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杰+程曉新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應用型本科院校《機械制圖測繪實訓》及《AUTOCAD課程設計》實踐教學的現狀及弊端,提出把兩者合并成機械制圖綜合實踐的教學新模式,同時提出合理的評價機制。該模式發揮各自的優勢,提高了制圖實踐成果質量。
關鍵詞: 機械制圖測繪實訓 AUTOCAD課程設計 機械制圖綜合實踐
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際教育界普遍重視實踐環節,強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順應時代的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3月,中國教育改革部改革方向明確指出:全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將有600多所逐步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應用型本科重在“應用”,其核心環節是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如何更新教學模式,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目前應用型研究的熱點之一。應用型本科院校機械制圖實踐環節教學模式的探索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
1.機械制圖實踐環節的教學現狀
《機械制圖》是工程界的“技術語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讀圖、繪圖,運用各種作圖手段來構思、分析和表達工程問題的能力。《機械制圖測繪實訓》及《AUTOCAD課程設計》是《機械制圖》的重要實踐環節。目前,兩門課程在高校中的上課信息如表1所示。
2.機械制圖實踐環節反應的問題分析
現有的分離式教學模式產生的問題如表2所示。
此外,以齒輪油泵測繪為例,傳統機械制圖測繪實訓周需徒手繪出所有非標準零件草圖、尺規繪制典型零件圖及裝配圖。為了完成如此大的任務量,學生只是機械地模仿,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視了對零件設計、工藝結構、尺寸標注原則等方面知識的理解和綜合運用。主要問題表現在:零件圖表面粗糙度欠缺、配合尺寸及公差不合理、定位尺寸過多或不足等;裝配圖中的零件、尺寸與已繪零件大相徑庭,失去了由零件圖拼畫裝配圖的意義。
綜合以上,機械制圖實踐環節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三類:一是時間緊,任務重,導致實踐能力不能達到預期目的;二是兩門實踐環節脫節,不能達到互補;三是教學評價機制欠缺,不能起到鼓勵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
3.機械制圖實踐環節問題的對策
《機械制圖測繪實訓》及《AUTOCAD課程設計》是在學生學習完《機械制圖》之后,具備了零件圖、裝配圖知識基礎上的兩門重要基礎實踐課。AUTOCAD是繪制工程圖樣的工具,兩門課的教學目的都是鞏固所學制圖理論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繪制和閱讀機械圖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將兩者結合,即形成將零部件測繪、手工繪制零件草圖、零件工作圖、裝配圖與計算機繪圖有機融為一體的機械制圖綜合實踐課。
《機械制圖測繪實訓》及《AUTOCAD課程設計》結合后,有效避免了兩者脫節的弊端,測繪零部件的工作圖可直接用AutoCAD完成,裝配圖的繪制可將已繪制的零件圖編輯處理后定義成塊,再拼裝成裝配圖,減少了繪圖時間,有利于零件圖的檢驗。節省的時間,可強化零件表達方案、尺寸標注合理性規范的繪圖方法、提高手工和計算機繪圖技能等方面。
考核方法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指揮棒,考核方法應該重視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機械制圖綜合實踐課作為一門實踐課,考核宜采用出勤情況及巡視檢查、綜合作業、上機測試綜合評定。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加強過程督促和指導,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做好過程考核記錄。對思維活躍的學生,組織、培訓參加大學生競賽,激發興趣。有效的評價機制將會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適應社會發展。
結語
在傳統的先《機械制圖測繪實訓》后《AUTOCAD課程設計》,時間安排(連續型)的教學模式中,筆者在教學中初步將二者融合,學生學習效果明顯高于間斷式。《機械制圖測繪實訓》與《AUTOCAD課程設計》有效融合的教學新模式加上合理的評價機制必將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莉,郝育新,王建華.工程制圖測繪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圖學學報,2013.1.34(1):116-119.
[2]潘延力.應用型本科水利工程制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10.8.11(2):126-128.
基金項目:基于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工程圖學》課程的研究與實踐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批準號:GH14290 201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