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憲東 (魯東大學 藝術學院 264500)
“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孔憲東 (魯東大學 藝術學院 264500)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創業就業、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雖然較晚,但很多高校在探索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績,形成了一種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值得各地高校學習借鑒。本文在闡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內涵及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重點對當前我國一些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我國各級各類高校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一體化
在“互聯網+”時代,我國政府加快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步伐,不斷深入推進學分制改革和課程結構改革,以產學研合作教育為切入點,加大創新創業實習基地建設力度、突出創新創業人才能力培養。但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根據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技能,如何引導大學生充分利用移動終端的碎片化學習方式,掌握國內外一流院校的創新創業最新資訊,解決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技能相脫節、學生能力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現實問題,是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認真研究探討的課題。
創新創業教育就是要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基本素質教育,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創新創業知識、創新創業能力,并且使這些知識和能力在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能得到不斷提高和增強,使廣大高校畢業生不僅要做一個成功的求職者,而且要做一個工作崗位的創造者,使學生擁有“第三本教育護照”以有效應對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創新能力就是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理論進行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最終創造創新成果。創新成果既包括有價值的新設想、新方法、新方案又包括具有新功能或新款式的新產品。創新能力既包含創造性思維能力又包含創造性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發明和發現,是人類創造性的外化。創業素質既包括學習能力、技術能力,又包括敏銳的洞察力和項目研究能力;既包括團隊合作精神,又包括獻身精神和創造精神。
1.方向性原則
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方向,必須符合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為社會培養一大批富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注重鼓勵和引導大學生走上自我發展之路,以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雙創”活動的順利開展。
2.廣譜式原則
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著力增強和提高全體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創新創業教育要與大學生職業發展、就業指導相結合,要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相貫通,注重“實效”,進而實現“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
3.協同性原則
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總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學校內部、國家政策、社會環境、企事業單位等多個主體的協同配合,實施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科教協同育人行動計劃,構建科研反哺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形成和諧共振的合力。
4.特色化原則
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要立足辦學定位,凝練學校特色,使學校在完成教學與研究的傳統使命的基礎上,不斷熔鑄“創業型”學校功能特色。要立足學生本位,做到“分層次”和“差異化”教育,使學生既能普遍掌握創新創業的“學”與“術”,又能成為具有開創精神堅定、專業特點迥異、思維方式懸殊的人。
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保護下,我國各地高校都在結合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有的高校建立了創業學院、有的高校建立了大學科技園,有的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園,有的地方借助高校技術人才優勢創建地方科技創業園區,以魯東大學創業孵化基地為例,基地的成立,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的方式,培養了多層次、多領域的創新創業人才,這些園區逐漸成為大學生創業的孵化器。
如今,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各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學生創新創業信息服務的平臺及各種自主創業網站不斷涌現,如“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大學生移動互聯網創業大賽、山東“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無不體現“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1.“漸進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這一模式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初始階段。高校向大學生宣傳創新創業知識,把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素質教育過程中,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使大學生逐步樹立變就業者為創業者的思想意識。同時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培訓,采取小組討論、實戰演練、實習鍛煉等方法進行創新創業活動,也可以利用第二課堂定期舉辦一些創新創業培訓活動,購買模擬軟件教學系統,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開展一些實踐模擬訓練,對大學生的實體創業進行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最終落實并完成創業目標。以魯東大學為例,學校普及創新創業公共必修課教育,落實創業教育課程不低于32學時和2個學分的要求,同時學校于2015年7月成立創業學院,學校依托創業學院,面向全體在校生開設了創業實驗班,采用開放式教學、專業化指導和實戰式等培養方式,向學生講授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學生可以接受案例分析培訓和創業項目實訓。
