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梅
(1.天津體育學院健康與運動科學系,天津 300381;2.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我國殘疾人體育與訓練學理論體系的現實審視與建構
金 梅1,2
(1.天津體育學院健康與運動科學系,天津 300381;2.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系統分析法,對我國近30年來的殘疾人體育與訓練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力圖從大體育觀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國的殘疾人體育與訓練學理論,以期為科學、合理地構建殘疾人體育與訓練學理論體系提供參考與借鑒。
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審視;建構
體育,是殘疾人展示生命活力、積極參與社會、努力康復身體的重要手段。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殘疾人體育有了全新的認識。目前我國有8 500多萬名殘疾人,殘疾人體育承載著廣大殘疾人增強體質、康復身心、挑戰自我、為國爭光的夢想。自20世紀80年代起國內的學者開始關注這一群體并展開研究,然而針對這一群體的理論研究與其他群體如青少年、老年人等相比任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不外乎2點:一是對象的特殊性與復雜性;二是研究能力的薄弱。由此,本文從如何科學、系統地構建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體系為研究問題原點,試圖梳理出殘疾人體育與訓練學理論體系的框架,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1.1 殘疾人體育的理論研究
有學者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殘疾人體育研究特點做了分析,認為在殘疾人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方面的研究出現了不平衡,具體表現為“六多、六少”,即在殘疾人競技體育研究、應用研究、局部調查較多,而在殘疾人群眾體育、基礎理論、法律保障、全國范圍的調查研究等方面較少,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關于殘疾人體育理論的基礎研究薄弱。靳秀蘭通過檢索“殘疾人體育”發現,與健全人體育的海量文獻相比,殘疾人體育的研究文獻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存在巨大差異。同時,一些研究表明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還是停留在簡單地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研究,研究方法簡單,缺乏縱深性探索的重大成果。
1.2 殘疾人體育的課程及學科研究
殘疾人體育課程研究可以分為特教學校體育課程、高校體育保健課程和殘疾人體育專業課程設置。圍繞著特教學校體育課程國內學者尤其是特教學校體育教師在這方面展開諸多的研究。其次是高校的體育保健課程,這類研究這要是圍繞著高校體弱者開設的體育保健課程展開研究,研究涉及課程內容、方法等。最后是在一些高等和體育院校開設的殘疾人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上基本會涉及殘疾人體育概論、運動項目與競賽、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等內容。在建立特殊教育專業和開設殘疾人體育(特殊體育)課程的過程中,也有學者對殘疾人體育學科體系進行初步的研究,提出加強基本理論的研究和逐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的適應體育學。
1.3 殘疾人體育的競技性、健身性和康復性研究
有學者通過近20年的研究中發現,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殘疾人體育現狀”“殘疾人體育訓練與比賽”方面,高頻詞數分別出現103次、66次。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的殘疾人體育首先是從殘疾運動員參加比賽和訓練開始逐步被社會和學者所關注;另一方面,4年1次的殘奧會、特奧會、聾奧會、亞殘運會、全國殘運會以及每年的各類殘疾人錦標賽等使得學者更多的會去關注殘疾人體育的競技性。
健身性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我國及各地區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育現狀。目前各類特教學校是各省市地區開展殘疾人體育的后備人才基地,很多特教學校擔負著各省市地區殘疾人體育訓練的任務,如各省市的盲校有盲人門球、乒乓球、足球等課余訓練隊伍,聾校有聾人籃球、羽毛球、游泳等訓練隊,啟智學校有硬地滾球、輪滑、體操等訓練隊,許多特教學校的體育教師長期從事特教學校學生的課內外體育活動的訓練和研究工作。還有一部分是我國及各地區殘疾人社區體育健身活動的研究,包括健身服務體系構建、法律保障、健身活動現狀、健身路徑、健身模式和制約因素等研究。
康復性體育活動更多是和殘疾人康復、中心療養院的體育活動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金寧先后將日本和挪威的殘疾人康復體育介紹給國內學者,并提出了康復體育訓練的流程圖,同時也指出了康復體育在國內開展不普遍的原因。李荀認為,殘疾人康復體育領域研究非常薄弱,將醫學與體育結合,實現體育對殘疾人的康復功能,是一個大有可為的領域。
1.4 殘疾人體育與訓練學的實踐研究
我國殘疾人體育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很快,有學者通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一批有價值的應用性研究成果,如提出對殘疾人游泳運動員的科學選材應結合殘疾種類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的影響進行綜合評價。在訓練方法方面殘疾人雖然與健全人參加的項目相同,但由于殘疾類型的不同如視障、聽障、肢體損傷等使得每一個殘疾人的訓練手段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區別。作為我國第一位殘奧會田徑總教練,田麥久教授第一次成功地運用自己多年來研究的運動訓練學理論,根據殘疾運動員的身體情況和訓練水平,采用了“觸覺教學法”等訓練方法指導殘疾人運動員平亞麗和趙繼紅,奪得了殘奧會冠軍,實現了中國殘奧會歷史上“零的突破”。平亞麗的成功充分說明了運動訓練學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也就是說在正確的理論體系范疇內,對于方法和手段的改造是能夠幫助殘疾人運動員獲得成功的,金牌的背后意味著知識的創新、方法的改造。
1.5 小 結
國內學者從現狀、方法、訓練等方面對殘疾人體育進行研究,顯然殘疾人體育的理論與訓練并沒有跳出“大體育理論和訓練學觀”,只是研究者面對的是特殊的對象,在教練員、科技工作者面對不同類型的殘疾運動員時,采取不同的有針對性、被修正過的方法或是訓練手段,如“觸覺教學法”,以及相繼出現的“金牌教練”通過多年從事指導殘疾人運動員訓練、比賽,積累了大量豐富的訓練經驗。這些研究和實踐豐富了我們國家殘疾人體育訓練理論,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在這些專項訓練理論基礎上還沒有經過系統地梳理上升為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體系,大家各自為政、各抒己見,總結各自地實踐經驗,研究還是停留在經驗的總結上,還沒有形成規律性的理論基礎。
