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靈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口腔科,福建 泉州 362000)
?
上前牙區埋伏阻生牙的正畸導萌探究
黃婉靈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口腔科,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目的 通過上前牙區埋伏阻生牙的正畸導萌治療,探討正畸導萌治療的相關因素。方法 固定正畸結合外科導萌治療40例上前牙區埋伏阻生牙。結果 40例上前牙區埋伏阻生牙通過正畸導萌均排入牙列,牙髓正常,5例出現不同程度的牙齦退縮,其余35例牙周附著正常,牙齦無退縮。結論 固定正畸結合外科導萌治療效果好。準確定位、減少手術創傷、避免炎癥、支抗控制、牽引力大小、牽引方向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埋伏牙;正畸;導萌
上前牙區埋伏阻生牙易導致牙列不齊、牙間隙過大,鄰牙傾斜等多種錯合畸形,甚至影響正常乳恒牙替換,嚴重影響口腔頜面的功能和美觀[1]。將埋伏阻生牙牽引出牙齦排入正常位置,保留自然牙齒,恢復牙列的完整和整齊,可以避免以前將埋伏牙拔除行義齒修復的遺憾。埋伏牙在頜骨內變異較大,治療手段多樣[2],本文通過介紹40例43顆較為復雜的上前牙區埋伏阻生牙利用固定正畸與外科切開導萌術相結合的治療過程、結果和體會,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近年來在我科治療的上前牙區埋伏阻生牙40例43顆,其中男18例20顆,女22例23顆,年齡8~16歲。本組病例選擇標準:具有保留和使用價值的、缺乏自然萌出能力的、牙體形態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埋伏情況復雜的上前牙區埋伏阻生牙,其阻生的具體原因、阻生方向及牙位分布見表1。

表1 43顆上前牙區埋伏阻生牙的阻生原因及牙位分布(n=43)

表2 43顆上前牙區埋伏牙的阻生方向(n=43)
1.2 治療方法
1.2.1 定位:常規取模照相后,對埋伏阻生牙除常規X線檢查(根尖片、全景片、頭顱定位側位片、咬合片)外,大多需進一步行CT、螺旋CT或口腔錐形束CT等檢查,確定埋伏牙的具體位置、牙根情況以及與鄰牙組織的關系。
1.2.2 固定正畸開拓局部間隙及支抗預備:本文40例患者均伴其他錯合,經綜合分析設計后,均采用固定正畸技術逐步排齊牙列,至主弓絲用0.018''×0.022''不銹鋼方絲,并在埋伏牙兩側鄰牙托槽間置鎳鈦螺旋推簧擴展間隙至足夠埋伏牙的寬度并保持,然后行外科開窗牽引導萌。
1.2.3 外科開窗:常規消毒,局麻,經牙槽嵴頂向唇側或腭側做弧形或梯形切口,翻瓣,開窗,暴露牙冠,止血,黏貼正畸牽引附件,向牙槽嵴頂牽出牽引絲,縫合切口,牙周塞治劑覆蓋。
1.2.4 正畸牽引:利用埋伏牙冠上牽出的牽引絲,用彈力線、鏈狀橡皮、剪開的橡皮圈、拉簧或鎳鈦輔弓等方式,根據需要的方向對埋伏牙進行牽引。50~60 g力為宜,每3周復查一次,當埋伏牙牙冠大部分萌出后更換托槽,繼續用固定正畸技術將埋伏牙逐漸納入牙弓并排列整齊。
