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峰
(河南省鄲城縣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河南 鄲城 477150)
?
全麻蘇醒期間維持小劑量瑞芬太尼靶控輸注對蘇醒拔管質量的影響
劉 峰
(河南省鄲城縣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河南 鄲城 477150)
【摘要】目的 考察全麻蘇醒期間維持小劑量瑞芬太尼靶控輸注對蘇醒拔管質量的影響。方法 將108例擇期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4例,對照組完成手術后即停止麻醉藥物給藥,觀察組則在手術完全結束時采用1.0 ng/mL劑量持續泵入瑞芬太尼。結果 與手術結束時比較,拔管時對照組SBP、DBP、HR均顯著升高(P<0.05),而觀察組略有升高(P>0.05),且手術結束后的各時間點三項指標數據對照組均與手術結束時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則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手術結束時比較,兩組患者拔管時以及拔管5 min后的LF、HF、LF/HF三方面指標均顯著更高(P<0.05),另外拔管時與拔管后5 min,組間比較HF無統計學差異(P>0.05),LF與LF/HF均以觀察組顯著更低(P<0.05)。結論 全麻蘇醒期間維持小劑量瑞芬太尼靶控輸注可明顯改善拔管質量,值得臨床借鑒并推廣應用。
【關鍵詞】全麻;拔管質量;瑞芬太尼;小劑量靶控輸注
臨床接受全麻手術患者在蘇醒后的拔管期間可能會發生某些并發癥,其中比較常見的有血壓升高、強烈嗆咳、心動過速、顱內壓增高以及心肌缺血等,部分患者將因此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1]。與此同時,瑞芬太尼因兼具鎮痛效果強以及患者術后蘇醒時間短等特點而在臨床麻醉處理中獲得了較為普遍的應用[2]。近年來,我院針對部分全麻患者在蘇醒其間采用瑞芬太尼維持小劑量靶控輸注,其患者拔管質量明顯獲得改善,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于2014年1~7月在我院擇期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108例作為本研究對象,其中包括男64例,女44例;年齡18~60歲,平均(46.3±9.2)歲;體質量41~68 kg,平均(59.2±10.2)kg;身高150~182 cm,平均(164.2±8.3)cm;麻醉分級(ASA)Ⅰ~Ⅱ級。排除標準:合并有高血壓以及關系并等心血管疾病者、合并阿片類藥物過敏史及濫用史者、合并嗜酒史者、合并心肺功能異常者以及孕育期婦女等。將該10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4例,分組后比較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量、身高以及麻醉分級等基線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麻醉前,對所有患者靜注咪達唑侖0.03 mg/kg與東莨菪堿0.3 mg;之后進行麻醉誘導:以此靜注咪達唑侖0.06 mg/kg、維庫溴銨0.1 mg/kg、芬太尼3~4 μg/kg、依托咪酯0.3 mg/kg;麻醉誘導滿意后進行氣管插管與機械通氣,設置潮氣量8 mL/kg,控制呼吸頻率為10~12次/分;維持麻醉:兩組患者均在麻醉誘導后采用異氟醚持續吸入,將呼吸末氟醚濃度調整在0.4%~1.0%,設定瑞芬太尼血漿靶控濃度3.0~5.0 ng/mL,維庫溴銨0.5~1.0 μg/(kg·min),二者均持續泵入。對照組在手術結束前10 min停止異氟醚、維庫溴銨給藥,手術完全結束時停止瑞芬太尼給藥,觀察組則在手術完全結束時將瑞芬太尼給藥劑量改為1.0 ng/mL持續泵入,直到拔管停止給藥。
1.3 觀察指標:分別于手術結束時、拔管即刻、拔管后1 min、拔管后3 min以及拔管后5 min記錄下所監測到的患者收縮壓(SBP)、舒張壓(DBP)以及心率(HR)等三方面血流動力學指標數值;另分別于手術結束時、拔管即刻以及拔管后5 min記錄下所監測到的患者心率變異性(HRV),具體包括低頻功率(LF)、高頻功率(HF)以及LF/HF三方面頻域分析法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本次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檢驗方法采用t檢驗,以P<0.05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各考察時間點血流動力學指標數據比較:與手術結束時比較,拔管時對照組SBP、DBP、HR均顯著升高(P<0.05),而觀察組略有升高(P>0.05),且手術結束后的各時間點三項指標數據對照組均與手術結束時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則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考察時間點血流動力學指標數據比較(n=54,±s)