在“大體育理論和訓練學觀”下我們可以借助不斷豐富的運動訓練學體系構建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體系,即科學的、完整的、系統的殘疾人體育理論和訓練學理論。何謂殘疾人體育理論?我們理解它應該是人們對殘疾人體育知識的系統化和理論化,是對殘疾人體育實踐活動經驗的總結,并進行提煉和升華,以及對殘疾人體育研究成果的概括。由此,其理論體系框架的構建,是圍繞殘疾人體育實踐活動這一研究對象,繼而形成描述性、解釋性和實踐性理論。
2.1 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的發展史
任何一個學科的建立都是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殘疾人體育雖然起步晚,但同樣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研究和探討其本源是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理論體系構建的基礎。所以說,追溯殘疾人體育歷史、起源以及不同階段的特點對于研究殘疾人體育至關重要。殘疾人體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的產生、發展和規律必然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只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下的社會環境背景中總結、概括出殘疾人體育的產生、發展和規律。
2.2 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的概念體系
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的概念體系是構建理論的基礎體系,厘清基本概念以及內涵與外延才能進一步梳理出內容、方法等。目前國內對“殘疾人體育”的稱謂有很多,大體可以分為“特殊體育”“適應體育”“康復體育”“殘障體育”,到底該如何準確定義還沒有定論,這需要界內的學者們共同討論研究。不明確什么是殘疾人體育,就無法清晰地界定殘疾人體育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2.3 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的學科性質
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是什么性質的學科?在體育學科體系中處于位置?殘疾人體育是融體育學、康復醫學、特殊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為一體的交叉學科,需要借用這些學科的基本原理、方法才能形成自己完整的學科體系。因此,如何確定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理論學科的性質還有待于學者們的進一步研究。
2.4 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的研究對象
大多學者認為,殘疾人體育是研究殘疾人體育現象以及整個殘疾人訓練過程,是圍繞殘疾人體育實踐以及現象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其特點是殘疾人在體育實踐活動中所呈現出的各種規律。研究對象的確立可以幫助學者更好地把握殘疾人體育所呈現出的各種現象以及現象中的各種規律,從而通過現象總結出規律性、描述性和實踐性的理論。
2.5 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的方法論體系
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只有運用了科學的方法才能稱之為科學,對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這一門新的學科來說,需要在方法論的指導下,借鑒、吸收或移植其他學科適合于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本學科的特點改善和創新研究方法,從而逐步建立起適用于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的方法體系。
2.6 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的內容體系
殘疾人體育與訓練的基本原理研究。涵蓋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創立與發展的歷史變遷和一般規律,殘疾人體育理論與訓練學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學科建設的任務、原則和途徑等。殘疾人體育一般理論的研究。其主要包括殘疾人體育的產生、發展及其社會條件和變化規律,殘疾人體育的概念、本質、特征、功能等,殘疾人體育與社會體育等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殘疾人體育訓練學研究,其主要包括殘疾人體育訓練目的、任務、特點和作用;殘疾人體育訓練的原則;殘疾人體育訓練的內容、負荷、方法和安排;殘疾運動員的醫學功能分級;競技能力及其訓練;運動訓練計劃的制訂與實施。
殘疾人體育是集教育、體育、醫學、康復、心理等學科為一體的交叉學科,在我國起步晚,尚屬一門年輕的學科,無論從學科發展還是從理論研究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其理論體系任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因此,我國的殘疾人體育和訓練學理論體系的建設任重道遠。
[ 1 ]張軍獻,談卿.近二十年來我國殘疾人體育研究述評[ 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7(2):104-108.
[ 2 ]靳秀蘭.2000—2012年中國殘疾人體育研究情況分析[ 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5):171-174.
[ 3 ]鄭兆龍.我國殘疾人體育研究綜述[ J ].運動,2010(4):139-141.
[ 4 ]吳燕丹,梅雪雄,等.關懷視野下普通中學特殊體育課程內容的設計與開發[ J ].西安體育學院 學報,2009(1):112-116.
[ 5 ]盧雁.從研究領域到學科形成——論適應體育學科在中國構建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C ]//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2009.
[ 6 ]盧雁.體育科學新視野——論適應體育學的形成與發展[ C ]//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007.
[ 7 ]金寧. 殘疾人康復體育[ 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55-56.
[ 8 ]侯曉暉.殘疾人游泳運動員科學選材的初探[ 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2):88-90.
[ 9 ]趙魯南.我國運動訓練理論研究的歷程與現代特征[ J ].體育文化導刊,2013(9):63-66.
[ 10 ]王智慧.運動訓練學研究進展:理論熱點與綜合向度[ J ].體育與科學,2013(9).
G808
A
1674-151X(2016)11-155-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1.082
投稿日期:2016-09-22
國家社科一般項目:我國殘疾人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模式的實證研究(15BTY069);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重點項目:江蘇殘疾人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機制研究(14TYA001)。
金梅(1970—),副教授,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殘疾人公共體育服務、適應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