2.“項目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這一模式主要是以項目為載體,以專業教師或行業專家為導師,以學生組建的團隊為項目實踐主體,實現科研與教學、理論與實踐、就業與創業相互滲透的“科教研”一體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這一模式實際上是“導師+項目+團隊”,學校通過整合知名企業,爭取創新創業項目,項目涉及社會所有的真實項目,學生團隊直接參與,可以感受到真實的壓力、責任和風險,培養學生的創業心智,最終實現“互聯網+”時代的更高層次的就業。
3.“一體兩翼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這一模式是一個研究型教育模式,這一模式最先是在2010年的上海交通大學創業學院實施的?!耙惑w”就是指創業學院這個創業組織載體,“兩翼”就是指“面上覆蓋”和“點上突破”。“面上覆蓋”就是指學校在專業教育過程中要融入創業基礎理論、創業思想意識,學校還要利用第二課堂舉辦各種創業計劃大賽及創業服務進校園活動;“點上突破”就是指學校要采取專業導師指導創業團隊,輔之以資金支持和創業環境營造來培養大學生創辦的創業企業,提高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以魯東大學為例,學校依靠創業學院,為學生提供稅費減免、工商登記、社保繳費和勞動維權方面的咨詢,同時可以協調小額擔保貸款、風險投資和商業貸款等,開展融資服務,滿足創業學生的資金需求;另外,學校還設立了創業基金和創新創業獎學金,吸收社會力量捐資助學的力度,為學校創業的學生提供充足的資金保證。
4.“校企合作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對各行業的技術進行升級改造,隨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產生了變化,高校如何培養出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成了高校就業創業教育亟需解決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校企合作”式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應運而生。這一模式現在應用比較普遍,以魯東大學藝術學院為例,學院先后與富士康煙臺工業園、招遠春雨集團、煙臺杰瑞集團、煙臺保利大劇院、煙臺市文化館、芝罘區文化館、煙臺市青少年宮、煙臺市歌舞劇院、福山高新區管委社區合作,簽訂就業協議,開展就業教育。高校與企業要實現共贏與深度的合作,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理念文化的融合與制度的融合。一方面高校要深入企業,吸收企業好的建議,完善教育方式與方法;另一方面企業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與人才優勢,加大產學研的合作。
5.“云創業平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該模式是借助于云技術平臺,整合知名企業、指導教師、各高校創業團隊,借助虛擬空間服務于實體經濟,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平臺。大學生云創業平臺有“金融風投、生產企業、商貿物流、科技開發、技術服務以及教師輔導站”等多項功能,建立了一個大學生、高校、企業和第三方服務的良性共生系統,為置身其上的各類用戶提供互相支持、互相促進的多種服務。以魯東大學為例,學校借助“就業幫”平臺,為學生開展就業創業、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課程教育。另外,“創e+”大學生創業平臺也是利用“云創業平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示例,截止到2016年3月,已經有108家高校與該平臺合作,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此類平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設計理念新穎、嚴謹、務實,打造了一個有機的生態鏈,為大學生提供了創業課程、創業培訓、創業項目、運營咨詢、資金支持、項目孵化等服務,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打造無風險、低投入的真實創業環境,能夠促成大學生的創業理論和創業實踐實現有機結合,提高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綜合技能,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非常之觀的積極影響,深受大學生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歡迎。
縱觀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歷程,現在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已經進入實質性推進和發展階段。創新創業教育環境處于最寬松優化時期,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也都大力支持,出臺鼓勵促進政策。國內各大高校也都在大膽創新、勇于實踐,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也多種多樣,各有特色。各地高校紛紛推出創新創業教育舉措,成立創業學院的成立,“虛擬創業”、“商務模擬”等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教育模式正在有效融入我國已有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普遍增強,知識和能力優勢凸顯,一些創新實戰型大學生已經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力量。放眼未來,各級高校只有堅定不移地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才能達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工作要求,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穩步推進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1]李馨雨,祁鳴鳴,陳雪儀,等.“互聯網+”模式下以工作室模式為載體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初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22).
[2]徐飛.以創業學院為平臺,構建“一體兩翼”創業教育模式[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2(3).
[3]李占平,王憲明,趙永新. 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云創業平臺模式研究[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1).
[4]肖軍,陳柳.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創業創新,2013(20).
[5]寧迪.互聯網行業給中國就業帶來哪些影響[N].中國青年報,2015-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