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四川師范大學 610066)
漢代織繡工藝特征分析
劉海燕 (四川師范大學 610066)
漢代的織繡工藝在繼承戰國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有了飛躍的發展,是極具審美價值的工藝美術品種。本文通過搜集博物館圖文資料,歸納分析出漢代織繡工藝特征主要體現在絲織工藝、印染工藝和絲織紋樣方面,絲織工藝特征表現為紡織工具的創新、絲織技術的提高、絲織品種類的增加等;印染工藝特征表現為染料的豐富和印染工藝的成熟;絲織紋樣特征集中表現在云氣紋、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和文字紋樣上。
漢代、織繡工藝、特征
本文系2014年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項目階段性成果。課題名稱:漢代織繡文化研究。項目編號:DYWH1408。項目類別:一般項目。
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強大統一、繁榮興盛的漢代。漢代的社會經濟有著全面的發展,手工業中的織繡、漆器、陶瓷等都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特別是織繡工藝,比春秋戰國時期更加發達,具體體現在生產規模及生產地域的擴大、印染織繡工藝的日臻成熟以及產品花色的多種多樣。新中國建立后,隨著考古的發現,出土了大量的織繡作品,引起了相關專家學者的關注。本研究想通過搜集博物館圖文資料,從絲織工藝、印染工藝及絲織紋樣三方面對漢代織繡工藝特征進行歸納總結,為相關專家學者進一步研究漢代工藝美術提供一些參考。
漢代的紡織品有絲、麻、棉、毛等織物,但其中以絲織工藝成就最高,漢代絲織品品種豐富多樣,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錦。漢代的絲織品不僅柔軟光滑,細密結實,而且色彩絢爛,光艷奪目,成為古代染織藝術的珍品。其主要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紡織工具有了新的創新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踏板織機和提花機,到了漢代紡織技術進一步提高,從漢墓出土的大批織物可以推斷當時已經在使用復雜精密的提花織機了,這種織機的構造雖然簡單、原始,但在當時已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織機了,它為后來提花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東漢王逸曾經很生動地在《機婦賦》里描述了漢代有花樓的提花機的生產實況。挽花工坐在花樓上,織工坐在機前,與挽花工配合投梭織制。上拉一束,下投一梭,有條不紊。
2.絲織工藝技術的飛速提高
漢代絲織工藝技術的飛速提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多綜提花工藝、刺繡工藝。
在漢代,多綜提花工藝技術的進步使漢代織錦突破了小型幾何花紋的局限,出現了大花紋、多變化、多色彩的紋樣。從出土實物看,漢代織錦是一種由經線彩色顯花的經錦。在織造過程中,緯線只用一色,由經線顯現出花紋,從而使紋樣的色彩富于變化,大大豐富了漢代織錦紋樣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漢代刺繡工藝的提高主要表現為新針法的出現和鎖繡法的提高。漢代已經有了平針、鎖繡、釘線繡等針法,但使用最多的還是鎖繡法,這些針法的出現為漢代以后多種刺繡針法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漢代的刺繡品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數量最多且最為精美。
一是建立黨員干部結對聯系群眾機制。實現黨員一對一直接聯系群眾全覆蓋,通過黨組織共建、部門與教研室、班級共建、黨員與教師、學生結對黨員幫扶困難師生等形式,建立起黨員干部與結對群眾之間的穩定聯系,有效暢通和拓寬民情民意溝通反映渠道,有效提升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3.絲織品種類增加
漢代絲織品的總稱為繒帛。由于絲織技術的提高,絲織品的種類增加到了十多種,如錦、綺、羅、紗、縑、縞、紈、絹、綾、縵等。這些絲織品不論是平素織物還是提花織物、刺繡織物,無不精美絕倫。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素紗褝衣就是漢代絲織品中的一件珍品,它“薄如蟬翼、輕若煙霧”,代表了漢初織造技藝的最高水平。
4.出現成熟集中的絲綢產地
漢代相對成熟集中的絲綢產地為山東和四川蜀郡。東周以來,山東北部的臨淄一帶是桑蠶業最發達的地區,到了漢代,山東仍然是我國蠶絲業最發達的地區。其產品主要供皇室統治者使用。其次,四川也是絲織品的著名產地。《后漢書?公孫述傳》有“……蜀地沃野千里,……女工之業覆天下”的記載。四川蜀郡成為漢代居第二位的蠶桑基地,到東漢時代,蜀錦已愈發著名,此時的蜀錦用色,開始有了加金技術,更加具有富麗輝煌的色彩效果。蜀錦以成都地區的產品為最佳,成都又是歷史上蜀錦的主要集散中心,因此,成都以“錦城”“錦官城”而著稱于全國。
漢代有專管染色的機構。其印染工藝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染料豐富、印染工藝更加完備。
