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大慶市人民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
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的觀察及護理
王 莉
(大慶市人民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摘要】目的 探討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治療觀察的重點及護理方法。方法 98例介入手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9例。密切觀察兩組患者病情,并給予對照組患者一般護理,給予觀察組患者綜合護理,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結果 呼吸、血壓、體溫等生命體征、動脈瘤破裂、并發癥是顱內動脈瘤手術期觀察的重點。觀察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密切觀察介入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期患者的生命體征、并發癥,并給予綜合護理服務能取得滿意效果。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治療;綜合護理
顱內動脈瘤多是由于腦動脈壁較為薄弱和血流沖擊而引起的腦血管瘤樣突起,其臨床表現主要有動脈瘤破裂出血、體溫升高、意識障礙、偏頭痛等[1]。顱內動脈瘤屬于神經外科腦血管疾病的一種,發病率和病死率都較高,是最危險的一種腦血管病。手術是臨床上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常見方法,圍手術期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并給予患者有效護理服務能取得滿意結果[2]。本次研究探討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治療觀察的重點及護理方法,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98例實施手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9例。觀察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31~62歲,平均年齡(47.8±3.2)歲;大腦前、中、后動脈瘤分別為9、3、5例,頸內動脈瘤12例,交通動脈瘤16例,支架輔助栓塞4例。對照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30~61歲,平均年齡(47.2±3.4)歲;大腦前、中、后動脈瘤分別為8、4、3例,頸內動脈瘤13例,交通動脈瘤18例,支架輔助栓塞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給予對照組49例患者一般護理,包括術前密切監測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術中密切配合主治醫師實施手術,術后指導患者合理調養等。給予觀察組49例患者綜合護理,具體如下。
1.2.1 術前護理:①術前病情護理:密切觀察患者呼吸、血壓、脈搏、體溫等生命體征,盡量降低患者血壓,一般情況下降至基礎血壓的2/3為宜。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是術前護理的重點,患者過度緊張、焦慮會增加動脈瘤破裂概率,多開導患者,讓患者保持情緒穩定。密切患者病情,若患者出現頭痛、惡心、視力減退、體溫升至38 ℃等情況,這是動脈瘤破裂的征兆,為預防顱內壓升高和腦水腫,需及時采用20%甘露醇125 mL靜脈注滴,注滴時間約30 min。②術前環境護理:為患者準備舒適、干凈的病房,并控制病房的溫度、濕度適宜,一般情況下,溫度在20~25 ℃,濕度在50%~60%為佳。在病房內適當擺放綠色、生命力較強的植物,以穩定患者情緒,提高患者自信心。保持病房安靜,以保障患者充足的睡眠。③術前心理護理:患者因對病情、手術不了解難免產生煩躁、緊張等情緒,這些不良情緒極易導致患者顱內壓升高出現頭痛、嘔吐癥狀。護理人員要多和患者交流,耐心為患者講解手術方法及目的,開導患者,緩解其緊張、煩躁情緒。多為患者例舉成功病例,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主動配合治療。
1.2.2 術后護理:①術后并發癥護理:腦血管痙攣、股動脈血栓是顱內動脈瘤的常見并發癥,術后每20 min需觀察患者瞳孔、意識、肢體活動、生命體征1次,給予患者尼莫地平以防止腦血管痙攣。密切觀察患者股動脈點有無滲出、血腫、足動脈波動情況,若有則需及時采取措施止血、消腫。囑咐患者平臥,伸直穿刺側肢體,患肢制動24 h、術區用沙袋壓迫6 h,若患者下肢皮溫下降、肢端蒼白等,證明已出現股動脈血栓,需及時報告醫師進行處理。②術后咳嗽和飲食護理:術后指導患者有效咳嗽,以免因為腹壓增加出現局部出血情況,對于咳嗽嚴重患者,根據醫囑酌情給予鎮咳藥物治療。術后6 h患者即可進食,先進食流質食物,逐漸改為普食,指導患者進食低脂、低鹽、易消化食物。
1.3 評定指標: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并發癥指標:腦水腫、顱內壓升高、腦血管痙攣、股動脈血栓。問卷調查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選項分滿意和不滿意兩種[3]。
1.4 統計學處理: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4.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顱內動脈瘤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疾病,其病因包括多種,如感染、動脈硬化、創傷、先天性因素等,常引發患者劇烈頭痛、發熱、大汗淋漓、嘔吐、意識障礙甚至昏迷等[4]。破裂出血顱內動脈瘤最常見臨床癥狀,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根據出血后病情輕重的差異臨床上將其分為五級,其中一級表示無癥狀或輕微頭痛,而五級深度昏迷、瀕危狀態。
顱內動脈瘤的病死率較高,因而臨床上應予以高度重視。手術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常用方法,鑒于手術對患者傷害較大,因而臨床上應實施圍手術期觀察和護理[5]。顱內動脈瘤常導致患者體溫、血壓升高,因而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時給予有效措施處理是順利實施手術,促進手術成功的關鍵。顱內腫瘤術后常引發患者腦血管痙攣、股動脈血栓等并發癥,需及時給予并發癥護理,以降低其發生率,減少后期醫療量,同時患者緩解患者痛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呼吸、血壓、體溫等生命體征、動脈瘤破裂、并發癥是顱內動脈瘤手術期觀察的重點。實施綜合護理的觀察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明顯優于實施一般護理的對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表明,密切觀察顱內動脈瘤患者病情,并在介入手術治療期間實施綜合護理服務能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從而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
參考文獻
[1] 朱小換.顱內動脈夾閉術后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6):192-193.
[2] 唐治菊,鮮繼淑.120例顱內動脈瘤顯微手術圍手術期觀察與護理[J].西南國防醫藥,2013,23(5):543-545.
[3] 廖姝.心理護理干預對顱內動脈瘤術后影響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36):8025.
[4] 宋俊麗.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后的觀察要點及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3,15(2):298.
[5] 游彩芬.顱內動脈瘤栓塞術的圍手術期觀察重點及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1,27(9):140-141.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