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羽
?
關于我國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問題的討論及建議
曹羽
近幾年,受美國金融危機的持續性影響,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較大,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黨中央根據我國現實情況,創造性的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方案,其主要目標在于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尋找新的發展動力,帶領我國經濟走出發展陣痛期,繼續保持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補”,其前提是肯定市場供求關系的自發有效調節。在市場調節中,企業承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固定資產折舊速度與“降成本”的改革密切相關,它為各行各業改革方案的實施提供了準確的方向和思路,也是會計行業為實現經濟轉型目標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所謂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由于發生損耗而應計入成本費用的那部分價值。其過程實質上是固定資產發生的價值轉移,將其按照合理的分配比例,基于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分配到各個會計期間。我國現階段允許企業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直線法、工作量法以及加速折舊法(包括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其中,加速折舊法是近期國家大力推行的一種方法,但從其適用范圍、折舊方法等角度來看,仍然存在相關規定不明確、方法不完善、靈活性較差、推行難度大等問題。
2014年,財政部頒布有關折舊政策的通知,對生物藥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6個行業的企業2014年1月1日后新購進的固定資產,可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9月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在上述六個行業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行業范圍,對輕工、紡織、機械、汽車4個領域重點行業的企業在2015年1月1日后新購進的固定資產,允許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方法。連續兩年內對固定資產加速折舊行業范圍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國家對于未來折舊方法選擇的偏好。
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出現,我國創造性的提出由過去的需求側轉向供給側改革,要求在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前提下,通過結構優化升級,尋找企業發展的新動力,其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補”。其中,降成本為會計政策的改革提出了新方向,固定資產的折舊就為這種變革提供了一條解決思路。
加速折舊是指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前期計提較多折舊,在其使用后期計提較少的折舊以加快折舊速度,提高企業設備更新換代速度的一種折舊方法,這種方法有以下幾個優點:
1.降低企業稅負,為企業發展提供動力
在會計上,折舊的計提是將固定資產的損耗記入成本費用,從而導致利潤的減少。如果采用加速折舊方法,企業前期計入的成本費用較多,利潤減少,將直接導致企業所得稅的減少,并且數額可觀。因此,加速折舊法實質上是政府給予企業的一項稅收優惠政策,有利于企業在成立初期將關注點更多的放在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以實現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2.盤活企業資金,提高投資利潤率
雖然采用直線法與加速折舊法在稅收總額上并沒有區別,但加速折舊法前期計提折舊較多會形成企業延遲納稅的效果,企業發展前期的可用資金增加,因此企業不僅可以避免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也可以利用流動資金投資更多利潤率較高的項目,以獲取更多收益。
3.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反作用于國家經濟發展
采用加速折舊方法表面上看來,雖然使得國家的稅收收入有較大程度的損失,但固定資產成本的加快補償能夠促進企業現有設備的更新換代,促使其尋求更加先進的生產模式。并且在此過程中,也能夠達到清理“僵尸企業”的目的,從而作用于整個產業的結構升級,并帶來企業效益的巨大提高,增加企業利潤總額,從而增加財政稅收收入,這也是國家鼓勵企業采用加速折舊的主要目的。
1.有關加速折舊方法的規定不夠明確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十八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三十二條所稱可以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的固定資產,包括:(一)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固定資產;(二)常年處于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固定資產。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方法的,最低折舊年限不得低于折舊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舊方法的,可以采取雙倍余額遞減法或者年數總和法。”此處對于可以加速折舊的固定資產范圍沒有明確的界定,并且也沒有確定的手段對企業符合條件的固定資產進行技術性的評估,另外對于折舊年限的確定以及加速折舊方法的具體選擇也沒有做出相應的規定。國家規定的不明確性,將不利于對加速折舊方法的推行,更會為企業帶來困擾,不利于實現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終極目標。
2.加速折舊的方法不完善
目前我國采用的加速折舊方法僅有兩種,即雙倍余額遞減法及年數總和法。而西方發達國家則對加速折舊采用了更多的方式。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日本,就開始在實行加速折舊制度的基礎上開始實施特別折舊制度,并且對于適用范圍也有著較為明確的規定。而我國現行的加速折舊制度缺乏針對性,并且沒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適時調整折舊政策,導致我國企業的整體發展仍處于不均衡的狀態。
3.加速折舊法在我國的推行仍存在較大難度
首先,正是由于我國對加速方法的規定不明確以及方法缺乏完善,企業對于是否將折舊方法進行調整仍有待商榷;其次,由于加速折舊方法會導致企業建立初期折舊計提較多,導致大型企業的起步階段以及中小型微利企業利潤大量減少,帶來一定風險;并且,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相比民營企業及私有企業,更加傾向于在財務報表中顯示高利潤,以證明自己的經營業績或達到吸引更多外來投資的目的,因此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加速折舊法在本公司的推行。
1.細化關于企業實行加速折舊的準則及規定
針對我國各地區各行業不同企業的發展水平,制定較為詳細的加速折舊使用規定。如繼續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稅收優惠力度,提高民族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有針對性的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企業,應對折舊率采取適當提高的方案;對節能減排的企業給與更多關注,促使其真正發揮其最大效用,創造更加長遠的社會價值。
2.采用適合我國國情的特別折舊方法
部分發達國家會針對特定行業的設備采用特別折舊的方法。如,1946年英國頒布《初期折舊制度》,允許部分設備及建筑加速折舊;1948年德國采取一些特別折舊措施,如規定產業機械兩年內折舊50%等;日本于1951年對先進機械設備實行第一年折舊50%,對用于研究的機械設備3年間折舊90%等政策。這些特殊時期的特殊做法能夠提高企業設備升級的速度,有利于改善企業的生產能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對我國折舊方法和具體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們可以利用其經驗,并結合現階段我國經濟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采用適合我國國情的特殊折舊方法。
3.制定相關保障措施為加速折舊法的推行保駕護航
在我國,相比民營企業和非上市公司,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更不易推行加速折舊法,因此,應該對這一類企業進行技術調查和研究,并制定相關措施對其所采取的折舊方法進行明確規定。同時,為了更好地在企業中推行這種方法,還應增強加速折舊政策的靈活性,例如企業的不同時期可以采用不同的折舊方法,并且同一企業的不同設備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折舊方法,這種有針對性并且較為靈活的折舊政策能夠更有力的推動企業折舊方法的革新,從而達到產業升級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任澤平.發達國家實施加速折舊的經驗與我國的選擇[J].經濟縱橫,2014年第3期:112-116.
[2]聶琨.加速折舊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及應用研究[J].財會通訊,2012(3):146-148.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