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璇,蔣高明,叢洪蓮
(江南大學 教育部針織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無錫 214122)
采用局部編織技術的毛衫特殊結構工藝與設計
羅 璇,蔣高明,叢洪蓮
(江南大學 教育部針織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無錫 214122)
為進一步提高毛衫設計師開發復雜花型與設計的能力,以電腦橫機技術為依托,重點對局部編織技術的編織原理和設計應用進行闡述。利用局部編織工藝進行基本組織與提花組織的結構設計,通過特殊結構的編織實例,分析編織工藝與技術細節。結合局部編織技術編織特殊結構具有較強肌理優勢等特點,提出了將其應用到毛衫中的設計方法;應用局部編織技術可開發出具有功能性與裝飾性的優良毛衫服裝,也為毛衫生產提供設計思路,滿足現代消費者追求個性的穿著需求。
局部編織技術;毛衫;組織結構;針織技術;設計要點
組織結構是毛衫設計的基礎,它會直接影響到服裝的外觀效果,結構的多變也是其獨具魅力的地方。而局部編織技術是針織成型服裝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編織工藝,它不僅應用在毛衫的肩斜、袖山弧線和圓形下擺處,同時應用于組織結構的設計形成設計感強烈的外觀效果[1]。局部編織技術依托于橫機的使用,編織的織物肌理效果明顯,并配以多變的工藝方法不僅可充分體現針織面料的藝術美,同時也省去后續人工縫紉立體裝飾物的環節。本文從局部編織技術的角度,著重闡述組織結構設計與應用,通過編織實例探討花型設計中的關鍵點,旨在為毛衫設計生產提供廣闊的思路和方法,為推進針織服裝的開發提供參考。
局部編織是指在編織時某些織針僅掛住線圈而暫時不編織,另一部分織針則進行編織,當需要時,退出編織的織針再重新進入編織,以形成一定的織物形狀[2]。圖1示出應用局部編織技術編織的雙面織物的線圈圖。表1示出局部編織技術在毛衫中常規應用情況。在編織針織服裝時,局部編織技術大都應用于衣片起頭,選擇在某些織針停止工作,然后再逐漸使其進入工作,以達到衣片所要寬度,形成弧度下擺。在肩部采用局部編織技術,使參加編織的針逐漸減少處于休止狀態,以此形成收肩效果[3]。而在花型設計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局部編織技術已不限于這些區域的使用,為增加針織服裝的立體效果,往往使用局部編織技術來實現針織服裝的肌理效應,豐富花型組織結構的編織方法。

圖1 應用局部編織技術編織的雙面織物的線圈圖Fig.1 Loops of double-sided fabric with partial technology

表1 局部編織在毛衫中常規應用對照表Tab.1 Common application of partial technology
毛衫服裝的組織結構變化豐富,有基本組織與變化組織,為追求更加個性的針織服裝,設計者不拘泥于一種編織方式,往往是2種或2種以上的編織技術配合實現設計效果。局部編織技術在組織結構上的應用有著高效、高速和節約原料等優點,同時配以不同色彩與材質的紗線混合設計編織,可形成具有較強肌理效果的面料,多被應用于毛衫的裝飾性設計。
2.1 基本組織結構的結合
毛衫的基本組織結構包括平針組織、正反針組織、集圈組織等。而基本組織是毛衫中最為常用的組織結構。加入局部編織工藝,在部分織針上進行減針或加針,以此形成多變的立體肌理效果。
局部編織技術與基本組織結構結合可編織多種外觀效果,如圖2所示。如形成不規則凸紋形狀、立體幾何形狀、梯形色塊效果等。同時,局部編織技術還可結合集圈組織、正反針組織、夾條組織編織出多種不同風格的立體結構。

圖2 局部編織技術在基本組織結構的應用Fig.2 Partial technology in basic organization.(a) Repousse shape; (b) Trapezoid shape; (c) Geometry shape
2.1.1 基本組織設計應用
在基本組織設計中,多運用局部編織技術在平針地組織中形成有立體感的凹凸結構,代替后續手工縫紉立體裝飾物的環節,可在生產加工中加入這種編織方法,既節省人力又節省物力,提高工廠生產效率。
在基本組織編織中多利用“兩邊暫停中間編織方式”。在一行織針中,兩邊的織針暫時不編織,中間剩余的織針繼續編織,因而編織的織物形成多余量的凸起[4]。凸起的形狀可根據效果進行設計編織,多以簡單的幾何形狀為主,但基本組織結構在應用局部編織技術時,應注意在編織過程中由于牽拉張力作用于不工作的線圈會使線圈變形,同時也會損傷織針,因此在編織時可停止牽拉輥工作,使握持的線圈不再繼續受到牽拉,而沉降片可解決線圈上浮的問題,但應注意使用局部編織技術編織的立體凸起花型的尺寸不宜過大。
2.1.2 基本組織編織實例
編織實例為基本組織的毛圈效應,見圖3所示。應用編織的地組織為平針組織結合使用局部編織技術,設計重點是織物整體呈現立體效應的毛圈結構。編織方法通過采用選針局部編織,暫停工作的針床握持線圈不再編織,另一個針床多編織N個橫列后,暫停編織轉數與編織轉數差別較大,形成一個個毛圈效應,各行毛圈有序的排列,織物整體的立體凹凸效果明顯。編織該織物時,與國外電腦橫機相比,國產電腦橫機更具優勢,因有高低兩位羅拉控制織物不易上浮,同時受到分段沉降片的作用控制壓圈深淺,因此更易編織。

