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素彬 (安溪文化館 362400)
淺析安溪茶文化旅游資源整合與提升
許素彬 (安溪文化館 362400)
旅游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安溪縣產茶歷史悠久,具有得天獨厚的茶文化旅游資源,但旅游資源配置不夠合理,必須科學分配整合旅游資源,并廣泛吸納茶文化管理、傳播人才,提升茶文化旅游內涵,增強自身的造血能力,完善配套措施,注入茶文化的科技元素,為旅游和科技研究提供支持,士安溪茶文化旅游真正成為愛茶人和旅行者的天堂
安溪茶文化;資源整合;旅游線路規劃
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說過:“旅游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彪S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意識的需求,旅游作為一種現代生活方式,已經形成強大的服務行業體系,極大地推動著經濟騰飛和精神層面的發展。實踐證明,發展旅游業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改善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作為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的屬地安溪縣,具有得天獨厚的茶文化旅游資源,被譽為“福建新興旅游縣”、也被評選為“中國青年喜愛的海西旅游目的地”“國家園林縣城”“中國生態旅游大縣”“中國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縣”,安溪縣的茶文化旅游精品線路,也被譽為中國三大茶文化黃金旅游線路之一——“馨香之旅”。就目前安溪縣域內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分布情況,更好地規劃和整合,能帶動新一輪的旅游業發展,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提高當地文化的知名度,將安溪茶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安溪是聞名遐邇的鐵觀音主產縣,產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詩人韓偓《信筆》詩日:“柳密藏煙易,松長見日多。石崖覓芝叟,鄉俗采茶歌?!表n偓(844~923年)與小溪場場監廖儼是好友,歸隱期間頻繁互訪,時安溪仍由南安管轄。“受龍安巖悟長老惠茶,作此代簡:潑乳浮華滿盞傾,余香繞齒襲人清。宿醒未解驚窗午,戰退睡魔不用兵?!边@是開先縣令詹敦仁在一次接受龍安巖悟長老惠茶時留下的一首詩;他還與名僧釋宏道(號介庵)共同賞月待茶。而始建于唐末的名剎閬苑巖,歷史上曾以白茶聞名,其大門兩側鐫刻著一副有關茶的對聯:“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鄙鲜龆际前蚕枋肥加谔拼C。安溪境內處處有茶的蹤跡,茶文化的元素隨處可循。
安溪縣城的茶文化旅游資源比較集中,聞名的中國茶都,是全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茶葉交易市場,也是茶文化的聚集區,歷史豐富的茶史館、全國茶攝影展、鐵觀音制作工序展示、印尼著名僑領唐裕先生捐獻的16000多個茶壺的“萬壺館”堪稱一絕。鐵觀音制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魏月德先生的“魏蔭”茶莊、新生代茶企業家吳榮山的“三和”茶博覽館均是體驗茶文化的好去處,茶博匯與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都是了解和傳承茶文化的又一個時代的窗口。
