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英 歐芳艷 梁瑩瑩 (玉林師范學院 537000)
恭城瑤族的民間信仰及其公共文化生活
賴文英 歐芳艷 梁瑩瑩 (玉林師范學院 537000)
當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民眾的文化生活卻相對匱乏,普遍存在著公共文化設施缺乏、公共文化生活逐漸衰落、萎縮的境況。但民族地區民間信仰的活躍在很大程度上對當地公共文化生活的繁榮起到促進作用。本文以恭城瑤族的民間信仰為例,探討民間信仰與當地社會公共文化生活的關系,為桂北地區公共文化生活的繼承和繁榮發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恭城瑤族;民間信仰;公共文化生活
2015年國家“大創項目”創新訓練項目【201510606004】
近年來,國家愈發重視基層公共文化生活的建設,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發揮了一定的效用,但就目前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生活的現狀來看,仍然呈現著匱乏、衰落的狀態。這與我國長期 “重經濟,輕文化”的體制是分不開的。然而不少地區的社會活動依舊以當地的民間信仰活動為主,尤其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信仰活動更為頻繁,其功能在發展中呈現出逐漸上升趨勢。本文以恭城瑤族自治縣為例,將瑤族民間信仰與民族公共文化生活的現狀、特點及其關系作出以下闡述:
(一)瑤族民間信仰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在恭城瑤族自治縣的民眾生活中,無論是瑤族人民,還是在當地生活的其他民族,都會自發地去參加相關的廟會、祭祀等活動。因此,民間信仰活動也越發豐富:有三年一度的婆王節;一年一度的盤王節、“廢節”“花炮節”等。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在供奉神靈的過程中,各自的目的有所不同,有求財、求子、求平安等等;當地廟宇香火鼎盛,其建筑也保存得十分完好。這些現象突出了當地民間信仰的民族性特征,展示了瑤族民間信仰興盛不衰的現狀,且極具特色:
1.民間信仰活動民族性強、規模大,群眾參與度高,以自發性為主
恭城是瑤族聚居區,目前縣內瑤族人口為14.42萬,占全縣總人口的52%。當地有關民間信仰活動的開展,瑤族人民是主要參與人群。其最主要目的是祭祀民族首領或始祖,體現了強烈的民族特性。廟會過程中會舉行盛大的游行、歌舞表演等活動,其范圍覆蓋縣內多個村鎮,甚至吸引其他縣市的人群自發前來參與,規模龐大,彰顯了民間信仰的號召力、影響力。
2.民間信仰呈現出多樣性,其功利性愈發強烈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的物質性逐漸增強,同時也伴隨著各種新的挑戰與壓力,由此人們就會自覺地去尋找一種寄托,以尋求精神上的安慰。這種潛在的精神寄托訴求,表現在當地瑤民對神靈的供奉中,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廟里供奉的神靈除了瑤族的祖先婆王、盤王外,人們還會供奉雷公、電母、灶王爺等神靈。其次,在村屯中有不同的廟宇,例如唐黃屯中除了婆王廟之外,還有財神廟的存在。再次,參拜神靈的人群的多樣性,即各個階層、年齡、職業的都有,而且崇奉神靈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如農民的愿望在于生活美滿、財源廣進,而學生的心愿一般是考試順利等等。
據筆者調查,民眾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靈崇拜、動物崇拜等,一般是以求子、求姻緣、求工作、求財、求平安等為目的,祈拜人群大都以滿足個人需求,尋求個人利益為導向。在當代社會,人們對于金錢物質的追求變得更加強烈;另外,傳宗接代、光宗耀祖等多方面傳統觀念的因襲,也極大地影響著人們尋求精神寄托的強烈欲望;再次,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生活中的競爭日趨激烈,造成民眾心理空虛。人們試圖通過對神靈的祭拜消除競爭中的恐懼心理,擺脫生活的困境,這就增強了民間信仰的功利性。
(二)恭城瑤族的民間信仰及當地公共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生活,其顯著特征就是公共性、廣泛性和群眾性。民眾不論年齡、性別、階層,都參與同一活動,參與度高、范圍廣。對于農村地區而言,公共文化生活最突出特點是類型單一性。尤其是地處偏遠的農村社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雖然國家在公共文化生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但目前仍呈現著匱乏、衰落的狀態。常見的文化娛樂活動是打字牌,其次是趕廟會、看電視、趕圩等,公共文化生活類型相對單調。但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民間信仰類型則相對多樣化,其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地區公共文化生活的發展。
恭城瑤族自治縣社會公共文化生活帶有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例如婆王節的盛大舉行與瑤民的祖先崇拜就有必不可少的關系。因為共同的信仰文化,人們歡聚一堂載歌載舞。盤王節成為特定的民族節日,是當地百姓對其的感恩;關公節的全民轟動,體現了當地居民對其忠義精神的崇敬……當地的一系列的公共文化生活活動的成功舉辦,都與此地濃郁的民間信仰文化相關,民間信仰文化的盛行使得縣內的公共文化生活變得更為豐富。下文以婆王節(婆王節廟會活動豐富,群眾參與度高,以此為例,具有典型意義)為例,詳細敘述民間信仰與公共文化生活相結合的現象。
談及有關因“婆王”而展開的各種祭祀活動,最為隆重、熱鬧的當屬一年一小辦、三年一大辦的嘉會九板婆王節。一年一次的婆王節是于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在嘉會鄉唐黃屯婆王廟舉行;三年一次的婆王節是以六月二十三至六月二十五日為會期在嘉會鄉九板古戲臺舉行。實際上,婆王傳說一直在瑤族聚居區域流傳,至今不息。相傳恭城瑤民主要是來自湖南千家峒,因祖先避難而逃遷至此,后來子孫又因個中原因遷居至嘉會唐黃源,居住至今已有300年歷史,形成如今的二姓八房十三村。每隔三年婆王節會期一到,各地唐黃瑤民都會聚集嘉會九板古戲臺,共同祭祀祖先,歡慶佳節。
婆王節廟會舉行的祭祀主要有搶花炮、婆王出巡等活動,其中六月二十三日的婆王出巡最為盛大。三年一次的婆王廟會會址設定在已有百年歷史的古戲臺,在婆王出巡之前的一個月里,婦女會利用閑暇時間排練會期需要表演的節目,部分青年男子也參與表演排練,還有一部分瑤民負責廟會的后勤工作等。婆王出游的這一天,當地仙婆亦各司其職做好請神、護神等工作,其方式以唱山歌為主;各村婦女則會在家準備祭祀用品。
