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斌豪 陶潔瓊
(浙江仁欣環科院有限責任公司 浙江省 315000)
城市環境治理模式若干問題分析
施斌豪 陶潔瓊
(浙江仁欣環科院有限責任公司 浙江省 315000)
本文首先闡述了目前我國環境現狀,進一步分析了環境尚未解決的原因,從而探究對污染問題的治理模式的改善。
環境污染;城市環境;霧霾治理;改善方式
步入20世紀以來,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張中國家,都在加強對環境的治理,尤其是城市建設。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加強,我國環境問題也愈來愈突出,國家、政府和百姓也越來越重視對城市的環境建設。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地方政府還打不到國家環境治理的要求,公民也沒有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這使我國環境問題得不到根本的治理。城市環境治理工作是一項漫長的工作,但是筆者相信,只要居民、企業和環保人員上下同心、共同努力,我國的天空一定會變得清澈,不被霧霾籠罩。
1.1 環境處理基礎技術落后
我國是計劃經濟體制,而且是發展中國家,所以從建國開始,在城市規劃中,我們一直著手于經濟建設,忽視了環境建設。目前,我國城市污染復雜化,例如,市民生活垃圾的堆放,工業生產產生的廢氣、污水,急劇增加垃圾的種類。雖然環保局開始將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類,但是,在城市進行垃圾最后一步的無害化處理的過程中,由于垃圾改善設備的落后和處理流程不規范的問題,例如只是簡單地把垃圾深埋地下,使垃圾處理技術更新的速度緩慢,造成垃圾堆積成山的現狀。同時,各個工廠產生的廢棄污水由于沒有較好的排污設備,所以大部分不經加工處理直接排放到空氣中,給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目前,我國正飽受著霧霾的襲擊,尤其是在秋冬時節。據筆者調查獲悉,我國PM2.5急劇升高的原因絕大部分是工業生產。
1.2 公民對環境治理問題的認識不足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擁有著15億人民。公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在多方面,他們的行為舉動都會對環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我國雖然多年致力于公民的環境教育的工作,使公民環保意識有一定的提高,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還很淡薄,尤其是公眾意識若的居民,只有一少部分可以不受約束的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大部分居民對環境的關注程度以及環境好壞與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的意識還不是很健全。同時,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部分企業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違背自己應盡的職責,缺乏公眾意識,嚴重違背有關環境的法律法規,隨意排污排棄,甚至明目張膽制造垃圾,給環境帶來危害。
公民所處的環境是我們的公共財產,它不僅能夠對我們有益,還能造福子孫后代,如果被破壞,我們的利益將會嚴重受損。
1.3 經濟迅速發展給環境治理帶來挑戰
我國雖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我國經濟發展很迅速,2015年我國GDO名列世界第二。雖然08年經濟危機出現,但我國經濟仍處于持續上升的階段。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采取以擴大生產規模為目的、消耗資源的粗放型經濟方式,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是資源是有限的,這樣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嚴重污染了環境。由于我國北方冬天寒冷,所以以煤能源為主來取暖,因此造成全國煙塵排放量的68%,C02排放量急劇增加,使霧霾天氣持續,為人民生活出行帶來危害。同時,城市建設現代化加強,許多高樓建筑正處于施工當中,其產生的粉塵及揚灰漫步在空氣中,造成我國PM2.5只增不減的狀況。
所謂環境改善是指為保護生態環境,各政府機關采取相應措施,在環境治理的基礎上的進行的改善。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三個方面的措施進行改善:
2.1 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產業
1978年,我國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傳統粗放型經濟的增長方式給資源造成了嚴重浪費,給環境帶來了污染。為了減少環境污染的范圍,必須轉變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產業。城市各級政府機關、環保部門可以呼吁人們開發新能源如清潔的氣體或液體燃料,取代煤炭等化石燃料來發電、供暖。還可以向發達國家學習技術,來改善汽車發動機和石油燃料使用,從而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2.2 轉變生活方式、加大力度治理污染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富強,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據人民網統計,我國每一個家庭幾乎就有一輛汽車。眾所周知,汽車行駛的主要來源是石油,而且石油燃燒一定會帶來污染。所以政府應該呼吁人們盡量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出行,少開私家車。當然這只是一方面,政府還應該加大“限號”政策以及“限購”政策。同時,政府應該時時實施“限制重污染企業排污”、“超標企業停產”政策,垃圾處理廠應采取新的埋垃方式,且一定要對土地重生化、綠色化。有了前期的“APEC藍”和“G20藍”的經驗,我們的污染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
2.3 增大研究投入,尋找最佳解決辦法
目前,我國環境問題雖然受到政府和國民的重視,但是環境治理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是很發達,仍需要鞏固發展技術,努力創造出一種成本低、效果優的環境治理的方式。衡量一個城市的發達指標除了城市建設,還有環境治理措施。近些年的經濟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利與弊,政府可以將部分資金投資在環境治理中,加大對新型的環境治理方式的研究,探索種種技術,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帶去新的光景、新的天地。1952年,英國發生了一件世界矚目的事件——煙霧事件。當時,英國居民受毒霧影響,備受迫害,在短短7d內,就有4000人死亡。為了治理,英國出臺了第一個空氣污染防治法,耗費巨資來研究投入,并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現成為歐洲環境質量最好的歐洲國家之一。有了英國的這個好例子,筆者認為我國環境也會得到最優的治理。
綜上所述,城市環境問題的來源不僅僅只是工業生產的不規則話,還有居民的環保意識差以及政府對其管理不周。由于社會上各個方面的人士對環境意識薄弱,造成環境問題得不到根治。所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并改善這個問題,就必須企業轉變其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居民增強環保意識,改變生活方式;政府加強對污染問題的治理力度;國家加大對該方面的研究投入,尋求最佳方案。
[1]孫淑清,崔建波.生態城市規劃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初探[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2,9(8).
[2]牛建平.基于城市垃圾處理措施探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17):5.
[3]李祥和.城市垃圾的分類處理和資源化探析[J].才智報,2012(2).
[4]王舞燕.加強城市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J].科技信息,2008(35).
F299.2
A
1004-7344(2016)32-0336-01
201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