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羌族女性上女神梁子接領歌舞文化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楊 柳 (四川師范大學 610000)
?
淺談藏羌彝走廊中女性文化空間飄移美的確立與指向
——以羌族女性上女神梁子接領歌舞文化為例
楊柳(四川師范大學610000)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及審美意識有所提高。以審美人類學為角度可以看出,羌族文化中歌舞的主要來源是,為女性特定的傳承空間與接領空間進行表述。而對于歌舞的接領空間與時間而言,歌舞得以依賴于發展的主要依據為某個具體村落中特有的高山或者森林,這種特有的地區地域被譽為女神梁子。在藏族、羌族以及彝族的走廊中,羌族女性需要上女神梁子來為女神的歌舞技巧進行專門接領,并定期在村落內舉行接領儀式,該種儀式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接領歌舞文化,明確指向了人類的雙重美,即在社會領域中女性所占據的主體美以及種族群落中歌舞的崇高美。而女性文化空間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呈現出飄移美的趨勢,并逐漸開拓與延伸。基于此,本文就以羌族女性上女神梁子接領歌舞文化為例,對藏羌彝走廊中女性文化空間飄逸美的確立與指向展開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藏羌彝走廊;女性文化空間;漂移美;審美人類學;歌舞文化
從審美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審美人類學需要解決與回答的問題同人類學的基本出發點相一致,從不同的民族文化來看,人和美的具體發生、人和美的演繹形式、人和美的構成形式、人與美在本土文化中的地位高低、人和美造就了哪種民族族群,其用了哪種方式或者敘事文本來為所有問題進行演繹與解答1,怎樣才能查找出其在民族文化中得以形成的根源,通過對以上的分析與探索,才能準確分析出民族在文化空間走廊中形成的印象因素。下文主要對藏族、羌族以及彝族走廊的民族文化調查報告為主要參考依據,主要以羌族女性上女神梁子接領歌舞文化為參考例子2。
羌族女性上女神梁子接領歌舞文化,不但是女性文化空間得以規范的體現,而且能夠加強女性與社會的交流和互動。簡單來說,羌族女性到上女神梁子處進行歌舞接領,是羌族女性文化空間得以展現的方法之一。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農歷的五月初某幾天,女性會單獨前往女神梁子處,在祭祀過程中會出現女性和男性共同的勒色塔。女性在女神梁子處將剛打落下來的青稞制作成青稞面,再將青稞面制作成太陽饃饃與月亮饃饃,最后供獻給女神梁子,在制作與供獻過程中,男性是不能一起前往女神梁子處的,只能呆在家里為女性生活煮飯,這樣也可稱之為“婦女節”。通過以上探索可以發現,女性接領歌舞文化儀式,不但是一種意義上的模式,也是一種社會交流往來的模式,其所產生的文化意義密切相聯著社會活動,如五月初五女性集中到女神梁子處,展現了豐富的社會活動內容,一方面可以不斷規范自身的文化空間,另一方面也加強了自身與社會、外界環境的交流和互動3。
因傳統的生態文化空間的相關規范及約定帶有基礎性與固定性,其主要以固定民族或者村落為基礎,而不是散漫性和隨意性的。在現代社會,在自然災害后,村寨與群落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如在赤布蘇村寨,其原先保留了瓦爾俄足儀式的相關活動,但在房屋重建后,大部分的羌族人都前往城區內建設了全新的房屋,原先古老的村寨已經被拋棄。而要想舉行瓦爾俄足儀式,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男性與女性,故在人口遷移的變化下,每次儀式在開展前,眾人必須從城區坐車才能趕來,并提前做好太陽與月亮饃饃等,受到眾人的邀請后回到村寨中去,再與大家一起進行爬山活動。這樣的新型方式,極大程度上加大了儀式活動的花費成本,并且延長了儀式活動的時間。當活動完全結束后,羌族婦女作為瓦爾俄足儀式活動的主體,實際上是帶領著羌族的空間文化走向了社會的外部環境,體現了女性文化空間的漂移美以及漂移美的重塑4。
漂移,實際上有兩種含義,第一為飄起來與飄走。現階段赤布蘇村寨舉辦瓦爾俄足儀式,并不按照傳統方式,即在原生態空間的女神梁子處進行,而是轉移場所到新建的古羌新城區域,這可以作為一種飄移活動。第二為精神超脫物質空間的飄移。因歌舞文化囊括在人類藝術的范圍之內,也屬于美的范圍內,按照人類文化不同層次的區分規律,藝術美是遠遠超出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筑的。所以,不管是女神梁子處,還是古羌新城區域,羌族人崇拜的并不是物質空間站中存在的文化,而是一種原生態的歌舞文化,其主張民族風格與民族靈魂。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規范女性的文化空間、加強其與社會的交流互動;體現女性文化空間的漂移美及重塑漂移美這兩個方面,對藏羌彝走廊中女性文化空間飄移美的確立與指向展開了研究與分析。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與發展,保護與傳承羌族的女性文化空間,發展其接領歌舞文化,保護并發展女性,并保留以女性為核心的羌族主體審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社會意義。而女性文化空間的漂移美,一方面可以為羌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帶來生機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羌族歌舞在我國藝術文化領域的發展,同時以飄移美為文化指向,能夠為羌族歌舞文化的復興奠定扎實的基礎。
注釋:
1.袁姝麗.構建藏彝走廊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遺產廊道的可行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21-25.
2.劉志揚.作為人類學的藏學研究——人類學(民族學)的藏族及周邊民族研究述略[J].青海民族研究,2012,02:18-27.
3.滿達日花.全國期刊民族學、文化(社會)人類學研究論文索引[J].廣西民族研究,2012,04:199-205.
4.李祥林.多民族中國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J].四川戲劇,2013,08:60-63+66.
作者簡介:
楊柳,女,重慶人,1983年5月出生。2008年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學表教專業,本科學歷,后任教于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從事民間舞教育工作,助教,期間參與編寫了《羌族女性舞蹈文化傳承與發展》舞蹈教材(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