安溪縣地處山區,地域面積3058平方公里,下轄24個鄉鎮,南北公路里程長,距離縣城南安溪78公里,北安溪116公里,南線沿途龍門鎮坐落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王文禮先生的“八馬”鐵觀音莊園,西坪鎮是鐵觀音發源地,著名的“魏說”和“王說”就流傳于此地,具有得天獨厚的茶文化引領優勢?;⑶矜倓t是“四大名茶”之一黃金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布袋戲的故里,北京大學著名人類學教授王銘銘和他的弟子曾多次在此進行田野調查,并有專著出版。目前虎邱境內新興的現代農業與茶業發展并舉,又依托宗教與茶文化旅游景點,即將升級為國家4A級風景區洪恩巖作為底蘊,不容小覷。大坪鄉則被譽為“茶海明珠”,是“四大名茶”另一名茶黃旦的故鄉,境內旅游資源豐富,不僅有鎮鄉的 “億歲松化石”,還有標志性的“迎仙埔”茶園、清澈的飛流瀑布。最南端的龍涓鄉 近幾年打出“好茶龍涓”旗號,成為產茶的后起之秀,集茶文化旅游于一身的茶莊園就從這里崛起,華祥苑、中閩魏氏已接待全國各地專家、游客無數。
北線的金谷鎮里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望云山及洋內村瓊林寨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建于五代的太王、太妃墓,俗稱“圣王公墓”,系閩南名神廣澤尊王郭忠福的父母墳,有全縣生態茶園建設示范工程生態茶園。蓬萊清水巖禪茶一游更是萬人空巷。內安溪的劍斗至今還存有安溪境內最早最大的古茶樹,愈往北向,感德鎮被譽為 “全國茶葉第一鎮”,是海峽兩岸民間信仰的“保生大帝”——吳夲的出生地,感德見證了安溪茶業發展的最頂峰的時期,接壤的福田鄉和桃舟鄉不僅是產茶的生態原鄉,這三地還共轄云中山自然保護區,晉江源由此流向泉州大地,具有寶貴的自然和歷史價值,蘊藏著巨大的旅游開發資源。
由此可見,安溪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分布星羅棋布,各具形態,各領風騷。由于安溪地處山區,南北線路長,全縣地域面積3058平方公里,下轄24個鄉鎮,南北公路里程長,距離縣城南安溪78公里,北安溪116公里,過于分散的旅游資源,影響了它的優勢,也滿足不了現代人“短、平、快”的生活節奏和旅游方式,因此,有效地整合旅游資源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安溪縣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1個,省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和三星鄉村旅游經營單位3個,其他景區20多個,形成了“茶文化旅游為主線、帶動宗教朝圣旅游、人文古跡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四大體系和旅游線路。在此當中,借由氛圍濃厚、獨具魅力的茶文化,融匯了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茶都、茶博匯、鐵觀音發源地、茶葉大觀園、茶莊園、鐵觀音創意文化館等景點。
旅游要跟緊時代,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適應,如今的縣一級旅游最熱門的是一日自駕游,以三兩朋友或者幾個家庭為單位,短期內體驗茶鄉的文化,只能有針對性地選擇,可以化短線為長線,化零碎為整體,化觀光為體驗,更好地吸引游客,傳播安溪茶文化。
1.非遺之旅
以縣城為起點,整合茶都、茶博匯、魏蔭名茶、至龍門、西坪線路。在茶都的茶史館全面了解安溪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茶葉制作的各個程序以及觀賞“安溪奇觀”的“萬壺館”,茶收季節,在一樓茶葉交易市場大廳可以感受3000多個交易攤位同時收售茶葉的熱鬧情景,在三樓茶藝廳觀看“閩南一絕”的安溪鐵觀音茶藝表演,極盡感官與心靈的雙重享受,總體上從遠到近,了解鐵觀音的歷史,進而到魏蔭茶莊,鐵觀音的傳說“魏說”后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傳承人魏月德先生的鐵觀音文化園,全面了解鐵觀音文化的宣傳及鐵觀音制作技藝的傳承和保護,聽取茶農出身的魏月德先生對鐵觀音的理解和詮釋,從他的著作《魏蔭與鐵觀音》《鐵觀音秘籍》進一步了解安溪茶文化豐厚的歷史底蘊。接著沿南線前往西坪鎮參觀鐵觀音的發源地,“魏說”和“王說”的兩處景區,賞西坪生態茶園,進而到另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傳承人王文禮的“八馬”茶莊,王文禮知書達理,他的經營之道有別于魏月德,魏月德偏于主“內”,營銷市場大多在國內,王文禮則偏于主“外”,他創立了鐵觀音的龍頭品牌、中國馳名商標——八馬,出口日本、澳大利亞、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出口量展全國茶業品牌前列,二十年質量保障,建立了質量可追溯體系。在八馬,可以全面了解安溪茶業的發展、出口模式,體驗博大精深的安溪茶文化精髓
