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西北政法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710063 )
文藝工作有了新方向
——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李 軍 (西北政法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710063 )
通過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了文藝和文藝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剖析了這些不良現象產生的深層原因和社會背景,對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如何健康持續的發展提出建議。
解讀;文藝工作;座談會;新方向
2015年10月14日,新華社公開發表了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深刻闡述了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創造性地回答了事關文藝繁榮發展的一系列帶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問題,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文藝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筆者在學習《講話》后,有一些體會,想與大家共同探討,希望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是民族文化的一次升華。中華民族能夠不斷的發展和壯大,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離開民族文化,民族發展強大就缺乏足夠的動力。《講話》進一步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發展和復興,固然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作為后盾,但沒有民族文化,沒有民族精神,就會迷失方向。
古往今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地位和影響,不是依靠武力,不是靠侵略,而是要依靠其深遠的文化感召力及吸引力。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影響力。
魯迅先生在1906年就已經注意到文藝對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性。1904年,本來魯迅在日本仙臺學醫,兩年后卻棄醫從文,目的就是為了改變民族精神,挽救民族危亡。1922年,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說:“……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無數的歷史事件,也證明了文藝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意義。
《講話》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歷史發展證明,不同的時代產生的文藝,反映不同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矛盾。戰爭年代的文藝不同于和平年代的文藝。以歌曲為例,抗戰時期,一首《松花江上》喚醒了多少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一首《義勇軍進行曲》鼓舞著多少英雄兒女奔赴戰場,英勇殺敵。新中國誕生后,一首《歌唱祖國》激勵著多少人去建設祖國。改革開放后,一首《走進新時代》唱出了人民群眾對新生活的向往。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曲《共筑中國夢》承載了億萬中國人的希望。
近些年,文藝和文藝工作發展的方向出現了偏差,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講話》中指出文藝界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有:
文藝作品數量不少,質量不高,存在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現象。即缺少經典文藝作品。以電影、電視節目為例,古裝片一窩蜂上,這家拍清朝,那家拍明朝;文學也一樣,你寫唐朝,我就寫宋朝。很多作品缺乏思想性和藝術性,創造出一大堆文化垃圾,浪費了很多文化資源,敗壞了社會風氣。
“三俗”作品泛濫。“三俗”是庸俗、低俗、媚俗的簡稱。庸俗指平庸鄙陋、不高尚;低俗是指低級、粗俗、不文明的現象或事物;媚俗就是過份遷就迎合部分觀眾,徹底放棄自己尊嚴。“三俗”作品是指缺乏主流價值觀的、沒有思想性、藝術性和審美情趣的、低級無聊的所謂“文藝作品”。把文藝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放在一邊,這些作品永遠不能給人民群眾帶來美的享受。
浮躁之風盛行,缺乏社會責任感。有些人文藝創作態度不端正,不愿意深入生活,即使下基層體驗生活,也是走馬觀花,搞“速成”作品,使作品缺乏藝術性。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有些人盲目夸大文藝的娛樂功能,為了迎合部分觀眾的廉價一笑,不惜歧視社會弱勢群體,不惜篡改歷史,調侃英雄等等,以至于娛樂至死,在所不辭。
缺乏社會主義價值觀,文藝工作者在認識方面出現問題。由于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封建意識和一些不良的西方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加上我國社會正處在大變革的時代,文藝事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導致一些人價值觀缺失,觀念沒有善惡,行為沒有底線,做人沒有底線,什么違反黨紀國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當都敢做。不知道文藝作品為誰服務,崇洋媚外,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不去好好挖掘自己的文化資源,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
金錢至上,文藝成為市場的奴隸,沾滿了銅臭氣。首先,文藝創作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不能過度追求經濟效益,放棄或者不顧社會效益,因為文藝作品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人們的精神食糧。其次,文藝創作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同時,也不能放棄經濟效益,適當地考慮市場需求,否則文藝發展就缺乏動力。優秀的文藝作品,是那些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這是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性質所決定的。就像《講話》所指出的:“同社會效益相比,經濟效益是第二位的,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要服從社會價值。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
