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超
?
新媒體環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論效果探討
王煥超
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山東威海264209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者愈來愈重要的角色。由于互聯網具有普遍性、平等性、自由性、匿名性等特點,“沉默的螺旋”即將消失在新媒體時代的觀點開始出現。文章通過對“沉默的螺旋”理論解讀,以及通過對主張“沉默的螺旋”即將消失的觀點進行分析,并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及其實質,得出了結論:“沉默的螺旋”在新媒體環境下不會消失。
沉默的螺旋;新媒體;挑戰;契機
“沉默的螺旋”理論由德國學者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作為大眾傳播強效果理論研究的重要一支,該理論為傳播學效果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揭示了大眾媒介對輿論的影響作用,在傳播學乃至政治學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
整體來說,這一理論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并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也就會被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時(有時甚至會遭到群起而攻之待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結果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發展過程[1]。
“沉默的螺旋”理論主要基于這樣一種假說: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因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2]。它的提出解讀了大眾媒介輿論導向的作用原理,指出大眾媒介的輿論導向可能會形成一種“沉默的螺旋”效應,致使少數派或反對派的聲音微弱或無法發出,而“沉默的螺旋”效應的團聚又會進一步加深輿論導向的效果,使導向的聲音更為巨大。兩者相佐相承促使輿論導向功能的發揮以及宣傳目的的實現。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一種“沉默的螺旋”即將消失的觀點出現。這種觀點主要是基于互聯網時代的新形勢以及技術手段新特點提出的。筆者將支撐此觀點的論據概括成以下幾點。
1)新媒體環境更加尊重個人意見和觀點的表達,每個人都可以形成自媒體,即每個人可以通過合適的渠道發出自己的聲音,不會產生沉默的現象。
2)由于互聯網普遍性、平等性、自由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很難對互聯網受眾施加群體壓力,作為支撐“沉默的螺旋”的理論假設,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懼心理早已不復存在,從眾心理也被削弱。所以該理論也就喪失了其現實意義。
3)新媒體環境下匿名化程度較高,個人在進行自我表達的時候顧慮相對較少,也就更加不受約束的表達觀點。
盡管上述觀點都有其合理之處,但筆者認為,新媒體環境之下“沉默的螺旋”效果不但不會削弱,還會繼續發揮作用。
2.1媒介話語權大小有區別
作為大眾媒介強效果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沉默的螺旋”理論一直與大眾媒介的輿論導向有著密切聯系。盡管在新媒體環境具備性、平等性、自由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等新的特點,但是這些特點其實并不會促使“沉默的螺旋”這一現象的消失。
在新媒體環境下,雖然每個人都有發出聲音的渠道和機會,但聲音的分量可能有著很大的差別。以微博為例,一個擁有幾十個粉絲的用戶和擁有7 934.1萬(2016年4月26日數據)粉絲的姚晨相比,兩者說出的話分量自然不同,而受到二者觀點影響的受眾數量也因此有天壤之別。與后者相比,前者的觀點更可能被湮滅在許多聲音之中,被動地保持“沉默”;而后者的聲音卻像洪鐘大呂,振聾發聵,能夠影響到很多人。
基于這點,在原有“沉默的螺旋”理論之下的“觀點被廣泛歡迎的一方”以及“沉默的一方”就化身成了新媒體環境下話語權較大者(較強影響力的媒體)和較小者(孤立的個體)。因此,新媒體環境為話語權較大的大眾媒介進行輿論導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影響力、話語權的大小將直接影響到輿論導向的效果。
2.2網絡實名化削弱匿名性
由于網絡實名制的推行,網絡的匿名性特點實際上是一直在被削弱的。用戶的網絡ID往往與真實信息相聯系,實際上是使用者身份的載體,代表了用戶的身份。如果用戶的觀點與主流觀點即大多數人的觀點相背離,會遭到強烈反對、批評、辱罵,甚至會被封禁ID。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在表達觀點時往往會有所顧慮。出于對規則的敬畏以及對群體壓力的恐懼,個體更多地會選擇沉默而不是表達觀點。這種來自群體的壓力正好佐證了“沉默的螺旋”強大的作用力。出于對消極處境的恐懼,部分持少數觀點的個體會選擇不發聲,而另一方的聲音會越來越強。
2.3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
即便是在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議程設置仍受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主流網絡媒體在進行新聞選擇的時候仍然會將政要活動、會議新聞等政治新聞放在主頁顯著位置;受經濟利益驅使,網站也會提高部分帶有宣傳性質的新聞的曝光度。因此,這部分新聞先天就有比其他新聞曝光度高的優勢,由于其版面的顯著性及宣傳的重復性,更易被大范圍的受眾群體所接收,其中所包含的觀點也就有更高的機率成為被受眾接受的主流觀點,進而影響輿論。
2.4網絡評論的評價機制
所謂網絡評論的評價機制,就是對他人觀點的評價機制,是用戶對他人評論所做出的價值判斷。這一機制具體表現為“點贊”方式,如果用戶同意某評論中的觀點,就通過“點贊”來表達,反之則采用“反對”的方式。大部分網站都采用了這一機制,一條評論,往往獲得的“贊”數越多越排在前面,從而能被更多用戶看到。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這個機制使主流意見能更為直觀的表現出來。
這就造成了這樣一個結果,受眾在閱讀完新聞之后,首先看到的就是被大多數人所支持的觀點,這很難不對其態度造成影響。如果這個觀點與受眾觀點一致,其會毫不猶豫地“點贊”支持;而如果與其觀點不一致,其就會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少數觀點,出于被其他人攻擊和被孤立的恐懼,就喪失了表達欲望。這正是“沉默的螺旋”的作用機制的體現。
同時,新媒體環境下,有的展示出的評論還要經過運營者選擇,比如微信公眾號的評論就是由運營者選擇性顯示的。在此機制下,微信用戶所接觸到的評論都是經過運營者“精挑細選”的、符合運營者自身觀點和利益訴求的評論,用戶從而能更直觀地認識到什么是被大多數人支持的“主流意見”。由于此機制的存在,微信公眾平臺不僅是內容的“把關人”,而且還成為了意見的“把關人”。微信公眾平臺對意見的把控、對主流意見形成的把控的能力,是遠遠超出傳統媒介的。對主流意見的控制,正是“沉默的螺旋”在新媒體環境下發揮作用的實證
新媒體時代具有普遍性、平等性、自由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等特點,“沉默的螺旋”理論看似失去了成立的基礎,實際上由于新媒體環境下媒介話語權大小的差別、網絡實名化和ID的存在、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和主流意見選擇機制等因素的存在,“沉默的螺旋”仍然存在并且在影響輿論方面發揮著作用。這要求受眾,在充斥著海量信息、海量觀點的新媒體環境中,提升信息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不被輿論和主流觀點所挾持。
[1]伊麗莎白·諾依曼.大眾觀念理論:沉默螺旋的概念[C]//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劉漢森.網絡傳播中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
[4]劉海龍.沉默的螺旋是否會在互聯網上消失[J].國際新聞界,2001(5):62-67.
王煥超,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
G2
A
2096-0360(2016)12-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