1.染料豐富
2.印染工藝更加完備
漢代印染工藝的極大進步,主要表現在防染顯花法(以蠟染工藝為代表)和直接印花法(以凸版印花工藝為代表)的出現。如新疆民豐北大沙漠出土了東漢時期的兩塊藍地白花蠟染布,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蠟染紡織品實物。說明在東漢時期的新疆地區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馬王堆出土的金銀色印花紗又是采用凸版套印進行加工的,有些部位由于加工定位還不夠準確,造成紋印間有相互疊壓、間隙大小不均的現象,但從整體上來看,這種定位技術在漢代還是比較高的。
漢代的織繡紋樣根據其題材的不同可分為云氣紋、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和文字紋樣等。
1.云氣紋
漢代織繡紋樣主要以云氣紋為代表紋樣。郭子橫在《洞冥記》中記載:漢武帝元鼎元年起仙靈閣,編翠羽麐毫為簾,有連煙之錦。《飛燕外傳》里則記載:遺女弟昭儀物有五色云錦帳。這其中記載的連煙和云均指的是反映神仙意境的云氣紋樣。云氣紋是漢代工藝美術中的一種主要的裝飾紋樣。云氣紋又稱卷云紋或流云紋,是漢代裝飾風格的核心元素,這種紋樣的流行和當時追求長生不老的神仙思想完全一致。在絲織品上作為裝飾紋樣的云氣紋主要體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西漢時期的云氣紋,一種是東漢時期的云氣紋與動物或人物及文字組合的紋樣。
2.動物紋
漢代織繡紋樣中的動物紋,既有寫實的老虎、鹿、鶴、孔雀等,如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孔雀紋錦,也有人們臆想出來的神鳥神獸,包括龍、鳳、麒麟等,如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麒麟豹紋錦,這些動物紋除了單獨使用外,還和云氣紋、幾何紋、植物紋等組合使用,這也是東漢時期織繡紋樣最大的特征之一。
3.植物紋
漢代的織繡紋樣中的植物紋樣主要有茱萸紋、柿蒂紋等,其中茱萸紋是漢代十分流行的植物紋樣,主要在織繡工藝中作裝飾紋樣,茱萸紋的流行當然也跟民俗文化有關,茱萸是一種有香氣的植物,可以入藥,相傳在重陽節時,佩帶茱萸,可以驅災辟邪,以求長壽,因此以茱萸為題材的紋樣在漢代織繡品中的應用尤其多。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茱萸紋印花彩絹、茱萸紋錦、茱萸紋繡等都是以茱萸紋為主要的裝飾紋樣。另外一種較流行的植物紋樣則是柿蒂紋,又叫四葉紋。
4.幾何紋
幾何紋的表現形式最為豐富,可作主體花紋,可作陪襯花紋,亦可作為構成骨架,有杯紋、菱形紋、方棋紋等。其中以杯紋最為流行,它由一個大的菱形加上兩個對稱的小菱形構成,由于外形很像漢代耳杯的樣子,所以稱為杯紋。在馬王堆出土的織物中,有很多由幾何紋構成的織物,這些幾何紋的單元由幾何小點、三角形、折線等18種以上的幾何形所組成,變化豐富。充分說明漢代幾何紋在構成方面已經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
5.文字紋樣
用文字作為裝飾是漢代工藝美術的一大特色。常見的文字紋樣有“萬世如意”“延年益壽”“子孫無極”“登高明望四海”“長樂明光”“韓仁”等,這些文字紋樣一般都填充在云紋、幾何紋和動物紋等紋樣的空隙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昌盛的時代之一,織繡工藝在這個時期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漢代的山東特種絲織物,國家特別設官監督生產,長安還另有東西織室,由“織室令”主管。西漢開始有大量錦繡織物向外輸出,近如朝鮮、蒙古,遠到羅馬、波斯,都重視中國錦繡。這種精美的織物,對于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日本著名的民藝理論家柳宗悅在他的書中曾寫到:“工藝文化有可能是被丟掉的正統文化,原因就是,離開了工藝就沒有我們的生活。可以說,只有工藝之存在我們才能生活。”作為今天的設計師們,更應該多思考,找回即將丟掉的正統文化,將漢代織繡工藝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內涵融入到現代設計中,設計出具有文化內涵的現代產品,將中國的設計推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1]吳方浪.“漢代蜀錦興起的若干原因考察”[J].絲綢,2015(9).
[2]趙豐.絲綢藝術史[M].文物出版社,2005.
[3]吳淑生,田自秉.中國染織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回顧.中國圖案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5]段光利.“漢代織錦圖案的排列方式研究”[J].絲綢,2015(8).
[6]沈從文.沈從文說文物——織錦篇[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
[7]柳宗悅.工藝文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劉海燕,四川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旅游紀念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