婆王巡游環節,以拖拉機為主要交通工具,前后共有七輛車護送,巡游路線為九板——太平——嘉會——豸游——常家——嶺尾——石盆——九板。同時各村村民也會在路口恭候婆王圣駕,虔誠地為家人祈禱;有的村民還會跟著婆王隊伍一起走完全程;仙婆則會沿路對唱山歌。聲勢浩大的巡游在無形中成為了一種“文化展演”,傳統的民間信仰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使其成為瑤民社會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事實上,婆王節廟會是瑤民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瑤民信仰的象征,代表他們對祖先的感恩,也是瑤民祈禱的精神寄托。廟會的舉行,加強了各村鎮居民的溝通,提升了社會和諧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形成了一種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信仰文化活動。
公共文化生活,尤其是在少數民族當中,民間信仰已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節日、廟會等民間信仰活動的類型豐富、形式多樣,民眾參與公共文化生活也愈發頻繁,在公共文化生活衰落的今天,民間信仰興起,無疑對公共文化生活起著重要輔助作用。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民間信仰對公共文化生活的繁榮發展不僅起到輔助作用,而且影響力也越發深廣。
民間信仰在民眾生活中是廣泛存在的,是人們對未知超自然力的崇拜;而公共文化生活則是為了人民的公共需求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生活,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公共文化生活的影響逐漸降低,民間信仰的功能反而逐漸突出,那么探討民間信仰與公共文化生活的關系是必不可少的。民間信仰自古有之,這是歷史的遺留,是人們的精神寄托,對民眾公共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相反,公共文化生活的開展則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對國民樹立民族整體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對民間信仰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可見,兩者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共同的民間信仰增強群眾歸屬感,促進公共文化生活的開展
社會公共文化活動的舉行,屬于一定區域內人民的集體活動。人們因為共同的地域情感相匯,此時的公共文化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就相當于一種媒介,參與者通過這一活動平臺,可以更好地凝聚群眾力量、民族情感。民眾對天地、神靈、祖先的敬畏與崇拜在現實中增強了彼此的情感依戀與認同感,公共的信仰與祭祀、廟會等活動共同增強了民眾的情感凝聚力與社會關聯。傳統民間信仰的情感積淀在民眾心中形成了濃厚的“歷史感與當地感”,它使得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對集體充滿認同感與依戀之情,使得他們甘心為之付出、承擔重任。
(二)共同的民間信仰擴大人們交際圈,增強群眾參與公共文化生活的積極性
當地居民在共同信仰的驅使之下,大規模地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溝通,同時也促進村與村之間的融合。以信仰活動的開展為途徑,擴大人們的交流交際范圍,人與人交往愈發頻繁、和諧,從而使群眾廣泛參與到公共文化活動中來,建立村屯之間和諧密切的社會關系,同時也使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更加順利。
(三)共同的民間信仰和公共文化生活有利于形成地域特色
所謂地域特色是指某個地域特色的區域文化,這種文化只存在某個地域的范圍內,比如某個縣,某個鄉鎮的特色民俗文化。當然,這主要體現在民俗節日上,還體現在生活習慣等方面。恭城瑤族自治縣嘉會鄉唐黃瑤就極具地域特色。如油茶存在于瑤族人們的生命之中,以油茶待客,是瑤族獨有的民俗風情的體現;又如在醫藥方面,刮痧、放血等這些早已融入人們生活中的方法,最初也是來源于瑤族;再比如,“派賴節”、“婆王節”等,這些瑤族的傳統節日都體現了地方特色。唐黃屯當地居民對于婆王的崇奉,極具濃厚瑤族傳統特色,形成了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當地民間文化遺產,體現了瑤族本土的信仰文化。
綜上所述,以恭城瑤族自治縣為例,在公共設施匱乏的基層,民間信仰在公共文化生活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已在無形中滲透到當地民眾的社會公共文化生活中,豐富了公共文化生活的內涵。人們從中尋找精神生活的寄托,建立了一定的民眾溝通渠道。因此,根據目前的狀態來看,民間信仰文化呈現一種上升的發展趨勢,在公共文化生活匱乏的地域,其潛在的驅動作用就發揮得愈加明顯。
[1]奉恒高.瑤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2007.
[2]劉保元.瑤族風俗志[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3]朱雄全.瑤族文化遺產.載《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集粹》[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4]恭城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恭城縣志[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5]唐云舒.夢里瑤鄉:細說恭城[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6]楊仁里.瑤族古籍<千家峒><盤王歌>選編[M].中國圖書文獻出版社,2010.
[7]恭城瑤族自治縣瑤學研究會編.恭城瑤學研究(1—9輯)[M].2011年9月25日.
賴文英,單位:玉林師范學院,年級:2013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