缺少真正好的文藝批評。文藝批評是批評家按照一定的思想和批評批準,對文藝作品進行分析、鑒別、闡釋、判斷的理性活動,表達著批評家的立場觀點和價值取向。文藝批評不僅對文藝作品作品起到支持、鼓勵和指導的作用,而且對藝術家的創作思想、創作傾向也產生很大影響,甚至能改變一個時代的藝術風尚和創作風格。文藝批評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是文藝傳播過程非常重要的環節。文藝批評可以說也是一種文藝創作。文藝批評與文藝創作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文藝創作是文藝批評的基礎和前提,為文藝批評提供對象——文藝作品。沒有文藝創作,就沒有文藝作品,也就沒有文藝批評。另一方面,文藝批評對文藝創作又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為:文藝批評從理論上指導、影響文藝創作,從而溝通文藝創作與文藝欣賞的關系。沒有正常健康的的藝術批評,文藝創作就會迷失方向,就不會有藝術創作的繁榮和發展。很多藝術家都對文藝批評有誤解,認為批評就是雞蛋里挑骨頭,是跟自己過不去;“批評”二字,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出優點和缺點;另一種是專指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和建議。批評不是指責、不是抱怨、不是批判,反之亦然。實際上文藝批評就是通過閱讀作品,從而象醫生診斷疾病那樣,給出一個明確的判斷,這篇文章好在哪里?有沒有毛病?如果有毛病,怎么樣進行修改?這才是本質意義上的批評。就像《講話》中所說的“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都是表揚甚至庸俗吹捧、阿諛奉承……”文藝批評的標準主要包括思想思想性和藝術性。思想性是指文藝作品的反映社會生活的真實性,思想進步的傾向性,積極健康的情感性。藝術性包括藝術形象的真實性、鮮明性、生動性、獨特性、概括性等。
什么樣的作品是優秀作品?優秀的文藝作品應該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文藝作品。那么,怎樣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筆者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藝術家正確地認識、理解時代精神,然后作品才有可能反映時代精神。時代精神集中表現在社會的意識形態中,但并不是任何意識形態中的現象都表現著時代精神,只有那些代表時代發展潮流,標志一個時代的精神文明,對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思想才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歷史使命,所以,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代精神。每一個時代都有其代表的文藝作品和藝術家,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就反映了那個“吃人”的封建禮教制度;唱《義勇軍進行曲》和《松花江上》,我們就會想起抗日救亡的時期,看柳青的《創業史》,就會想起50年代陜西關中的農民生活,其實也反映了解放初期中國農民的生活狀況和社會生活。
當代的文藝作品就要反映新時期的人民生活,社會矛盾和思想情感,反映實現中國夢的中國人民的熱情和堅強意志。如《講話》中要求的:“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藝術家要深入生活,克服浮躁、炒作等不良現象,才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處理好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問題。藝術家必須深入人民生活,這樣才能了解人民群眾的疾苦,才能反映他們的心聲。就像《講話》中所說的:“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文藝與人民的關系是魚和水的關系,人民需要文藝,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藝需要人民,沒有人民群眾,文藝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藝術家要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文藝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對于普通商品,只有市場需要,只要有利可圖,就可以大規模地生產。文藝作品是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具有教育、審美、娛樂以及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等功能。娛樂只是其中的功能之一。所以,就像《講話》指出的:“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不能金錢至上,也不能娛樂至上。
要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還要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首先是政治方向的領導。就要努力掌握文藝規律,以符合文藝規律的方式領導文藝工作,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水平。《講話》中指出:“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要把握住兩條:一是要緊緊依靠廣大文藝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一方面,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發展,要依靠和尊重文藝工作者,黨組織要關心藝術家的工作和生活,為他們文藝創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必須遵循文藝創作規律,即遵循文藝創作的準則,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藝術家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總而言之,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指引下,廣大文藝工作者通過認真學習《講話》精神,深入群眾生活,把握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向,以中國文化為基礎,合理地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
李軍,學歷:雙學位,職稱: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