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自玲
?
自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運用分析
任自玲
漢江師范學院,湖北十堰442000
自媒體為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好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重大的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過打造具有權威性的校園自媒體平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創新自媒體信息內容等途徑,把握自媒體帶來的機遇,應對隨之而來的挑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自媒體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數大幅增長,微博、微信、QQ成為人們之間相互聯系和關注的主要方式,是個人信息發布和傳播的重要工具,社會進入了自媒體時代。在手機網民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9%,這其中包括了數以千萬的在校大學生。自媒體為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好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重大的挑戰,如果不重視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起的作用,不僅將失去這個陣地,還可能被其他言論和思潮占領,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反作用。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簡言之,即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
從自媒體定義可以看出,自媒體具有以下特點。
1.1平民化
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定義的“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界定了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不同,它不從屬于哪個部門或哪個機構,而是大眾的、個人化的信息傳播工具,不是國家大事、政策法規的傳播,而是個人的信息、愛好、感受、情感的交流。自媒體建設的門檻很低,操作簡單,幾乎不需要投入資金,人人都能夠很方便的建立自己的自媒體。
1.2交互性
不同于傳統媒體的信息單向傳播,得不到受眾的回應,不了解受眾心理和傳播效果。自媒體信息傳播是雙向的,具有很強的交互性,一條信息傳播出去之后,馬上可以得到受眾的回應,如果這條信息有特點、有趣味,或者有爭議,甚至會引來數以萬計的受眾的回應,實現雙向互動交流,也了解到了信息傳播的效果。
1.3即時性
自媒體克服了傳統媒體制作周期造成的時間間隔,無論何人何時何地,只要有網絡的地方,都可以把自己獲得的信息即時通過手機即時發送出去,并提示受眾接受,通過轉發,短時間內可以傳播給更多的受眾。通過微信微博的現場直播功能,可以使受眾第一時間收看到突發性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天津港爆炸事件,在傳統媒體還未進入現場時,許多人都是通過現場附近人們的微博直播看到爆炸現場,那種即時看到因大火引發的一次次爆炸造成的強烈震撼,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
1.4個性化
個性化體現在信息發布的個性化和受眾選擇的個性化。作為自媒體信息發布的個體,只要不反黨反社會主義,不違法犯罪,不觸碰道德底線,想發布什么信息都可以,信息的內容也體現了發布者的個性和特點。作為受眾,根據自己的個性喜好來選擇信息,喜歡的可以選擇,可以經常關注回應,不喜歡也可以不選擇,甚至可以用取消關注、退群、刪除等方式離開發布者。對信息的內容,可以說好點贊,也可以說不好,發表自己的觀點反駁發布者。發布者和受眾,信息發布和接受,雙向都體現出各自的個性和自由。
2.1自媒體建立了師生平等的關系
長期以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過思政課的開設、定期召開的班會、有限的思政講座、輔導員的個別談話、校園廣播、校報等形式開展的,無論是思政工作者還是校園媒體,都是思想和觀點輸入的主導者,都是高高在上的,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自媒體的平民化特征使創建自媒體的門檻較低,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自媒體。學校和思政工作者可以創建自己的自媒體,吸引學生加入或關注,也可以加入或關注學生的自媒體,在自媒體空間里,思政工作者和學生平等交流,能夠營造出寬松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2.2自媒體增進了師生的感情
傳統的思政工作中,主要靠老師講學生聽,廣播講學生聽,校報登學生看,信息傳遞是單向的,學生接受教育是被動的。老師講完思政課后就會離開學生,很少有和學生有溝通交流的機會,這就疏遠了思政工作者和學生之間的感情,造成了隔膜。自媒體的交互性特征,使思政工作者和學生可以雙向互動交流,老師發出的信息,可以通過學生的回應了解接受的狀況;學生發出的信息,也可以通過老師的回應進行鼓勵或引導。通過師生在思想和觀點上的交流和碰撞,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自媒體的溝通和交流,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能夠增進了師生的感情,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便于思政工作者開展工作。
2.3自媒體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和手段
對于見多識廣、思想活躍、有獨自見解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傳統的思政工作內容和形式,避免不了說教和灌輸的嫌疑,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反感和抵觸。思政工作者通過博客、QQ群、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以資訊、聊天、話題、微文、圖片、微視頻、微公益等形式,靈活地向學生傳遞思政教育的內容,既能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教育感受,又符合現代學生接受信息的心理需求,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地接受教育。
2.4自媒體能夠針對學生個體開展教育
