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尚禮
(定西市定安區第二人民醫院,甘肅 定西 743011)
?
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分析
魏尚禮
(定西市定安區第二人民醫院,甘肅 定西 743011)
【摘要】目的 探討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在對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臨床療效。方法 收集100例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需要使用常規的保守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需要使用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的方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完成后的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程度。結果 兩組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均有所好轉,但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8%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0%,同時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4%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12%,觀察組患者的滿意程度評分(8.52±1.48)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滿意程度評分(5.03±1.26)分。所有差異均為顯著性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臨床對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進行之勞的過程中,通過使用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的治療方法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并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程度,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距下關節損傷性關節炎;臨床療效;分析
對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往往使用常規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但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這種治療方法的效果往往不佳[1]。我院在對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使用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的方法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年齡為22~85歲,平均年齡為(45.56±1.32)歲。所有患者經過相關標準確診為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為22~83歲,平均年齡為(45.06±1.36)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齡為25~85歲,平均年齡為(45.98±1.4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需要使用常規的保守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需要使用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患者使用椎管內麻醉的方法進行麻醉,患者在麻醉完成后需要取側臥位,并需要對患者使用碘酒以及酒精進行消毒,在患者的上下肢使用氣囊止血帶300 mm Hg進行止血,同時需要使用C型臂X線機在透視引導下從患者的跟腱外側打入導針到患者的下關節中,并需要沿著導針進入患者的皮膚中,做出長約3 cm的縱形手術切口,經過導針使用階梯的方式鉆開開闊的通道,并需要破壞患者的距下關節兩側的關節面,同時需要使用生理鹽水清洗患者的關節間隙,并需要在患者的髂骨前方取患者的下髂骨松質骨,在剪碎后可以通過套筒植入到患者的距下關節中,并進行打實處理,在植骨滿意后,可以在患者的足底經皮打入直徑為7.3 mm的空心拉力螺釘,固定患者的距下關節。在手術完成后需要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抗生素抗感染處理。
1.3 療效標準:在本次研究中,療效標準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患者無任何不適發生。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有輕微不適發生。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任何好轉或加重,出現嚴重不適。同時需要記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程度評分,滿分為10分。
1.4 統計學方法:將數據納入PSS17.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率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均有所好轉,但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程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滿意程度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滿意程度對比(±s)
組別 例數 滿意程度評分觀察組 50 8.52±1.48對照組 50 5.03±1.26 t -12.6964 P -0.0000
跟骨骨折是一種常見的跗骨骨折,目前所見的研究中,約占全身跗骨骨折的60%左右,大部分患者是由于墜落傷導致的,同時常見的有合并有胸腰椎骨折[2]。對于跟骨骨折患者容顏,有著較多的分型,一種常見的分型方式為Esses-Lopresti,通過這種分型方式我們可以發現,跟骨骨折患者往往會出現骨折關節面復位不滿意的情況,這種情況會導致患者出現據下關節創傷性的關節炎[3]。患者再出現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情況后,往往會出現負重以及行走疼痛等癥狀,并且這些癥狀在發生后,患者往往會出現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情況,并且會極大的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4]。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發現,使用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的治療方法更佳,并發癥發生率更少,同時患者在經過治療完成后,對于治療的滿意程度更高,能夠更好的在術后得到較好的恢復,提升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的治療效果,因此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譚曉康,唐康來,周兵華,等.關節鏡下經皮穿針空心螺釘內固定融合治療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J].中華創傷雜志, 2010,26(12): 1068-1072.
[2] 施忠民,謝雪濤,張長青,等.逆行髓內釘脛距跟關節融合治療脛距、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J].中華創傷雜志,2008,24(5):347-349.
[3] 譚曉康,許建中,唐康來,等.關節鏡下經皮穿針空心螺釘內固定融合治療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C].第十一屆全軍骨科學術大會論文集,2010:451-452.
[4] Skare TL,Bortoluzzo AB,Goncalves CR,et al.Ethnic influence in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measures of Brazilian patients with spondyloarthritis[J].J Rheumatol,2012,39(1):141-147.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