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蘭 高 穎 (景德鎮學院 333000)
西洋琺瑯彩對清代雍正粉彩花蝶紋樣裝飾的影響
蔣小蘭高穎(景德鎮學院333000)
粉彩又稱之為軟彩,是清代康熙晚期,受琺瑯彩瓷制作工藝的影響而獨創的一種釉上彩瓷新品種,西洋琺瑯彩料和琺瑯彩工藝由傳教士們傳入宮廷,當時統治者皇帝對釉上彩瓷的喜愛,這樣一個契機造就了雍正粉彩花蝶紋樣裝飾藝術的輝煌,一朵粉彩之花悄然綻放。
西洋琺瑯彩;雍正粉彩;影響
本論文是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清代雍正時期粉彩花蝶紋樣裝飾藝術研究”(課題編號:YG2015167)階段性成果。第一主持人。
琺瑯彩瓷稱之為“瓷胎畫琺瑯”。是西洋傳入中國的一種裝飾技法,后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西洋琺瑯彩瓷是清康熙帝中晚期時,將西洋金屬銅胎畫琺瑯的琺瑯彩料,應用到釉上瓷胎上的一個獨特創舉。這一創舉直接有效的影響著粉彩這朵淡雅清麗之花的萌芽與綻放,并逐漸成為釉上彩裝飾的主流。
1.西洋琺瑯彩料的引進與改造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于禁海開放,中國文化藝術傳入西歐,掀起了波瀾壯闊的“中國熱”,而傳教士來到中國進行的西歐藝術——琺瑯彩的傳教,把當時的中國最高統治者康熙皇帝、文人墨客以及市井平民全都卷入其中,令他們如癡如醉,無限向往。西洋琺瑯彩是借助于金屬銅胎為媒介,用琺瑯彩料繪制的,具有造型典雅、紋飾細膩、色彩俊秀的藝術特點。于是康熙帝想盡一切辦法引進琺瑯彩釉料繪畫在陶瓷胎上,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改進。終于成功把琺瑯彩釉料作用于瓷胎上。所以粉彩是借鑒了西洋琺瑯彩釉料的配方創造出來的一種陶瓷釉上彩工藝。雍正朝之前使用的材料完全依靠于西洋國家的進口料,到了雍正1728年,本國開始自發研制了九種西洋琺瑯彩料和新增了九種西洋琺瑯彩之前也沒有的顏料,加起來有十八中琺瑯彩料,這些豐富多彩的材料,使得雍正朝粉彩花蝶紋樣裝飾呈現出色彩斑駁、姹紫嫣紅的畫面效果。
2.“玻璃白”的運用
官窯督陶官和技師們在琺瑯彩的啟發下,釉料上不僅使用了文章中所述色彩,還采用了西洋琺瑯彩不透明的白色顏料,這種白色彩料,人們稱之為“玻璃白”,就是把“砷”化學成份的礦物質加入到含有“鉛”的玻璃中去,因為這種重新色料配置讓彩繪可以形成不同的濃淡層次,所以粉彩的繪畫十分生動逼真,畫面產生晶瑩剔透之感。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能堆積凸起,好似中國畫中的白粉,是粉彩顏料中重要基本色系,在粉彩顏料中采用了一部分不透明的顏色,把這些彩料和不同程度的玻璃白加以調和,粉彩顏料進行粉化,通過粉化,降低了色料的純度,通過控制玻璃白的多少可以形成一系列深淺不同色階的粉彩料這些顏色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所以把這種釉上彩稱之為“粉彩”。
雍正粉彩花蝶紋樣裝飾延用了琺瑯彩制作工藝上,借鑒了“玻璃白”打底工藝,需要注意的是,粉彩裝飾的點染和洗染技法,是在玻璃白上一次性完成的技術,切忌像西洋油畫那樣層層的疊加。
一是洗染,即平染法,效果相當于平版印刷,它是沒有痕跡,沒有肌理、平緩而均勻地體現物象的陰陽明暗。在已經打好底的“玻璃白”表面,涂一層煤油后,用料筆蘸料畫在畫面紋飾深色部分,再用另外一支洗染筆蘸油,把顏色從深到淺逐步過渡,產生陰陽向背、色調豐富的畫面效果。
二是用煤油點染,以點的方式分染出明暗層次。繪畫前準備兩支洗染筆,一支用于上色,另一支用于點染。即用洗染筆在打底的“玻璃白”上按畫面需要進行點染,點染時應從深色開始由深到淺,點出明暗深淺變化。這種技法多用于畫面主體物象,比如花朵點染,粉彩裝飾運用洗染和點染法,這種新型的技法表現畫面,有利于更加真實的表現事物的質感、立體感、和空間感。給欣賞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成為獨具一格的審美風格,得到空前的繁榮。
西洋琺瑯彩料的研發和改進與琺瑯彩工藝玻璃白的應用直接影響著雍正粉彩這朵秀美之花的開花、結果。清代雍正粉彩裝飾別具一格,呈現出豐富多彩,姹紫嫣紅的色彩表現力,層次豐富、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1]李文躍.景德鎮粉彩瓷繪藝術[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2]葉佩蘭.琺瑯彩—粉彩[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蔣小蘭,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獲碩士學位,景德鎮學院講師,從事陶瓷彩繪教學和研究,師從于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寧鋼教授。