通過自媒體,思政工作者能夠了解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況,對于思想上存在問題的學生,可以借助自媒體的個性化特點,點對點地為學生定制教育內容,解決思想問題。當下,因學業、就業等原因,大學生精神壓力較大,容易產生不滿、焦躁、憂郁等思想問題,嚴重地會發展成精神疾病。自媒體是思政工作者發現學生異常情緒最便捷的工具,及時發現問題并有針對性地疏導幫助,有助于穩定學生的情緒,平撫學生心情,治療學生的精神疾病。思政工作者通過QQ、微信、微博的私聊、關注等方式和學生點對點的溝通交流,定制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個性化內容,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排解學生因思想問題產生的隱患。
3.1缺乏監管的多元化信息傳播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由于自媒體創建的門檻較低,擁有自媒體的人數眾多,導致了自媒體之間海量的、多元化的信息爆炸性傳播。當前,自媒體信息傳播還缺乏及時的、嚴格的監管體系,大學生接受信息也是形形色色、良莠不齊,甚至有一些反黨、反社會主義、反人類的,以及充斥暴力、色情的信息混雜其中。對于剛剛從中學校門走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來說,社會經驗不足,辨別是非真偽能力不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樹立,對于這些信息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常常會不加選擇地接受,這些信息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沖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傳的正面的道德觀、價值觀產生抵觸情緒,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感和叛逆意識,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極大地挑戰。
3.2思政工作者的權威性受到挑戰
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豐富的知識積累和社會經驗,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傳統的思政工作中是主導者,對學生有絕對的權威性。大學生好奇心和接受能力都很強,在自媒體時代,他們能方便快捷地接受到海量的信息,獲取較多的知識,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思政工作者的知識儲備,可能造成思政工作者在施教過程中的尷尬。要想真實的、及時地了解被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就要求思政工作者也要學會利用自媒體,以平等的姿態與教育者進行溝通交流。由于思政工作者年齡的關系,以及社會事務、家庭事務較多,對新的信息、新的觀點、自媒體技術的了解可能不如學生,使思政工作者在通過自媒體與學生進行交流時存在一定的障礙,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思政工作者的權威性受到挑戰。
4.1主動建立權威的自媒體平臺
自媒體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回避甚至排斥自媒體,學校要融合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打造具有權威性的校園自媒體中心,占領校園輿論傳播陣地,把握校園輿論傳播導向。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學生工作處、思政課部、招生就業處、團委、學生會等部門,以及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都應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QQ群等自媒體,形成一個自上而下、功能各異、特點突出的網格化管理的校園自媒體體系,并通過內容創新、提供服務等方式,引導學生關注信賴校園自媒體平臺。
4.2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者的新媒介素養
為了抓住自媒體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應對隨之而來的挑戰,需要思政工作者改變傳統思政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全面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養。首先,思政工作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媒體的重要性,主動了解和接受自媒體,加強自媒體技術的學習,熟練掌握自媒體的應用,潛心研究自媒體內容的創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巧妙地融入到自媒體信息當中,達到教育目的。其次,學校也要高度重視自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要助力思政工作者媒介素養的提高,通過專家講座、技術培訓、機制激勵、資金支持等方法,為思政工作者營造一個良好的自媒體應用環境。
4.3全力打造豐富的自媒體信息內容
如何能讓學生主動地關注學校和思政工作者的自媒體平臺,實現通過自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關鍵是自媒體信息的生產。思政工作者要擯棄傳統的長篇大論式的、說教式、灌輸式的思政教育方式,研究自媒體信息的創作特點,結合大學生對自媒體信息接受的心理,將思政教育內容通過微博、微信、QQ群、社區、論壇等自媒體,以資訊、話題、聊天、游戲、圖片、音頻、微視頻等形式隱形呈現,為學生提供服務、答疑解惑,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思想中的實際問題,與學生平等交流,增加對學生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學校要發揮校園自媒體平臺在創作隊伍、技術力量、資訊獲取、經費保障等方面的優勢,創作出既有思政教育效果、學生又樂于接受的信息內容。要通過即時發布校園新聞、對重要新聞的深度報道、對校園熱門話題關的注和引導、為學生提供網上辦事途徑等方式,吸引學生關注校園自媒體平臺,增加學生對校園自媒體平臺的黏性,樹立校園自媒體平臺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性,讓更多的學生自愿關注并使用校園自媒體平臺,在輕松的教育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1]羅斌.網絡自媒體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9.
[2]徐曼.“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
[3]楊賢芳.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
任自玲,講師,研究方向為報紙編輯、新聞寫作、廣播電視新聞、新媒體發展等。
G2
A
2096-0360(2016)12-0055-03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15年度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5B0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