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寶元
【摘 要】本文通過比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主要任務,闡釋了兩者的一致性關系,面向政策立法機構、監督管理機構、企業經營主體三個層面,圍繞加強立法、完善政策、推廣標準,發揮各級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和新聞媒體、消費者的監督作用,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加強溝通傳播、提高社會責任管理價值創造九個方面,為推進我國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建設提供了對策性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關系
0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加強社會責任管理能力建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推進企業、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企業發展的核心主題之一。然而,在我國國有企業內外部各個層面對社會責任管理的認識上,尚存在一定偏差,國家電網公司將我國企業在社會責任管理中存在的誤區總結為十二個大類,分別為公益論、奉獻論、籮筐論、萬能論、報告論、議題論、標準論、形象論、陰謀論、賺錢論、工具論和負擔論,國有企業內部普遍缺乏完善并且良好運作的社會責任管理機構,或者與之相關的管理職能設置,特別是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社會責任管理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旨在通過比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主要任務,從中發現兩者的一致性關系,為政策立法機構、監督管理機構、企業經營主體三個層面共同推進我國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建設提供對策性的建議。
1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開始興起。1980年3月5日,世界大多數國家首都同時公布了《世界自然保護大綱》,該大綱由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同盟起草,并首次提出和使用了可持續發展這一術語。1987年,“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得到國際上的廣泛認可,該定義由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發展決策的基礎上;二是追求在個人得到充分發展,滿足人類各種需求的同時,保護現有的生態環境,而且不危害到后代的生存與發展;三是強調利用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活等多項指標衡量發展水平,反對單純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發展水平的唯一指標。
2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主要任務
從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具體任務分析,首先應包括企業面向治理層應承擔起的責任,具體包括:股東責任,主要是對企業的股東負責并實現最大股東回報;政府責任,主要是完成國家賦予國有企業的國民經濟建設任務和政治社會責任擔當任務;秩序責任,主要是保證企業自身沿著符合社會規則的方式發展并積極參與維護各種社會規則的權威性;環保責任,主要是在完成經營發展任務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節能責任,主要是通過各種提高效率的方法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減排責任,主要是通過各種環境處理方法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危害,節能責任和減排責任是企業對支持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責任建設;應急責任,主要是處理突發環境事故的責任機制建設。第二,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管理任務應包括面向合作者應承擔起的責任,具體包括:伙伴責任,主要是處理與供應商或渠道商等企業構成聯系的相關利益方之間的責任關系;客戶關系,主要是處理與下游企業客戶或者最終客戶之間的責任關系,伙伴關系和客戶關系是企業在外部與供應鏈上利益相關方之間責任建設的重點;社區責任,主要是處理與所在周邊社會范圍內的社會責任問題;員工責任,主要是處理與公司員工之間的責任關系,社區責任和員工責任是企業與內部人員及外部人員和社會團體等之間責任建設的重點;安全責任,主要是確保企業生產經營安全及人員的安全。第三,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管理任務應包括企業自身建設方面的任務,具體包括:責任治理,主要是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機制的建設和目標的明確;責任推進,主要是將企業的社會責任目標分解落實到各個組織單元,從而規范化地開展社會責任管理工作;責任溝通,主要是了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信息的溝通及溝通渠道建設;責任維護,主要是企業內部對社會責任文化的建設和對外展示和宣傳。
3 可持續發展思想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分析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既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單元,也是推動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微觀單元,企業的發展壯大,推動并實現了整個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學者朱貴平在論述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時,提出兩者之間存在三方面一致性,包括對環境保護和資源永續利用的要求,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企業的社會責任與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整理我們還發現,在時間維度上兩者也存在三方面一致性,即:可持續發展理念興起的時間,與國際范圍內企業社會責任運動興起的時間相一致,與西方對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研究進入成熟階段的時間相一致,與我國社會責任管理開始蓬勃發展的時間相一致。因此我們認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企業社會責任又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通過履行國際廣泛認可社會責任內容,企業完全可以在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及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4 加快政策立法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
4.1 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立法
建立評估機制,以促進企業與市場、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現行法律體系中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內容摸底清查,經過評估,對于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環境發展要求的內容予以修訂或刪除,對于現行法律體系覆蓋的空白,通過補充條款或頒布新法予以填補或加強,對于現行法律中的界限不清或銜接不到位等予以補正和完善,建立企業承擔可持續發展及社會責任的法律體系和法律環境。
4.2 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政策
建立統籌機制,綜合考慮企業與市場、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共生互惠關系,將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貿易政策等進行統籌安排,加大向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提供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的力度,通過政策上的導向激勵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4.3 推廣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標準
建立準入機制,對于政府采購的產品和服務在招標評標中增加社會責任體系建設等指標并賦予競爭性的權重,從而鼓勵企業進行SA8000等社會責任認證,基于ISO26000等國際標準規范社會責任管理,引入GRI指南等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同時鼓勵走出去的企業積極參加國際社會責任議題討論和標準化研究,與政府主管部門協同互動,維護好我國的利益。
5 加強監督管理規范企業社會責任管理
5.1 發揮各級監管部門的監督作用
完善監管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標志著國有企業或將進入分類分層改革與監管的新時期,在實施國有企業分層分類改革和監管的進程中,建議積極開展將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考核評價范疇方面的實踐,積極推動環境、工商、稅務及行業等管理部門的聯合監管機制建設,引導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提高自身及國家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助力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全面深化改革目標的實現。
5.2 發揮行業協會和新聞媒體等的監督作用
建設監管平臺,健全行業協會與行業企業及新聞媒體、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聯絡溝通機制,在宏觀層面的監管體系之下,發揮行業協會在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協調作用以及對行業企業的監督和指導作用,并與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輿論監督有效結合,形成對企業社會責任齊治共管的多元化監督格局。
5.3 發揮消費者的參與和監督作用
推廣社會責任理念,加強面向大眾的關于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相關的普法和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倡導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提高消費者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環境意識,利用消費價值觀的革新倒逼企業進行綠色產品研發創新和綠色生產。此外,消費者還能夠在對監管部門依法履職盡責進行必要監督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6 轉變發展理念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進
6.1 建立完善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基于社會責任識別評估,制定企業的可持續戰略,建立健全社會責任管理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專業隊伍,篩選企業社會責任重要議題,促進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同時探索建立社會責任信息的自動化采集能力和責任績效評價體系等。
6.2 加強社會責任溝通與傳播
基于利益相關方的責任識別分析,努力構建多方信任與合作關系,通過各種形式的溝通與利益相關方形成責任共識,使其參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和報告發布,及時披露企業及與利益相關方共同的責任。
6.3 提高社會責任管理對企業價值創造的貢獻
在市場推廣綠色理念,通過綠色產品研發創新和綠色生產,以得到最佳的投資回報,同時塑造企業負責任的社會形象,提高品牌價值和影響力。
7 結語
我國國有企業不僅是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營主體,還是國家建設的主導力量,在加強自身社會責任建設的同時,還應擔負起引導全產業鏈上的利益相關者實施社會責任活動的重大責任,通過參與和推動建設產業發展共同體,在產業中找好定位,發揮企業能力和影響力,整合資源,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實現多方共贏。
【參考文獻】
[1]中央企業管理提升活動領導小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輔導手冊[M].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2]胡亞敏.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綜述[J].商業會計,2014(9).
[3]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論新時期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大任務[J].中國工業經濟,2014(9).
[4]董進才,黃瑋.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綜述與展望[J].財經論叢,2011(1).
[5]朱貴平.關于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科學發展觀透視[J].經濟問題,2005(7).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