注重大色塊,給人一種大氣磅礴,渾厚強烈的感覺。蝴蝶風箏是傳統風箏的代表,以大紅色為主色調,輔助于綠色,在細處用群青和嫩黃點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色調,讓風箏迸發出生命力。而人文畫風箏擺脫一般傳統風箏的用色,將淡雅的色彩添加到風箏之中,用色恬淡。如以西游記為題材的風箏,孫悟空為主體騰云駕霧,再現了名著的經典畫面。用色多以灰色調為主,讓畫面沒有一點亮色,營造孫悟空在云中的效果,讓人身臨其境。
2.夸張與寫實
濰坊風箏的許多造型都是以裝飾性出發,造型多都夸張抽象,與自然的物態形象不同,是做了適當加工后的圖案。例如蝙蝠風箏,它已于真實的蝙蝠在形態上有很大的不同,帶有夸張的裝飾圖案味道。但還有些風箏則是寫實風格,取自自然之美。例如金魚風箏,繪畫風格十分寫實,連金魚也是選用軟造型,讓金魚的尾巴能隨風擺動,活靈活現。
3.傳承與創新
傳統的風箏一般是用竹料為骨架,用紙或絹蒙住,再精心繪制而成,骨架也是風箏造型的基礎。而現代的風箏由于設計思想的創新和新工藝的出現,風箏的造型也進行的革新。首先在制作風箏時,原本的蒙面材料可被無紡布、格子布等替代,風箏的骨架也可用輕金屬支架替代。造型題材也要增加時代感,例如“圣火燃燒”風箏,就是根據奧運會來設計的風箏,加入了聲光電裝置,讓風箏更加五彩斑斕。
要正確的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皞鹘y的應該保護和發揚,因為它是歷史的見證,為創新也奠定了基礎,傳統也是需要革新的,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兩者互生互利,才能互通互惠。
風箏隨著歷史的演變,變成今天這個具有大眾審美特色的民間藝術品,更符合現代的發展趨勢。作為一項娛樂活動,其使用人群廣泛,老少皆宜。風箏憑借著自己特色的造型特點和豐富的使用價值,實現了美學與實用性的完美結合。濰坊風箏的魅力,不光是歷史流傳的產物,也是對民間藝術的改革和創新。今后的濰坊風箏必會憑借著他獨特的造型特征,在世界的舞臺上閃耀。
作者簡介:
呂江玥(1992-8),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北京化工大學藝術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