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兆兆 (南京理工大學 210094)
?
《阿甘正傳》中電影道具的多模態話語銜接
韓兆兆(南京理工大學210094)
摘要:在動態多模態語篇中,各種模態符號系統均具有意義潛勢,發揮表現功能、交流功能和組成功能。本文把動態多模態語篇《阿甘正傳》當作一個整體,以電影道具羽毛為例,研究其多模態符號體系間的銜接是如何進行的,探討多種模態間的互動,以及多模態互動對主題意義的構建,發現動態多模態語篇中語言模態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他模態對它是十分必要且有益的補充。
關鍵詞:《阿甘正傳》; 多模態語篇分析;動態多模態語篇
人們感知世界有賴于多種感覺方式,在交換和處理各種信息時,為了實現意義的再現和傳遞,經常需要多種符號編碼,多種符號資源整合,符號資源優勢互補,構建意義。在多模態話語中,語言,圖像和聲音在互動中整合成體系,從而構建主題含義。電影是一種具有獨特藝術效果,各種符號資源整合的文藝形式。而近幾年來,在國內有關融合聲音模態的動態多模態語篇以及各模態之間的互動的研究很少。筆者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為理論基礎,以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道具羽毛為例,對其進行多模態符號體系間的銜接進行研究。
van Dijk認為文字文本的銜接是文字之間的聯通,連貫是概念和內容的連續。而電影中銜接就是鏡頭之間的關聯,連貫就是思維邏輯的系統性。電影不是全部按照正常事件順序拍攝的,將眾多鏡頭粘合拼湊連續起來并且還覺得極其自然,這些鏡頭都整體相關對理解電影十分重要,影片中所有的鏡頭也都圍繞某種思想、某個主題。
電影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內容的敘事手段,各種模態手段,如語言、音樂、圖像等都為中心服務,所有的鏡頭也都圍繞著電影主題思想,電影的連貫是衡量其完整性、一致性,甚至整體質量的一個標準。
多模態語篇是融合多種交際模態,采用諸如語言、音樂、圖像等手段進行意義的再現和傳遞的現象。多模態語篇分為靜態多模態語篇和動態多模態語篇。電影語篇是典型的多模態語篇,而且是動態多模態語篇。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視覺語法理論認為視覺模態符號系統具有表現功能、交流功能和組成功能。
動態多模態語篇中,語言的表現功能通過及物性系統完成的,交流功能通過語氣和情態系統獲得的,通過視角和社會距離來表達。電影大多會采用正面視角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垂直視角中,俯視說明觀眾所在社會地位或者地理位置較高,仰視說明參與者所處社會地位較或者地理位置較低。組成功能則是需要銜接實現的;圖像模態主要是敘事表現功能;音樂的表現功能主要是通過音高、音量、音長等達成的,用以表現演員和觀眾之間的社會距離。
動態多模態語篇和靜態多模態語篇最大的區別是動態多模態語篇是一個連續體,持續發生的,有時間維度的。因此,對動態多模態語篇進行分析時,可以以時間作為量化的標準。《阿甘正傳》描繪了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阿甘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跡的勵志故事。
1.開頭部分
電影開頭是一首曲調舒緩的歌曲,從蔚藍廣袤的天空中緩緩飄蕩著一片潔白的羽毛。這部分包含了三種模態:語言、圖像和聲音。羽毛在空中隨風起舞,越過高山人群,最終輕輕地落在了坐在公共汽車候車椅上的阿甘的腳邊。阿甘呆板的坐姿,遲疑的表情,均暗示著阿甘有先天智障,他盯著羽毛,撿起它夾在一個本子里。潔白的羽毛在蔚藍的天空下隨風飛舞,美妙的音樂從極弱開始,漸漸清晰,仿佛一位天使緩緩飛臨人世。任何人只要認真欣賞,都會感動于其中的美。背景音樂的節奏與最后一組鏡頭中風中飄蕩的一片羽毛飄落到了阿甘的腳邊,揭示了這一切中的絲絲聯系。
在影片開頭,圖像模態是主要模態,主要是敘事表現功能,而聲音模態和語言模態是次要模態,三種模態形成協調關系,不同模態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整體,共同構建主題意義。如果只有圖像模態,沒有語言模態,其意義是不確定的,不完整的。電影最一開始主人公是沒有出現的,因此由他所產生的圖像模態是沒有參與交際過程的。此時只有圖像模態和聲音模態,制造懸念,引起觀眾好奇心。接著主人公的出現以及影片名稱的呈現,由此產生的語言和聲音模態將故事的主旨借樓出來。語言和聲音模態主要發揮了表現功能。
圖像模態對聽覺模態在影片開頭中有強化作用,強化作用是指通過主題歌旋律舒緩,暗示著希望的高飛,和圖像模態中癡笨的阿甘的形象形成強烈的反差,使得觀眾通過聽覺模態獲得的信息更加明確清晰。圖像模態對聽覺模態在影片開頭中也有補充作用,主題歌輕柔舒緩,而圖像模態中的潔白輕盈的羽毛與之交相呼應,有助于影片背景和主題的確立。
2.結尾部分
在影片結尾,又是一片蔚藍的天空,潔白的羽毛從小阿甘的書里滑落出來,飛向空中,越飛越高;而小阿甘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了父親當年上學等校車的地方等校車,司機還是那個司機,校車也沒有變,但是主人公卻變成了小阿甘。羽毛第二次的出現,相似的場景象征著人生的輪回。小阿甘也不知道會有怎樣的人生經歷,與阿甘不同的是,小阿甘是一個高智商、聰明可愛的孩子。那片被夾在書里的潔白的羽毛不小心落下了,然后被輕輕吹起,隨風起舞,悠悠飄蕩在空中,就像當年阿甘一樣,象征著對未來充滿希望。
結尾相同的歌曲中呼應片頭主題歌,唱出阿甘的遲鈍,沉穩而堅定,相信每一塊人生巧克力都很好吃所以只是慢慢拆開,仔細品味;而音樂空靈,曲調舒緩,暗示著希望的高飛,就像阿甘一樣滿懷希望去面對未來。在影片結尾部分,同樣的羽毛,主人公卻變成了小阿甘,相似的音樂,對應的語言、圖像、聲音三種模態相互補充,與影片開頭交相呼應,使得整部影片主題上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構建了主題含義。
《阿甘正傳》影片中運用了語言、圖像、聲音三種模態,均發揮表現功能、交流功能和組成功能。三種模態相互作用,互相強化和補充,形成一個整體,共同構建話語意義。在影片開頭,以圖像模態為主導,發揮敘事表現功能,語言和聲音模態起到了互相強化和補充作用,有助于影片背景的交代。影片結尾處,圖像模態再次發揮敘事表現功能,而語言和聲音模態起到了互相補充作用,構建影片主旨,象征著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動態多模態語篇中,三大模態相互作用的越多,對應的功能越能實現,主題含義就表達的越深刻。
參考文獻
[1]潘章仙,傅恒倩.動態多模態話語的視覺語法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1.
[2]韋琴紅.視覺環境下的多模態化與多模態話語研究[J]. 科學出版社.2009.
[3]趙陸.試析電影《阿甘正傳》中的象征意義[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04).
[4]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 (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