2.茶文化外延宗教古跡之旅
以縣城為起點,在縣城參觀茶都、茶博匯、茶學院先大致了解安溪茶文化的整體構架,向北延伸,結合清水巖朝圣旅游,清水巖位于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游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圣旅游地。清水巖是全國惟一主殿建設呈“帝”字形結構的巖寺,景區內樓閣殿宇巍峨宏偉,水色山光秀麗神奇,文物古跡星羅棋布。在東南亞一帶具有眾多的信眾,是目前安溪最熱門的一條線路,近年來,景區也巧妙地結合清水祖師禪茶之道,推出朝圣與茶文化之旅的融合。
短線由此往北,到達湖頭鎮,湖頭是清代名相李光地故居,留有李光地故居舊衙與新衙,李光地“講授性理之學,誦讀圣賢之書”的賢良祠,史稱榕村書院,是瞻仰追思李光地及諸先賢之精神偉業和研究李光地文化的原地。湖頭史跡斑斑,中山街的船巷,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明清時期,湖頭迅速成為閩南地區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從湖頭到達泉州的船只,最多時大小有100多艘,均停泊于船巷盡頭的碼頭。商家、船夫、挑夫,來來往往于狹長船巷;茶葉、米糧、布匹,匯集輾轉于船巷碼頭,同時湖頭也是安溪特色小吃的發源地,可以品嘗到正宗的安溪小吃,在這里,可以讓心靈停歇下來,品一杯鐵觀音,在宗教與歷史的雙重文化熏陶下,進一步了解安溪的人文地理,安溪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3.生態體驗之旅
這條線路向南延伸至龍涓、大坪,向北延伸至桃舟、感德、福田,都是著名的茶鄉,各自均有著80公里以上的路程,旅游時間以一天為主,南北線之旅都得花費一天的時間,適合時下的年輕人,龍涓的華祥苑、桃舟的吾之茗茶莊、感德的“老固茶鄉人家”,可以盡情體驗茶鄉的生活樂趣,特別是親自體驗茶葉制作的程序,體驗原生態的茶歌、美食、茶葉制作,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或者深入茶區作田野調查,提供科研基地。
由于安溪多山地,區域分散,許多旅游地點均在鄉鎮,雖然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缺乏引領旅游界的人才,景區的管理者專業素質有待提高,茶文化方面的人才更是匱乏。這幾年,縣旅游局和文化部門每年都會不定期舉辦茶文化導游大賽、培訓,但遠遠未能滿足需求,特別是高素質導游寥若星辰,有些景區僅靠當地茶農的口口相傳無法滿足旅客們對茶文化了解的要求,制約了茶文化知識的傳播和升華,這是目前安溪茶文化旅游急需突破的瓶頸。
安溪現在擁有第一所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應該以此為契機,培養更多的茶業人才,依靠茶學院的師資力量服務茶鄉,最大程度對安溪茶文化予以整體的梳理、融合、提升。
由于各鄉鎮經濟發展不平衡,原有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茶文化旅游一體化配套設施還不盡人意,除了一些品牌茶莊園如八馬、華祥苑、三和鐵觀音文化園、高建發茶莊園、中閩魏氏等配套設施比較完善外,其余的還較簡陋、單一。
為了帶動茶產業的發展,縣政府也不斷有新的舉措,去年在主要產茶區感德、桃舟、虎邱等地設立“茶香人家”,以當地有影響的制茶能手家庭為單位,政府旅游、茶業等相關單位共同出資,幫助這些茶人舉辦一統式的家庭體驗旅館,在虎邱,高建發茶莊園勇于創新,根據不同季節,在茶園里套種油菜花、格?;ǖ扔^光植物,吸引了大量游客,讓業界對安溪的茶文化、茶生態旅游有了新的思路。
但總體而言,安溪茶文化旅游的服務體系化還很薄弱,茶食茶餐產品、茶葉養生、護理產品的開發乏善可陳,降低了旅游的收入、對茶葉的無限可開發市場探究不夠深入,應該加大服務配套,包括路況 、旅社的投入,加大科技含量,使更多的茶葉基地不僅成為旅游的圣地,也成為茶界科研的重地,從而提升鐵觀音文化的品牌價值,讓鐵觀音這一株神奇的植物成為安溪人幸福生活的“神”樹。
許素彬,本科,群文館員,研究方向:音樂、文學、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