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蘋 陳海輝
(廣西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柳州市工人醫院腫瘤科,廣西 柳州 545005)
?
淋巴瘤患者化療后肝損害的探討
羅文蘋 陳海輝
(廣西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柳州市工人醫院腫瘤科,廣西 柳州 545005)
【摘要】目的 探討淋巴瘤患者化療后肝損害相關因素及特征。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淋巴瘤患者,患者均經過病理、骨髓象、細胞免疫分型等檢查明確診斷。78例患者中有28例在化療中出現肝損害現象,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出現肝損害)和對比組(未發生肝損害)進行對比研究。結果 本組78例淋巴瘤患者中有28例在化療中出現肝損害現象,發生率為35.89%,多為輕度肝損害,經治療后可恢復。淋巴瘤患者肝損害與患者性別、年齡及有無基礎疾病相關,與分期無明顯關系。結論 淋巴瘤患者肝損害發生率為35.89%,多為輕度肝損害,經治療后可恢復。淋巴瘤患者肝損害與患者性別、年齡及有無基礎疾病相關,與分期無明顯關系。
【關鍵詞】淋巴瘤;肝損害;化療
隨著淋巴瘤發病率的不斷上升以及新型抗腫瘤藥物的問世及應用,化療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也隨之增加,化療藥物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組織和器官也有損害作用,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乏力、骨髓抑制及肝腎功能損害等,其中對肝臟的損害尤其明顯。不良反應的出現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輕者可致減少化療劑量或化療終止,達不到相應的臨床療效。重者可致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為進一步研究化療后淋巴瘤患者肝損害因素及特征,
我們對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78例淋巴瘤患者化療期間肝損傷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淋巴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29例,年齡19~87歲,平均年齡(50±3)歲,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45例,霍奇金淋巴瘤33例,入組患者均經過病理、骨髓象、細胞免疫分型等檢查明確診斷。78例患者中有28例在化療中出現肝損害現象,發生率為35.89%,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出現肝損害)和對比組(未發生肝損害)進行對比研究。
1.2 判斷標準:依據Ann Arbor分期進行了相應的腫瘤分期,不良反應判斷依據NCI-CTC標準。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進行t或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肝損害與年齡、分期、性別及基礎疾病關系,見表1~表4。

表1 肝損害與年齡關系

表2 肝損害與分期關系

表3 肝損害與性別關系

表4 肝損害與基礎疾病關系
2.2 肝損害的分級情況:28例化療后肝損害患者中,丙氨酸轉移酶升高25例,堿性磷酸酶升高15例,天冬氨酸轉移酶升高14例,白蛋白降低6例,總膽紅素升高5例。見表5。

表5 肝損害分級情況
2.3 療效及預后:淋巴瘤患者化療出現肝功能損害后,根據實際病情,10例未給予特殊治療,18例實施了保肝治療,給予患者甘美、腺苷蛋氨酸、還原型谷胱甘肽、葡醛內醋、熊去氧膽酸等藥物進行治療,27例肝功能恢復,1例無效(惡化)肝功能惡化,患者停止化療,其他27例進行了正常化療。
本組78例淋巴瘤患者中有28例在化療中出現肝損害現象,發生率為35.89%,多為輕度肝損害,經治療后可恢復。淋巴瘤患者肝損害與患者性別、年齡及有無基礎疾病相關,與分期無明顯關系。國外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藥物性肝損傷[1]。Zimmerman等[2]研究發現免疫抑制性藥物性肝損傷只發生于女性患者,且該研究結果也得到了其他隊列的確證[3]。本研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肝損害。有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Ⅰ相和Ⅱ相藥物代謝酶的活性不發生變化,但機體對CYP3A的清除能力下降與腎臟功能減退有關[4],腎功能下降導致藥物在肝臟內的聚集增加,可以解釋本研究中高齡是藥物性肝損傷的危險因素。基礎疾病狀態,例如患有免疫缺陷綜合征、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等感染性疾病時,對藥物肝毒性的易感性也增加。研究證實,肝臟基礎性疾病可以增加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病風險[5]。本研究中有肝臟基礎疾病患者更易發生肝損害。我國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發區,在應用抗腫瘤藥物及分子靶向藥物治療時需更加注意,對于HBsAg陽性或是HBcAb陽性的患者,即使治療前肝功正常,也建議采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韋預防治療。有文獻指出,抗腫瘤化療藥物可以通過三種主要途徑引發患者的肝臟損害[6]。一是直接損傷肝細胞;二是加重肝臟基礎疾病;三是誘發病毒性肝炎。因為潛在的肝臟疾病能夠改變抗腫瘤藥物的分泌及代謝情況,會導致化療藥物在體內作用時間增加,從而造成化療不良反應的加大。因此對于肝臟病變患者,應在化療過程中對肝臟功能變化情況進行更加嚴密的監控。但是目前化療藥物相關肝毒性的標志物研究仍屬空白。希望能利用基因組學技術,如GWAS等手段,建立抗腫瘤藥物肝損傷分子檢測與臨床評價技術平臺,預測藥物肝損傷的發生,指導臨床化療藥物的使用。
參考文獻
[1] Andrade RJ,Robles M,Ulzurrun E,et a1.Drug-induced liver injury:insights from genetic studies[J].Pharmacogenomics,2009,10(9):1467-1487.
[2] Zimmerman HJ.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J].Clin Liver Dis,2000,4(1):73-96.
[3] Lohse AW,Mieli-Vergani G.Autoimmune hepatitis[J].J Hepatol,2 011,55(1):171-182.
[4] Lewis JH,Mortensen ME,Zweig S.Eficacy and safety of high-dose pravastatin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patients with well-compensated chronic liver disease:results of a pro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multicenter trial[J].Hepatology,2007,46(5):1453-1463.
[5] Russo MW,Watkins PB.Are patients with elevated liver tests at increased risk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Gastroenterology,2 004,126(5):1477-1480.
[6] Yeo W,Mo FK,Chan SL,et al.Hepatitis Bviral loadpredicts survival of HCC patients undergoing systemic chemotherapy[J]. Hepatology,2007,45(6):1382-1389.
中圖分類號:R73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