圖3 立體毛圈效應實例Fig.3 3-D loop effect with partial technology
圖4示出組織的編織區域圖。以圖中所示的1號毛圈效應區域為例,編織工藝圖如圖5所示。前針床連續編織1、2兩個橫列,形成平針地組織,后針床上沒有線圈。根據設計效果,每6枚針中的2枚針開始局部編織一個毛圈效應。根據機頭方向,編織區域從右側向左側編織。先帶入幾枚后針床的織針進入,并以浮線的形式進入局部編織區域,以保證后面的編織有足夠的紗線,防止后續編織因牽拉作用導致紗線斷裂。作用4枚織針編織四平組織。此時,后針床線圈不翻到前針床,握持在后針床不編織,只有前針床工作,阻止其對應區域的織物向下運動。編織2個集圈組織以此連接2枚前針床織針編織。間隔的編織前針床2枚織針,根據設計效果編織N行后,進入下一個區域局部編織毛圈效應。

圖4 編織區域圖Fig.4 Knitting area

圖5 1號編織工藝圖Fig.5 Technological views of 1
交替重復編織,當編織寬度達到設計要求時,通過翻針系統將后針床線圈對稱地翻到前針床,進行平針組織地組織編織。2個針床編織的線圈差異使前針床的織片向外凸起編織成一個個毛圈效應。
編織時需注意:1)局部編織的部分應為偶數行高,以保證編織時機頭方向正確;2)局部編織時應一隔一出針;3)編織四平組織時應放松密度,同時以浮線帶進帶出保證后續編織的順利。
2.2 與提花類組織結合
局部編織技術應用在提花組織,能夠編織出具有較強立體感的圖案肌理效果。在設計時,可把不同的色紗配以不同圖案,呈現不同的凹凸效果,以凸顯服裝的設計感。編織出的服裝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感受,大大豐富毛衫的多樣性,增添織物造型表現力,使得服裝更加精致時尚。
2.2.1 提花組織設計應用
提花組織是將紗線墊放在按花紋要求所選擇的某些織針上進行成圈而形成的一種組織[5]。使用局部編織技術與浮線提花、芝麻點提花、空氣層提花等組織相結合,同時混合不同色紗,可形成三維立體凸起圖案與二維平面圖案相對比的效果(如圖6所示),多作用于裝飾性針織服裝表面。

圖6 局部編織技術在提花組織結構上的應用Fig.6 Application of partial technology in jacquard organization.(a) Example 1; (b) Example 2; (c) Example 3
在編織提花組織時,設計的花型效果應以簡單圖案或幾何區塊為主,突出圖案的凹凸效果。在毛衫設計中,可使用局部編織的凸條結合提花的編織,起到分割線與裝飾織物的作用。而把局部編織工藝與芝麻點和空氣層提花結合,可形成提花組織的褶皺效應。
2.2.2 提花組織編織實例
褶皺效應賦予毛衫豐富的造型變化,是針織設計的經典造型元素,通過合理的布局能增強服裝整體的層次感與裝飾感,增加服裝的藝術效果[6]。
結合局部編織工藝,設計一款提花組織結構的褶皺效應編織實例,如圖7所示。該織物結構為空氣層提花并配以局部編織技術的芝麻點提花。編織的空氣層提花是芝麻點提花編織轉數的2倍,由此編織出的芝麻點組織更加緊密,而空氣層組織可展現出立體的褶皺效應。如果編織的紗線加入一些伸縮性優良的氨綸材質,這種松緊疏密的褶皺肌理效果會更加明顯。

