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帥馬玉璐劉素芳
(1 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精神衛生科,河南 新鄉 453003;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七一醫院,河南 新鄉 453003)
?
首發抑郁癥患者西酞普蘭治療前后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變化的研究
陳 帥1馬玉璐2劉素芳1
(1 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精神衛生科,河南 新鄉 453003;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七一醫院,河南 新鄉 453003)
【摘要】目的 探討首發抑郁癥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及西酞普蘭對其的影響。方法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36例首發抑郁癥患者西酞普蘭治療前、后及30例健康對照組血清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首發抑郁癥患者性別、發病年齡、病程及HAMD總分與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的關系。結果 首發抑郁癥患者治療前血清IL-6及TNF-α濃度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治療后血清IL-6及TNF-α濃度顯著低于治療前(P<0.01),但仍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抑郁癥患者血清IL-2治療前后及與對照組比較存差異無顯著性。未發現血清IL-2、IL-6、TNF-α水平與抑郁癥患者性別、發病年齡、病程及HAMD總分相關。結論 首發抑郁癥患者存在血清IL-6及TNF-α水平的升高,西酞普蘭可能降低首發抑郁癥患者血清IL-6及TNF-α水平。
【關鍵詞】抑郁癥;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西酞普蘭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危害人類健康的精神疾病,具有較高的自殺率(10%~15%)和高致殘率,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近年來國外大量研究表明抑郁癥與先天免疫激活和系統性炎癥有關,抑郁癥存在多種細胞因子尤其是IL-2、IL-6、TNF-α介導的免疫功能紊亂[1-8]。但是相關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對抑郁癥的免疫學研究仍需進一步的實驗證據。本研究以首發單相抑郁癥患者及健康對照組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對血中血清細胞因子IL-2、IL-6、TNF-α的檢測,探討首發單相抑郁癥是否伴有免疫激活以及抗抑郁藥西酞普蘭是否具有免疫調節作用。
1.1 對象:隨機選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新鄉市中心醫院精神衛生科門診及住院的首發抑郁癥患者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18~60歲,平均(35.39±12.35)歲;入組標準: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Ⅳ)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首次發病,未服用任何抗抑郁藥和其他抗精神病藥物;17項版本HMAD抑郁量表評定總分≥17分。受試者或監護人對本研究過程知情并同意參加。排除標準:近半年內服用過免疫抑制劑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及重大軀體疾病患者;有物質依賴史或任何相關精神障礙者;孕婦或哺乳期婦女;1年內有重大生活事件者。對照組隨機選取同地區心身健康的志愿者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18~50歲,平均(33.43 ±9.9)歲。無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焦慮癥、人格障礙及物質濫用等精神疾病史,兩系三代無精神病陽性家族史。兩組的年齡差異無顯著性意義(t=0.871,P>0.05)。
1.2 方法
1.2.1 量表評定: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版本評定抑郁癥的嚴重程度。以HAMD評分總分減分率來評價好轉程度。減分率=(治療前值-治療后值)/治療前值×100%。減分率≥75%為痊愈,減分率50%~74%為顯效,減分率25%~49%為好轉,減分率<25%為無效。
1.2.2 細胞因子測定:患者組(入組時及治療8周末)和對照組均抽取靜脈血5 mL,于入院次日晨和治療6周結束后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4 ℃下離心15 min(2000轉/分),取血清存于-70 ℃冰箱中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測定血清IL-2、IL-6、TNF-α濃度。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2.3 用藥方法:抑郁癥患者入組后給予口服西酞普蘭治療,起始劑量為20 mg/d,1周內逐漸加量至治療量20~40 mg/d,療程8周。治療期間禁止合并使用其他抗抑郁藥、抗精神病藥、鋰鹽及電休克治療,禁止使用免疫調節劑。研究過程中若有睡眠障礙可根據情況適當加用苯二氮類藥物改善睡眠。
