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玲
摘 要: 數學課如何上出“數學味”,關鍵是教學預設要立在“數學”的角度而不僅僅是“知識”的角度。教師應該從數學學科的本質出發,努力開發顯性知識背后的數學價值,組織有效操作,引導數學思考,堅持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展現“結果”背后的“過程”,讓學生體驗思想方法,深刻理解數學本質。
關鍵詞: 學科本質 有效操作 經歷過程 數學思考
一、課前思考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在不同版本的數學教材中,它都相對獨立,因此,這一教學內容被眾多名師名家從不同視角作過精彩的演繹。朱樂平老師巧用“臉部整容”教學圓的知識,利用兩課時的時間讓學生逐步感知圓的特征;潘小明老師創設現實中投圈是否公平這一問題情境,展開對圓的探索。可以說,圓的認識這節課,已經被他們挖掘得非常徹底。但很少有人嘗試引導學生從畫圓過程中發現圓的本質屬性,教學圓的認識。所以我嘗試“認識圓從畫圓開始”的教學思路,引領學生關注畫圓的過程,抓住畫圓時“筆芯到針尖的距離一直不變”這一關鍵感悟、體驗和理解圓半徑有無數條且長度都相等本質屬性。根據以上分析,這節課的教學我確定為四個環節。
二、教學過程
(一)在開放式畫圓情境中滲透圓的畫法,會畫圓。
1.揭示課題。
師:看見過圓嗎?
生:看見過。
師:看見過不等于認識。這節課我們就從數學的角度認識圓。
2.嘗試畫圓。
師:出示圓柱水杯、圓形桶蓋。
師:能用這些物體畫圓嗎?
生:可以用水杯的底面或杯口在紙上比著畫一個圓。
生:用桶蓋也可以比著畫一個圓。
師: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這樣畫圓,但是數學上畫圓的方法可不是這樣的,需要用到圓規。
出示圓規。
師:圓規的一只腳安著——生:筆芯。另一只腳是——生:針尖。
師:會用圓規畫圓嗎?在作業本上畫一個試試。
師:畫圓有什么困難?
生:圓規的兩只腳在畫圓的時候容易滑動。
生:動作生硬,不靈便。
師:有什么技巧嗎?
生:畫圓的時候需要握住圓規的頂端旋轉。
生:不能用手握圓規的腳。
師:知道了這些技巧,現在再畫一個比剛才大一些的圓。
(二)在畫圓的過程中發現圓的本質屬性,認識圓。
1.觀察畫圓過程,感受圓規筆芯到針尖的距離一直沒變。
師:光會畫圓,還不算認識圓,能從畫圓中發現一些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才是真正的學習。
師:剛才同學們畫了圓,現在老師也來畫一個圓。
師開始畫圓,畫至1/4圓時停。
師:想象,如果用正確的方法接著畫下去,這個圓會一會兒凸出來,一會兒凹進去嗎?
生:不會。
師繼續畫圓,畫至3/4圓時又停。
師:繼續想象,如果堅持用正確的方法畫完,這個圓會凹凸不平嗎?
生:不會。
師畫完圓。
師:為什么用圓規按正確的方法畫出來的圓這么光滑,這么飽滿,這么勻稱?
生:因為圓規有針尖的腳固定了。
生:主要是因為筆芯到針尖的距離一直沒變。
師板書:筆芯——針尖距離不變
2.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與特征
(1)認識圓心
師介紹:畫圓時圓規的針尖固定的這一點,數學上叫圓心,用字母O表示。
(2)認識半徑
師:剛才大家從畫圓的過程中發現“筆芯到針尖的距離一直沒變”,你能用一條線段把筆芯到針尖的距離畫出來嗎?
生畫。
師:數學上我們把這條線段叫半徑,用字母r表示。像這樣的線段可以畫多少條?
生:很多很多。
師:如果給你足夠多的時間,你能畫完這些線段嗎?
生交流:還是從畫圓的過程想象一下,畫圓時停的次數越多,線段的條數就越多。
師:數學上,點本來是沒有大小的,線也是沒有粗細的,同學們剛才的想法很有數學道理。
板書:無數條
師:這無數條半徑的長度會一樣嗎?
生:一樣。
師板書:長度相等
(3)認識直徑。
師:墨子老先生說:圓,一中同長也。
師:怎樣理解這句話?
生:可能就是說圓有一個圓心,半徑長度都是相等的意思。
師:有人理解墨子這句話還有另一種意思,說的是圓的直徑也是如此。聽說過圓的直徑嗎?在自己畫的圓中,把你想象的直徑畫出來。
學生嘗試畫出直徑,直到畫正確。
師:同桌相互看一看,畫得正確嗎?
師:想一想墨子的話,怎樣知道無數條直徑的長度都是相等的?
生:每條直徑內都有兩條半徑(生指),在畫圓的過程中我們知道半徑都相等,既然半徑都相等,直徑肯定也相等。
師:直徑和半徑有這樣的關系嗎?
生:有,直徑等于半徑的2倍。(板書d=2r,r=1/2d)
(三)在同其他平面圖形相比較中,理解圓。
師:與過去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比較,圓有什么不同?
生:其他圖形都是直線圖形,圓是曲線圖形。
生:其他圖形都有線段,也有角,圓沒有。
出示橢圓形。
師:這個圖形也是曲線圖形,也沒有角,它是圓嗎?
生討論。
老師順著學生的思路小結:中心到橢圓上的距離不相等,所以它不是圓。
(四)聯系圓在生活中的運用,感悟圓。
出示問題: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
圓形井蓋為什么掉不下去?
課后任選一個問題寫一個數學小作文,突出數學思考,說理充分,做到有理有據。
三、課后反思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他們非常專注和投入。“用圓規按正確的方法畫圓為什么不會凹凸不平?”“圓有無數條半徑且長度都相等,想一想究竟是為什么?”在這些有力度的問題的挑戰下,學生的思維被真正激活了。
從課后的訪談看:學生非常喜歡上這樣的課。從練習反饋的情況看:學生完成書上的習題正確率很高。
本課教學對我的啟示:教師應該從數學學科的本質出發,堅持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展現“結果”背后的“過程”,讓學生體驗思想方法,深刻理解數學本質,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