40例43顆前牙區埋伏阻生牙治療后均納入牙弓,排列整齊,與鄰牙接觸良好,牙髓活力正常,無松動。其中5例6顆牙出現不同程度的牙齦退縮,臨床牙冠偏長,其余35例37顆牙牙周附著正常,牙齦無退縮。破齦時間最短1個月,最長4個月,平均3.2個月。矯治時間最短8個月,最長22個月,平均15個月。
3.2 明確診斷、準確定位、制定合理方案是埋伏阻生牙正畸導萌成功的首要條件。埋伏牙的位置通常變化較大,通過口內檢查、模型分析、X線攝片,可以初步了解埋伏牙的存在和大概位置,但不能清楚顯示牙軸方向、牙齒形態、牙在頜骨內的具體位置,尤其離開唇腭側骨皮質的距離。故一般需進一步行CT或螺旋CT三維重建檢查,較精確地了解埋伏牙在牙槽骨內的高度、唇舌向位置、牙軸傾斜方向、牙根長度、牙根發育情況、牙根吸收情況、牙根彎曲度以及與鄰近牙齒、牙槽骨的關系[4],但是,CT和螺旋CT放射劑量較大,操作時間長,對兒童患者的檢查也不是太理想的選擇。近年來迅速發展的錐形束CT,放射劑量較低,掃描時間較短,能更準確、直觀、全面、多方位地顯示埋伏阻生牙的上述情況,并能測出準確數值[5,6,2],對我們的診斷、適應證的選擇以及手術開窗、牽引方向起到更有力的指導作用,是目前埋伏牙檢查更為理想的選擇。根據檢查定位結果,綜合考慮牙頜面錯合的整體情況,制定合理治療方案。對埋伏牙的治療大概有五種辦法:①助萌矯治,②牽引導萌,③拔出再植,④觀察,⑤拔除[7]。關于助萌矯治,只適合牙齒形態、位置基本正常,間隙足夠或經矯治拓隙足夠,牙根發育未完成具有萌出能力的,只是萌出道上黏膜較厚形成阻力的埋伏牙。而對于牙齒形態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埋伏位置較深,埋伏方向較復雜的埋伏牙,如果有保留價值,則大部分采用牽引導萌術治療,如本組資料所述。對于牙弓排列中不需要的序列埋伏牙或埋伏多生牙或嚴重畸形的埋伏牙,當然考慮拔除。對牙齒形態正常,牙弓排列需要但異位埋伏,牽引導萌困難者,可考慮拔出再植。如果因多生牙、乳牙滯留或牙瘤等致埋伏阻生者,拔除多生牙、乳牙、牙瘤后觀察。
3.3 支抗的保護和間隙準備是埋伏阻生牙正畸導萌的一個重要環節。術前正畸除了兼顧前牙間的位置關系、牙弓寬度和牙弓形態、上下頜合關系外,還要特別注意支抗的保護,由于埋伏阻生牙的發現與治療常在替牙期或恒牙早期進行,此時支抗牙剛萌出不久,不宜承受過大力,我們按固定正畸弓絲應用原則由細絲到粗絲、由圓絲到方絲、由彈性到剛性逐漸更換弓絲直至主弓絲為較硬的不銹鋼方絲(0.018'' ×0.022''),再進行牽引導萌,以便將支抗力分散至整個牙弓,必要時還可應用腭托、腭弓,甚至對合牙增強支抗,避免鄰近牙齒受力過大出現傾斜、壓低;如果牙列中多數牙齲壞或脫落無法裝固定矯治器者,也可用活動矯治器作為牽引裝置。另外,足夠的空間位置是埋伏牙順利萌出的必備條件,開窗牽引導萌前,應拔除多生牙、滯留乳牙和需減數的第一前磨牙,對于間隙不足者用鎳鈦推簧局部擴展并維持間隙。
3.4 外科開窗的操作中盡量減少創傷對埋伏阻生牙正畸導萌的成功與否起決定性作用。外科開窗術有多種,包括橫切法(助萌法)、環切法和翻瓣法,各有其適應證。前兩種操作較簡單且適應證不同這里不贅述。本組病例的埋伏牙都較深,全部采用翻瓣法,因其與牙齒正常萌出很相似,符合牙周組織的生長附著環境,治療完成后牙齦外形與牙槽骨等牙周組織附著較好,明顯優于環切導萌的方法。具體操作中應注意:手術切口及牽引絲經過牙槽嵴頂,以確保牙齒通過牙槽嵴頂方向經過齦區接近自然萌出,形成較為自然的牙周附著和牙齦形態。