1.2.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對實驗結果進行t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顯著性水平為χ2=0.05,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評定:40例患者中共有36例完成了8周治療,4例脫漏(1例未按遺囑服藥,2例因療效差合并其他抗抑郁藥或情感穩定劑,1例失訪退出)。36例抑郁癥患者經治療達痊愈者13例,顯效14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64%。
2.2 患者組治療前后及對照組血清IL-2、IL-6、TNF-α測定結果:患者組治療前血清IL-6、TNF-α濃度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t=17.234,18.208,P<0.01);治療后首發抑郁癥患者血清IL-6、TNF-α濃度明顯低于治療前(t=24.933,17.095,P<0.01),仍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t=3.318,8.133,P<0.01)。未發現血清IL-2治療前后及與對照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患者組治療前后及對照組血清IL-2、IL-6、TNF-α水平比較(±s,pg/mL)

表1 患者組治療前后及對照組血清IL-2、IL-6、TNF-α水平比較(±s,pg/mL)
注:患者組治療前與對照組比較:aP<0.01;患者組治療前后比較:bP<0.01
組別 例數 IL-2 IL-6 TNF-α患者組 36 治療前 19.96±4.44 54.17±6.58 a 63.17±7.69 a治療后 20.34±4.28 32.7±5.71 b 44.25±5.2 b對照組 30 18.95±4.25 28.09±5.52 34.79±4.04
2.3 患者組血清IL-2、IL-6、TNF-α水平及與臨床資料的相關性分析:首發抑郁癥患者治療前血清IL-2、IL-6與TNF-α水平與性別、發病年齡、病程及HAMD總分未見顯著相關(P>0.05)。見表2。

表2 患者組臨床資料與血清IL-2、IL-6、TNF-α水平的關系(r值)
IL-6、TNF-α是由T細胞、B細胞等多種細胞產生且具有復雜生物學功能的細胞因子,在應激反應和防御系統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與T細胞的功能狀態關系最為密切。研究發現IL-6可激活星形細胞和小神經膠質細胞,與抑郁癥密切相關。TNF-α激活T細胞和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參與機體的細胞和體液免疫,影響中樞神經遞質的釋放。有人認為外周TNF-α可以通過血腦屏障直接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中樞效應,從而產生抑郁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組經西酞普蘭治療總有效率達到64%,說明西酞普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癥狀,治療后IL-6與TNF-α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提示細胞因子IL-6與TNF-α參與了抑郁癥的發病過程,推測首發抑郁癥患者存在血清IL-6及TNF-α水平的升高,西酞普蘭可能降低首發抑郁癥患者血清IL-6及TNF-α水平。本研究結果并未發現患者組血清IL-2、IL-6與TNF-α水平與性別、發病年齡、病程及HAMD總分存在相關性,此結果與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不一致[3-5]。且本研究未發現IL-2在治療前后及與對照組比較存顯著性差異。這與2010 年Dowlati等[1]的Meta分析結果一致。但是國內的既往研究[5-6]結果提示抑郁癥患者血清IL-2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造成以上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首先,本研究的對象是首發抑郁癥患者,不能完全代表所有抑郁癥亞型;其次,本研究未進行長期跟蹤隨訪,未能排除后期轉換成雙相障礙患者的混雜因素;最后,本研究及既往研究所選取的樣本量過小所致的偏差。因此需要更大樣本量不同臨床亞型的隨訪研究進一步深入探討抑郁癥的免疫學發病機制。
參考文獻
[1] Dowlati Y,Herrmann N,Swardfager W,et al.A meta-analysis of cytokines in major depression[J].Biological Psychiatry,2010,67(5): 446-457.
[2] 王愛禎,唐茂芹,曹昱,等.舍曲林對抑郁癥患者血清細胞因子及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7):222-223.
[3] 韓毳,王磊,李曉泓,等.電針對抑郁癥患者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4,11(3):277-279.
[4] 王愛禎,唐茂芹,曹昱,等.舍曲林對抑郁癥患者血清細胞因子及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7):222-223.
[5] 趙素華,孔潔華,楊嬋娟,等.度洛西汀對首發抑郁癥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2): 158-160.
[6] 杜愛玲,楊世昌,王長虹.抑郁癥患者血清IL-1β、IL-6水平及認知行為干預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5(2):115-117.
中圖分類號:R749.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