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婧 (景德鎮陶瓷大學 333000)
?
明代景德鎮外銷瓷山水園林紋飾初探
余婧(景德鎮陶瓷大學333000)
明代的景德鎮,曾有大量的瓷器運銷至歐亞等許多國家,成為當時貿易的主流。明代中期到晚期,外銷瓷如“白金”一般令歐洲貴族們如癡如醉,尤其是明代晚期的外銷瓷器發展尤為迅猛。明代的外銷瓷裝飾較為豐富,一些中國傳統的裝飾元素被大量使用受到國外人的喜愛;另一些景德鎮制造商們也根據國外人的需求加入了異域的裝飾元素。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在當時大批量送往歐洲的外銷瓷中,“山水園林”圖案在晚明時期大量出現,并隨著外國市場需求的變化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中國外銷瓷作為中國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在明代晚期尤為突出。因此,研究山水園林紋飾的外銷瓷,不僅僅是研究一段陶瓷史,更是對中國山水園林文化向國外傳播的研究。從前人的研究成果中看,對外銷瓷中山水園林紋飾的專題研究較少。僅有余春明先生和馬曉暐先生對該題材做過專門的研究。因此筆者以外銷瓷“山水園林”紋飾的起源、發展、演變作為切入點,以中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發展為線索,以期對明代景德鎮“山水園林”紋飾的外銷瓷研究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
依照現有的實物資料來看,明代外銷瓷上的山水園林紋飾在明代中期及之前幾乎不見,嘉靖時期始有萌芽,萬歷時期出現大量帶開光裝飾的 “克拉克”風格瓷器,其中有不少是山水園林紋飾的,一般作為主題圖案,繪高士行走于山水之間是較為普遍的構圖方式,但是應用形式和具體內容略有變化。天啟時期還存在著一批具有明顯外銷日本風格的瓷器。這批瓷器不同于銷往歐洲的克拉克風格瓷器,沒有嚴格的開光式樣,其風格呈現出崇尚粗獷和隨意之象,在梳理這一時期的日本外銷瓷器時,筆者發現山水園林紋飾的使用頻率很高。還有一部分外銷日本的山水紋飾瓷器,其器型具有很強的創新性,與天啟時期國內的瓷器造型有著明顯的區別。崇禎元年,由于荷蘭殖民者經常出沒于福建沿海實施搶劫,朝廷曾下令月港禁止洋船下海,但后來又得以重新開放。1景德鎮的外銷瓷業在此動蕩之際竟有了回暖之勢。但是“我們還不清楚在明崇禎或清順治時期,景德鎮生產的漂亮瓷器中哪些是用于出口,哪些是為國內市場制作的,盡管我們可以做些合理的推測。”2所以這一時期的山水紋飾中有哪些屬于外銷瓷器就比較難以區分,只能依靠一些沉船出水的瓷器進行分析。哈徹沉船出水的瓷器是崇禎時期外銷瓷面貌一個重要的參照點。該船是一艘明廷覆滅前夕沉沒在新加坡南部的中國帆船,從其沉沒的地點——新加坡南部來看,這些瓷器很明顯屬于外銷瓷。沉船貨物中有25,0O0件器物被打撈出來,許多器物保存良好,其中還有帶1643年(明朝滅亡前一年)干支紀年款的器物。如果我們認為其他瓷器大約制作于同一時期,應屬合情合理。哈徹沉船出水過的山水紋盤,繪山水紋飾,遠山以淡淡的青花進行渲染,山水的輪廓線簡潔有力,近景柳樹飄蕩,動態感十足,樹旁有房屋數座,河面平靜,有一高士垂釣于舟上。這一時期的瓷繪風格已經明顯不同于之前,具有典型的轉變期風格。所以到崇禎時期,整個畫面由近及遠,極富空間感和層次感,受文人繪畫風格的影響,山水題材的瓷器數量顯著增加。
山水園林紋飾的起源與晚明市隱心態有著直接的聯系,以城市園林為母體的山水園林紋飾,正是明代社會文人思想在藝術上的直觀反映。棲遲園林、寄情山水、嘯吟風月,以此抒發政治受挫的憤慈,享受精神的怡然閑適與心靈的虛融清凈,是托物言志的再創造。而晚明時期正是外銷瓷器大發展的時期,景德鎮的窯工以當時這種流行的紋飾應用于外銷瓷上,這種紋飾又恰好能夠滿足當時外國人對中國生活的幻想,一經銷售便受到了海外客戶的喜愛,因此在接下來明清外銷瓷上都延續了這種紋樣的使用。另外,在明代萬歷至崇禎這個中國版畫的黃金時代,版畫對于從巨大空間尺度到細小空間中的各種景物,其表現手段和能力都已經相當完備,從而使以版畫對園林藝術的展現具有了堅實基礎。而這種堅實的基礎,也為晚明外銷瓷山水園林紋飾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粉本。如晚明的版畫中常使用長江浩蕩湍急的水面和江邊險峻的懸崖,以及一葉孤舟出沒江濤的驚心動魄場景,取赤壁懷古之詩意。而這種游赤壁的題材在晚明的內銷瓷器上就使用的特別多,外銷瓷中也有應用,萬歷號沉船就有出水此類器物。當然晚明時期的圖像通過版畫的復刻進行大量的流轉,而通過圖案上的拆分與組合,窯工們得到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山水園林紋飾也就有著同一母本卻在具體細節上各異的情況出現,并通過外銷瓷器傳播到了海外。
山水園林紋飾深受外國消費者的喜愛,自然就引起其它窯口的仿制,其中包括了國內的漳州窯以模仿克拉克風格的山水園林紋飾為主,而傳播到歐洲和日本后,其紋飾受到西方定制影響較大,出現了大量的西方元素。歐洲和日本人又根據自身的條件對山水園林紋飾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形成了具有其本國特色的“中國山水園林紋飾”。所以從這一紋飾的傳播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影響。
陶瓷紋飾的產生和使用是制瓷歷史中所需要特別關注的一點,影響其產生的因素往往多于制瓷歷史本身,我們在觀察時要綜合研判歷史環境、社會風尚等多個方面。明清時期的外銷瓷是中國陶瓷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篇章,它見證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世界貿易全球化的重大轉變。山水園林紋飾是中國的傳統紋飾,卻在外銷瓷器中得以大量應用,是中國山水園林觀對外傳播的極好見證。
注釋:
1.尹曉盛.《明代私人海上貿易研究》.山東大學,2007.
2.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時期世紀景德鎮瓷器》.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18.
參考文獻:
[1]馬曉暐,余春明.《華園熏風西海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澳門博物館編制.《中國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13.
[3](日)齋藤菊太郎.《古染付祥瑞》.日本:平凡社,1972.
[4]上海博物館編.《海帆留蹤——十七、十八世紀的中國貿易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5]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