去骨范圍盡量少,以能滿足牽引附件黏貼即可,尤其牙槽嵴頂的頰腭側緣骨板應盡量保留,助于萌出后建立良好牙周組織附著;同時,因牙囊壁產生牙骨質和牙周韌帶,如破壞過大,會影響牙根發育,也會影響牙周組織的生長,造成牙周附著不良,故牙囊壁的打開也應盡量少,同去骨一樣以能滿足牽引附件黏貼即可。牽引附件的黏貼盡量采用術中一次性完成,最大限度減少患者痛苦。此時隔濕、徹底止血很關鍵,確保附件黏貼牢固,避免附件脫落行二次手術創傷。一般可用腎上腺素局部壓迫止血,如出血較多也可用臺式多離子電刀止血;有些患者埋伏牙位置較深,出血較明顯,一次性黏貼困難者,可采用二次法黏貼,即窗口用碘仿紗條填賽1~2周后再貼托牽引附件。牽引附件盡量選用棱角較少且薄的材料,比如Begg托槽或舌側扣,磨去多余的棱角,避免形成扣洞現象,也可減少萌出阻力[8]。
3.5 炎癥發生和菌斑堆積,可能造成牙齦退縮和骨喪失,故炎癥的控制也是埋伏阻生牙正畸導萌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我們采取手術切口縫合,加用牙周塞治劑保護創面,術后注意漱口刷牙等措施來減少炎癥發生和菌斑堆積。
3.6 埋伏阻生牙根周牙本質較疏松,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牽引力都應弱而持續,牽引力不得超過60 g,以免引起牙齒松動甚至脫落,刺激牙髓組織,或引起牙周組織的炎癥,致牙齦退縮,上皮遷移和骨喪失。牽引速度不宜過快,以利于牙周組織的改建及纖維束的重新排列,從而獲得穩定的療效。牽引方向應將埋伏牙向備好的間隙處引導并經過牙槽嵴,使牙盡量在附著齦區萌出。待牙齒大部分萌出后,更換托槽,固定正畸技術繼續排齊牙列,調整合關系,固定保持2~3個月后換活動保持器保持[9]。
總之,上前牙區埋伏阻生牙的正畸導萌治療效果好,準確定位、合理設計、減少手術創傷、徹底止血,避免炎癥發生、支抗控制、牽引力大小、牽引方向的調節都是正畸導萌治療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汪隼,馮希平,曹慧珍.錐形束CT在治療上頜前牙區埋伏牙中的應用[J].上海口腔醫學, 2011,20(4):417-419.
[2] 曾憲濤.埋伏阻生前牙的正畸牽引治療臨床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12):77.
[3] 汪隼,樊林峰.頜骨牙列曲面體層技術和根尖定位片在埋伏阻生牙定位中的應用評價[J].上海口腔醫學,2005,14(2):134-136.
[4] 周亞麗.錐形束CT與傳統影像學檢查在埋伏牙定位診斷上的對比分析[J].國際口腔醫學,2012,39(2):202-207.
[5] 白東輝.埋伏阻生上前牙矯治臨床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08,29(24):36-37.
[6] 汪隼,束陳斌,樊林峰,等.上頜中切牙埋伏阻生的正畸知28例報道[J].上海口腔醫學,2006,15(4):437-440.
[7] 張隆,王佛漢.埋伏阻生牙的外科導萌治療[J].口腔醫學從橫,2000,16(1):22-24.
[8] 李興軍.埋伏牙的正畸手術治療探討[J].吉林醫學,2010,31(34): 6299.
[9] 楊建浩,孔衛東.固定正畸技術矯治上頜前牙埋伏阻生16例[J].河南醫學研究,2005,14(3):261-262.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