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悅 趙顯耀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200234)
?
國際傳播背景下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沈悅趙顯耀(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200234)
摘要:隨著國際傳播媒介的不斷發展和日益多元化,好萊塢電影產業也得到了廣泛傳播,而作為世界上最頂尖的電影產業,它完全具備跨越民族、跨越國界、跨越文化的傳播優勢。本論文主要通過對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現象分析,指出其國際文化傳播的特點,并總結出電影產業在國際傳播背景下跨文化傳播的啟示,明確指出把握文化傳播的主導權,從而用更加理性的姿態迎接與面對新一輪的全球化熱潮的文化融合與共生成為當下刻不容緩的問題。
關鍵詞:國際傳播;電影產業;文化傳播;好萊塢電影
1997年全球上映的《泰坦尼克》它是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發展的頂峰階段的標志,甚至可以說是傳奇;大家依然記得2010年的《阿凡達》這史上第一部全球上映的3D電影,它把好萊塢電影產業帶入了一個電影的巨浪中,而后在商業化的影響下,慢慢加入了技術化和藝術化的特點,特別是技術上的革新,對于好萊塢電影產業來說簡直就是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它還成為一個符號——電影產業的熱點潮流和火爆的符號。
近年來,電影產業是美國的主要輸出產業,好萊塢電影產業作為美國文化輸出產業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西式文化傳播的最為突出的表現形式。國際傳播廣義上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往來活動;而狹義上則是指以國家或者社會為單元,以大眾傳播作為支撐的國家和國家間的文化傳播。而狹義的國際傳是將其理解為通過各個國家的大眾媒體展開的一種國際信息傳播和交流的形式。
由卓別林(Charlie Chaplin)時代起,電影業在美國迅速風靡全球,吸引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大片電影不僅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票房收入,而且在世界市場的文化產業中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好萊塢電影產業“統一”的局面愈演愈烈,尤其是其在動漫電影行業的聲譽表現出“偏一面”,咄咄逼人的氣勢。在票房和好萊塢電影都無法競爭不是其他國家最擔心的問題,
好萊塢電影中鎖主張與宣揚的美國價值觀是它從誕生以來就附有的重任。好萊塢電影采用易于接受的方式,在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中而蔓延開來的,水到渠成地把它獨特的美國傳統精神和價值觀灌輸給觀眾,而觀眾們則欣然接受這種傳播方式。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的文化軟實力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觀眾的思想,遠遠超出了意識形態和政治影響力和外交政策的一般水平。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美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敘述,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當然也包括了占統治地位的藝術思想、道德觀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觀點和哲學觀點。
(一)國際傳播背景下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文化價值觀的體現
每個在心中從小都存在一個或者幾個英雄形象,同時還幻想自己能成為這種,如維持世界和平,蜘蛛俠,給人類帶來真善美的變形金剛等英雄角色,好萊塢電影抓住這一特點,并繼續擴大,將這種觀念發揮到極致,所以無論刑偵電影還是勵志片,好萊塢電影都會創造出這樣的英雄人物,他們往往勇敢地冒險、艱難險阻,與邪惡勢力的斗爭堅持到底,他們戰勝了一切邪惡勢力,維護了家庭,包圍了國家并捍衛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
(二)國際傳播背景下好萊塢電影的普世價值觀
崇尚個人主義,同時又也主張自我奮斗理念是美國的特點,并且其經典的自我奮斗故事成為“美國夢”的精髓內容。自我奮斗是不依靠別人,通過個人后天的努力與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前進,破除困難,最終獲得成功。而成功涵蓋很多內容,可以是獲取物質財富,也可以是過上富足美好生活,不斷實現個人目標與價值從而得到尊重或者較高的社會威望,以及很多其他方面的內容。這恰巧和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的共同的心理需求是相吻合的,也和好萊塢電影產業中的“瑪麗蘇”“灰姑娘”模式在電影市場中繁榮與長盛不衰,但觀眾們愿意主動掏腰包為其買單。目前,物質文化的觀念充斥著人的思想,跨文化國際傳播的過程中人性、人情是好萊塢電影產業的中各界人士的根本價值訴求,也是好萊塢電影豐厚票房的成功支點。如電影《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它向人們展示出人們在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大家相互幫助的正能量、勇敢無畏去戰勝困難的勇氣、大無畏的奉獻犧牲精神,以及感人的愛情傳奇等等。好萊塢電影產業承載的價值元素是普世的的文化,讓人心生崇拜,同時燃起內心的希冀,它廣泛地吸引受眾們眼球的,同時與人性之間存在微妙、緊密的聯系,它和人類流露出欲望是相吻合的,這是國際電影市場的國際傳播背景下它能在世界電影市場中“稱霸”并不斷擴大領域的最根本原因之所在。
(三)國際傳播背景下好萊塢對輸入地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好萊塢的電影市場,近年來,特別注重開拓國外電影市場,尤其是中國的電影市場,其影響力延伸至全世界的每個角落,因此很多國家的電影產業也試圖討好中國的廣大電影受眾,開始將中國觀眾熟悉的事物穿插在電影過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選擇在中國取景,例如:2015年全球上映的科幻巨制大作《變形金剛4》就在中國掀起了一股電影狂潮,影片中出現了很多維多利亞港夜景、廣州小蠻腰等中國取景的鏡頭,更有香港民居生活區和廣州街道特寫。除了場景以外,還常借用別國故事,世界各地的故事都能夠為其所用,不過,美國的思想的傳遞目的是唯一不變的。例如:借用中國的花木蘭、借用埃及文明于世的金字塔等全世界文化,通過挪用、整合其他國家的特色文化進行轉化與代替,這是好萊塢電影產業全球化的文化策略。其實,好萊塢電影已然是一個品牌文化商品,只要一提起好萊塢電影大家腦海中就會有一種大片以及精心制作的概念浮現,它已深深烙上了文化特色的烙印,還將電影產業元素與電影本身所攜帶的文化藝術元素巧妙地結合到一起,不動聲色地進行文化滲透域傳播。
第一,在全球化不斷加速的時代背景下,電影產業都想改變其弱勢地位的現狀,各國都想把本國電影產業推向全球化,那就要求電影產業不得不積極參與跨文化國際傳播。因為缺乏交流的文化制度是沒有生命力的靜態系統,主動與外來文化信息斷絕交流的民族是不可能充滿活力與造氣蓬勃的。
其次,電影產業作為一種工業化生產的產物,是規模龐大的社會文化產業,它對時代與社會都會作出非常敏感的反映。電影是“為他人而拍”的藝術,絕對存在傾向性。然而,過多的強調政治和民族的電影,但隨著電影和其性質的發展在國際傳播的共同希望間存在現實的矛盾。
電影藝術是集表演、聽覺、視覺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是一種全人類的溝通交流方式,而不僅僅是思想政治形態語言或者民族性的語言;中國電影發展事業要想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影壇,就要求影片必須能夠使其它國家、民族、文化以及其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觀眾以及影評家理解它、欣賞它。此外,從傳播學視角及好萊塢電影產業發展自身特點可以看出中國本土電影應充分調動“把關人”以及“涵化分析”效應,才能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以及建立真正的“華萊塢”電影文化。
參考文獻:
[1]高姝.好萊塢電影的跨文化傳播與中國民族電影的本土化和國際化[J].理論觀察,2015(6).
[2]程小薔.論好萊塢電影軟實力構成影響力的策略[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