圖7 提花褶皺效應實例Fig.7 Pleat effect of jacquard organization
以兩色提花褶皺效應為例,編織步驟如圖8所示。根據機頭方向從右向左編織,色紗1編織起頭羅紋后空轉一行,從單面織物轉向雙面織物的編織。2種色紗同時帶入編織芝麻點提花,達到編織針數后,編織空氣層提花,左側芝麻點提花使用局部編織技術不編織。順應機頭編織方向使得6、7橫列左側的芝麻點提花不編織,后續組織正常編織。此時應注意,連接的線圈以集圈連接,防止連接處漏針形成破洞。由芝麻點到空氣層再到芝麻點連續編織8、9橫列。在10、11橫列右側芝麻點使用局部編織技術不編織,后續正常編織。繼而一個編織循環結束,使得中間空氣層組織的編織橫列數是左右芝麻點組織的2倍。

圖8 編織工藝圖Fig.8 Technics views
此提花褶皺效應是順應機頭編織方向按空氣層與芝麻點固定編織行列設計花型。在設計織物時,也可調整二者比例,設計出褶皺形狀不一的花型。編織中,應注意機頭方向與織物組織相互配合,同時防止長浮線的產生影響編織,通過芝麻點提花的帶進帶出減少局部編織時浮線過長造成編織不當的問題,使得局部編織區域連接順利。利用局部編織技術編織的褶皺效應可與提花、嵌花組織結合,使織物更具層次感與韻律感,增強針織服裝的藝術性。
局部編織技術在組織結構中的應用,對工藝技術要求高,繪制花型應注意機頭方向,避免機頭空轉,與浮線的拉進拉出,以求機頭的最少運行方向達到最多的編織動作。而結合局部編織技術所呈現的凹凸立體效果,既與衣片渾然天成,又省時省力。
隨電腦橫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毛衫設計也融入更多的個性化編織理念,以滿足現下消費者求新求異的穿著需求。作為針織服裝的成型工藝,局部編織技術不僅要依托于形式美的法則去編織具有美感的毛衫,同時也要考慮到工藝適應性等問題,設計出的服裝要能揚工藝之所長,避工藝之所短,以此編織出獨具一格的針織服裝[7]。
3.1 毛圈效應的設計應用
毛圈效應織物的三維立體感較強,可應用于毛衫外衣,呈現敦厚、粗獷的風格,可充分體現消費者個性化穿著需求。將毛圈效應應用到毛衫上可形成有序的線面布局,而毛圈布局大小可根據具體的設計風格做出相應的改變。
在使用毛圈效應設計毛衫時,應盡量簡化款式,可省去一些繁瑣部位的設計,突出毛圈結構在服裝上的裝飾效果。圖9示出組織的編織設計圖。如圖所示,設計圖中每個圓圈代表1個毛圈組織),在素色平針地組織的毛衫上加入這一結構,并按一定的比例進行有序的分布可形成立體狀層疊效果。在圖9(a)中,以線的排列進行每一個毛圈結構的排序,形成交錯的“X”造型,而在圖9(b)中,在毛衫中線的位置上加入豎排的毛圈結構進行修飾,形成一種“假門襟”的裝飾效果。又如圖9(c)中所示,在毛衫前片的中心部位加入這一組織結構,毛圈的大小可一致,也可對針數進行增加或減少,形成大小不一的毛圈,再進行有序排列布局,彰顯其獨特的裝飾效果??傊瑹o論怎樣應用此組織結構去設計,都必須圍繞設備的編織工藝,盡量降低操作難度。

圖9 毛圈效應編織設計圖Fig.9 Knitting design views of ruche.(a) Arrangement of surface; (b) Arrangement of line; (c) Arrangement of surface
3.2 褶皺效應的設計應用
使用局部編織技術的褶皺效應設計,是利用針織面料自身彈性和褶皺來適合人體與服裝[8]。針對褶皺效應,可與提花組織結合進行編織,也可在平針的基礎上進行編織。與提花組織結合,編織出的織物色彩對比鮮明,中間褶皺較厚實。而在平針基礎上編織的褶皺效應,織物較薄,大都應用于毛衫的胸部和腰部以體現人體的曲線美[9]。
根據毛衫的設計風格,可設計有規律的褶皺,如褶的大小、間隔、長短相同,還可編織出不規律的自由褶,表現出隨意、極有趣味的服裝特色,結果如圖10所示。褶皺效應具有一定的空間感,在服裝中往往成為視覺的中心,如圖10(a)所示,在針織背心裙的肩頂部位加入使用局部編織技術的提花褶皺效應,褶皺前后兩端設為芝麻點提花并選擇部分織針暫停編織,同時加入氨綸色紗使得中間空氣層組織形成自由褶皺立體凸起,為常規的造型加入設計亮點。在圖10(b)中的針織半身裙,也可加入這一組織的褶皺效應,編織口袋。裙身與口袋多層結構的編織,在袋身形成規律的橫抽褶,并加入有彈力的紗線,使得口袋與裙身褶皺對比明顯,產生可愛的蝴蝶形狀,既修飾女性腰部的曲線美,同時提花褶皺結構的厚實又兼具功能性優良的特點。在圖10(c)中,在上衣的胸部位置,加入褶皺效應起到修飾女性的曲線美的同時,又賦予裝飾性的美感。