表1 兩組患者各考察時間點血流動力學指標數據比較(n=54,±s)
注:與手術結束時比較,#P<0.05
組別 指標 手術結束時 拔管時 拔管后1 min 拔管后3 min 拔管后5 min觀察組 SBP(mm Hg) 125.5±13.4 126.7±11.4 128.7±12.3 126.7±10.3 126.1±11.1 DBP(mm Hg) 82.1±7.6 84.4±7.5 83.7±6.9 83.3±7.0 83.1±6.2 HR(次/分) 84.4±7.0 87.1±7.0 87.1±7.3 86.3±7.3 86.4±7.0對照組 SBP(mm Hg) 126.5±11.2 141.1±15.3# 143.6±20.8# 142.4±19.7# 138.1±11.5#DBP(mm Hg) 81.5±6.8 89.6±7.1# 90.1±8.9# 90.2±8.9# 88.7±7.3#HR(次/分) 84.0±8.3 99.0±6.8# 98.3±6.6# 98.6±7.1# 95.6±7.0#
2.2 兩組患者各考察時間點的HRV指標比較:與手術結束時比較,兩組患者拔管時以及拔管5 min后的LF、HF、LF/HF三方面指標均顯著更高(P<0.05),另外拔管時與拔管后5 min,組間比較HF無統計學差異(P>0.05),LF與LF/HF均以觀察組顯著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考察時間點的HRV指標比較(n=54,±s)

表2 兩組患者各考察時間點的HRV指標比較(n=54,±s)
注:與手術結束時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指標 手術結束時 拔管時 拔管后5min觀察組 LF(ms2) 347±133 685±172*# 508±185*#HF(ms2) 253±98 394±137* 322±103* LF/HF 1.3±0.4 1.6±0.4*# 1.3±0.5*#對照組 LF(ms2) 354±116 836±183* 637±172* HF(ms2) 248±95 404±120* 325±106* LF/HF 1.5±0.4 2.1±0.7* 1.9±0.6*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臨床接受全麻手術治療的患者在手術結束時一般是直接將麻醉藥物停用,并在患者逐漸恢復意識后再將氣管插管拔除,由于此刻患者已處于蘇醒狀態,故拔管所產生的刺激將可能誘發諸如前文所述之并發癥,繼而導致不良后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我們對觀察組患者在其蘇醒其間采用維持小劑量瑞芬太尼靶控輸注,可較好地抑制其血壓與心率的升高,其血流動力學指標與呼吸指標均能維持在相對更滿意的水平。同時另有相關研究提示[3],降低瑞芬太尼靶濃度后,患者可以迅速從呼吸抑制及深度鎮痛狀態轉為相對鎮靜、可喚醒且咳嗽反射相對抑制的狀態,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將大大降低,勢必更有利于順利拔管。綜上所述,全麻蘇醒期間維持小劑量瑞芬太尼靶控輸注可明顯改善拔管質量,值得臨床借鑒并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曉燕,孫雪峰,郝建華,等.瑞芬太尼抑制氣管拔管期心血管反應的最低有效濃度的測定[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13,8(2):43-45.
[2] 王靜捷,陳廣俊,羅愛倫,等.全麻蘇醒拔管期間維持小劑量瑞芬太尼靶控輸注可改善蘇醒拔管質量[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4,34(1):109-112.
[3] 陳碧嵐,馬彩琴.不同靶濃度瑞芬太尼對全麻蘇醒拔管期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0,8(1):56-57.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