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韌婕 (肇慶市工業貿易學校 526040)
學前美術指導中的開放性問題探究
吳韌婕 (肇慶市工業貿易學校 526040)
本文針對學前美術指導中開放性問題的重要意義,引進了“加減法”引導模式,闡述了開放性問題的具體內涵,最后探索學前美術指導中開放性問題的具體實施路徑。
發散性思維;鼓勵嘗試;創造性
1.學前美術指導中的“加減法”
教師首先應充分考慮到學前兒童的思維特征,是通過問題來開啟的,而在學前美術指導中的開放性問題,原本就不是要追求某個特定的答案,而是要培養學前兒童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提供給他們可思考的方向。
由于有了這個出發點,教師在提出開放性問題以后,對于學前兒童各種各樣的回答,都應該及時給予正面的積極的評價。
學前兒童需要這樣及時的鼓勵和肯定,正是由于有了教師積極的反饋,他們才有信心和勇氣在美術的學習中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放飛自己想象的翅膀。
針對學前兒童美術教學開放性問題的教育方式,筆者注意到業內一種所謂的“加減法”教育方式。
這是一種教師與學前兒童共同完成的學習過程。所謂的加法教育,就是在學前兒童進行美術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添加教師指導以及啟發的元素,豐富他們的作品,在教師的介入之下,學前兒童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自己的審美以及感知等對美術的感性認知能力。而與此相對,減法教育,就是學前兒童通過對教師開放性問題的應答,在美術學習以及創作上面,徹底放下所謂的對錯與否的思想負擔,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大膽發揮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嘗試運用各種繪畫元素,最后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
學前兒童運用自己千奇百怪的思維方式對教師的開放性問題做出回應,從而徹底打破了傳統僵化的美術教育與學習的思維方式,釋放出思維的活力。
2.學前美術指導中涉及的開放性問題的具體內容
在學前教育手工課堂,教師的開放性提問可以是,這些材料有哪些使用方法,以及可以用來做出什么東西諸如此類。這種寬泛式的提問,給學前兒童充分發揮自己發散性思維的空間,從而孵化出盡可能多的創意。
創造性的教師懂得通過發散性以及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前兒童相互學習,多種思維方式的碰撞中受到互相的啟發,比如對原始的繪畫顏料,能夠達到水彩畫的怎樣的效果,也是要通過各種偶然性的嘗試才能得出結論。教師在學前兒童嘗試進行各種原創作品的過程中,尊重和調動他們的好奇心,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教師充分利用學前兒童對于世界的各種未知的元素的好奇心,把學前美術教育的課堂從傳統的教師主導,通過設計各種可能性的教學元素,讓學前兒童充分參與到課堂中,教師只需要掌控,讓學前兒童舉一反三進行探索性學習。
創造型的教師,善于打破傳統學前美術教育的思維方式,催生出學前兒童迸發的創造型思維。為了達到讓每一位學前兒童都畫出不一樣的話,呈現百花齊放的風格,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學前兒童的興趣點,及時指導他們藝術探索的方向,引導他們發散性地思考,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維空間。
1.注重學前兒童繪畫過程中的思想表達
在色彩的啟發教育中,教師只需要提供最基礎的紅黃藍,以及黑白,鼓勵學前兒童通過不經意間的嘗試,色彩的混合間,產生出更多更豐富的新的顏色,過程中學前兒童處于驚奇和探索的狀態下,無形中自己領悟到顏色比例和色差,明暗度這些感性的知識。
對于初次使用美術顏料的學前兒童而言,他們更關注的是過程的體驗,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顏色怎樣混合在一起的,添加多少水分如何控制顏料的濃稠度,比較成年人注重欣賞畫面最終的效果,對于學前兒童而言,這些過程的體驗,顯然更加帶有創造性的愉悅。
教師在學前兒童進行這種創作體驗的過程中,可適當插入開放性問題,比如這種顏色你看了會想到什么呢?或者,還能換成其他顏色嗎?哪種顏色你覺得舒服,哪種顏色覺得不習慣?久而久之,在這樣潛移默化的引導中,催生出學前兒童美術作品中激情與創造性的光芒。
教師適當的發問有助于延長學前兒童的探索周期,只需要保持他們興趣的濃厚,教師要控制提問的數量,避免過多的干預,保護學前兒童在這過程中相對獨立的實驗探索,讓他們在運用顏料的過程中自如地相對自由地獨立發現問題,然后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2.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元素穿插在問題提問中
對于學前兒童來說,他們在構圖的過程中,其實是他們思想感情的表達過程,繪畫于他們,提供了情感的表達的出口。
筆者觀察,學齡前兒童希望表現自我,期望得到關注,從他們的圖畫,可以表現出來,比如把自己設置在圖畫的中間未知,比例大于旁人,這就是學前兒童在表達自己與周遭人的關系的方式。
教師為了在學前教育中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除了強調繪畫在學前兒童情緒表達的重要性之外,還要用繪聲繪色的肢體與聲音,來吸引學前兒童全心參與到繪畫中。
教師要打開思路不斷根據每個學前兒童的特點,轉變教育模式,以便進行個性化指導。
正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教師對學前兒童的繪畫指導,為了激發其想象力,應用穿插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切記不能限制學前兒童要畫什么不能畫什么,先畫后畫什么,而應當遵循學前兒童繪畫的內容具有故事性的特征,在學前兒童通過繪畫表達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的過程中,從主題到布局到審美特征這些二維圖畫的探索的過程,教師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開放性問題,比如,你看白云有好朋友嗎,它的好朋友的樣子和他有哪些不同之處?等等。學前兒童就在這些問題的啟發下,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繪出白云的作品,會呈現出更多擬人化或者夸張的作品效果。
3.要盡可能地讓學前兒童觸摸到真實的藝術作品
在指導學前兒童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要盡可能的讓學前兒童能夠看見,并觸摸到真實的藝術作品。美術欣賞也可以用開放性的問題加以指導。如:“你從這幅畫中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歡這幅畫的哪一部分?哪種顏色表現的物體更讓你覺得溫暖?說說你的理由。”對于立體作品的欣賞,可以質疑:“這件作品是由什么制成的?作品是怎么組織起來的?他的主題是什么?那是要表達什么呢?你的理解來自于哪里?”等等。通常,學前兒童對美術作品的評述要比成人所理解的更為深刻。同伴們各行己見的藝術評論可以使學前兒童的思維更加發散。開放性的問題也可以是學前兒童更仔細的觀察藝術品,使學前兒童的觀察力更為敏銳。年齡較小的學前兒童還會根據作品的主題來進行思考更加深入的問題。
教師應該通過開放式的問題的引導,創設出各種新奇好玩的教學氛圍,調動起學前兒童對美術繪畫的興趣,讓學前兒童在整個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全身心投入,并處于愉悅的狀態下,自動自發地參與到藝術的學習和創作中。
事實證明,教師把開放性的問題融入到學前美術教育中,是一個有效的教育策略,開放性的問題提供給學前兒童靈活自由地使用藝術材料的空間,對其探索藝術制作和藝術鑒賞的興趣的引導起到積極的作用。
[1]王任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歷史演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2]歐陽禾子.從圖形走向發散思維的訓練[D].江西師范大學,2004.
吳韌婕,學歷:本科,現為肇慶市工業貿易學校美術助講,從事美術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