圖10 褶皺效應編織設計圖Fig.10 Knitting design views of crinkled effect.(a) Design of shoulder; (b) Design of pocket; (c) Design of chest
3.3 局部編織技術的設計要點
局部編織技術結合不同的組織結構形成的三維立體效果雖形式不同,織物風格也各異,但其編織原理相同。即做到在編織中的某些織針暫時退出編織,不退圈,需要編織時在重新編織,繼而編織出各異的組織[10]。同時加入不同色彩與不同材質的紗線以及多密度的運用等方式,可最大化發揮針織設計魅力。但在實際編織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工藝操作的適應性等問題,在編織過程中需合理安排編織系統,以及相關技術的操作順序等問題,以期做到對設計的花型在上機后的編織原理有足夠的了解,防止在上機后因編織不當造成無法編織等問題。懂得上機編織原理,才能在設計中游刃有余,創造出更富設計感的針織服裝。
1)為實現毛衫的創新設計,將局部編織技術應用于基本組織和提花組織設計,以此實現特殊結構的編織。結合特殊結構的設計特點應用于毛衫服裝中,設計的毛衫具有功能性與裝飾性完美結合等優點。局部編織技術的應用可大大提高毛衫產品開發的多樣性。
2)通過編織實例,分析具體操作步驟與技術難點??傮w上應用局部編織技術可編織具有較強立體感的三維花型結構。編織原理簡單,但創新開發應控制好織物局部編織區域,處理好局部編織區域與正常編織區域的鏈接,同時合理安排機頭方向,避免空轉的編織。
跟隨時代的發展,毛衫市場需要滿足消費者對毛衫新的審美需求,而創新花型的設計與開發需要設計者進一步拓展思路。結合局部編織技術編織的毛衫產品的出現,將為毛衫設計者提供新的開發思路,從而促進毛衫市場開發出更符合市場潮流的產品。
FZXB
[1] 張金.局部編織在毛衫立體感面料中的應用與研究[J].毛紡科技,2011(1):45-48.ZHANG Ji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knitting in three-dimensional fabric sweater [J].Wool Textile Journal,2011(1):45-48.
[2] 宋廣禮.成形針織產品設計與生產 [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44.SONG Guangli.Fashioned Knitting Product Design and Production [M].Beijing: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06:44.
[3] LELA Nargi.Knitting Around the World [M] UK:Voyageur Press,2011:35.
[4] 蔡雨琪.針織成形局部編織工藝的研究與設計創新 [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4:22.CAI Yuqi.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design of partial knitting of fully fashioned knitwear [D].Beijing: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2014:22.
[5] 蔣高明.針織學 [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80-85.JIANG Gaoming.Knitting Technology [M].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12:80-85.
[6] 沈雷.針織毛衫造型與色彩設計 [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9:100-104.SHEN Lei.Knitting Sweater Style and Color Design [M].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9:100-104.
[7] 郭利芳.毛衫組織結構對其外觀風格影響的研究 [D].無錫:江南大學,2007:22-23.GUO Lifang.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knit structure on knitwear′s style [D].Wuxi:Jiangnan University,2007:22-23.
[8] 沈雷.針織毛衫組織設計 [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9:128-133.SHEN Lei.Knitting Sweater Organizational Design [M].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9:128-133.
[9] 陳欣.羊毛衫服裝設計中的肌理表現[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08(1):30-34.CHEN Xin.Knitwear in skin texture of garment design[J].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8(1):30-34.
[10] CAROL Brown.Knitwear Design[M].UK:Laurence King Publishing,2013:56.
Process and design of woolen sweater special structure based on partial technology
LUO Xuan,JIANG Gaoming,CONG Honglian
(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KnittingTechnology,MinistryofEducation,JiangnanUniversity,Wuxi,Jiangsu214122,China)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weater designers' ability in developing complex patterns and design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flat knitting and partial technology,with actual example and application of design.The partial technology is used to design that the basi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jacquard organization.Through the example of special structure,knitting technology and key point of design are analyzed.The design principle used in the sweater design was presented via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al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xture.The partial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develop functional and decorative excellent sweaters and provide design idea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weaters and consumers who pursuit individual characters
partial technology; woolen sweater; organization structure; knitting technology; key point of design
10.13475/j.fzxb.20150804306
2015-08-25
2015-11-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JUSRP51404A);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403080);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BK20140161)
羅璇(1988—),女,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化針織技術。蔣高明,通信作者,E-mail:jgm@jiangnan.edu.cn。
TS 18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